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之顾建新

(2019-03-18 07:50:1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坛诗话
小小说之顾建新





顾建新是“学院派”评论家。他曾坚持三年撰写每月一篇的“小小说排行榜”,对全国小小说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理论与个例兼顾,成为点评小小说创作的新模式。《撷英集》汇集他多年小小说评论与理论之大成,从不同角度对小小说文体与创作技巧予以探讨。

小小说的美学追求

顾建新

2010年5月,中国作家协会宣布,将小小说列入了“鲁迅文学奖”的评奖范围。这就意味着这种文体已经得到了社会与文学界的承认。这是中国小小说作家和理论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的巨大的成功。对于这种文体今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从1921年,郭沫若在《学灯》杂志上发表的小小说《他》算起来,中国小小说已有了近90年的历史。其间三起三落,在改革开发的近三十年间,才有了长足的大发展。

小小说多年来,在创作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理论的研究却滞后,甚至至今,对这种文体,还没有权威性的大家都公认的明确概念。在小说技法的研究上,出了不少专著,发表了不少论文;但还没有把它上升到美学的高度。必须找到这种文体准确的美学定位,探寻其美学规律。这样,就能保证这种文体今后在健康的道路上迅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升级到更高的程度。

小小说是一种有极大限制的文体。它要在极有限的时空里,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它的特性,也是它的优点,亦是创作的难点。套用写作上的俗话,可称得上是“戴着镣铐跳舞”。

对于这种文体的定义,目前国内外仍采用美国著名作家罗伯特。奥法福斯特的定语:在1500字以内,有着短篇小说的全部内容。

由于字数的特别限定,就决定这种文体有特殊的要求。首先表现在选材上。

茅盾先生曾提出,长篇小说写的是历史的长河。胡适也曾提出,短篇小说写的是生活的横切面。他们提出论断的依据是小说的字数。如果他们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出,小小说,应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个点。

小小说的选材,不是随意的,有时关系到作品的成败!必须沙里澄金,必须一以当十,必须能够以小见大:取一滴水能见大海的波澜壮阔,见一粒沙可窥泰山的气象万千,锱铢中能知世间万象的纷纭复杂;需一叶知秋,尝一脔肉而知一鼎之味。

小小说的选材,不能去写大的事件,不能写长时序的故事,只能集中写一个事件。即使写一个事件,也不能写它的整个过程,只能写一个片段。著名作家王蒙提出,短篇小说可以写一种情绪、一段对话、一个动作。实际上是不易做到的,因为短篇小说一般在一万字左右。而对于小小说来说,正好适用。

例如,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有许多部。用小小说反映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德军留下的东西》这篇小说,只有几百字,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小说只选了一个场面:一个士兵从战场上归来;只有两个人物:士兵与他的女友;只写一个事件:士兵与女友见面;时序只有十分钟左右。小说写战士历经艰险,胜利后回到故乡来找他的女友,女友却成了妓女。它深刻地揭示了:这场战争,不仅在物质上造成了空前的破坏,更可怕的是,它带给人类精神上的创伤无法弥补。小说的主要事件很类似电影《魂断蓝桥》,但在选材上,却大相径庭:它截去了开头、背景介绍;没有事件的发展,也没有结局,只选取能表达主旨的关键部位,这是非常典型的小小说的选材方式。这篇小说堪称经典,对我们的创作很有借鉴意义。

字数限制不是仅指语言的长短,更主要是要求我们精选材料。所写的事件应是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不断地杨弃,选择那些最能反映社会本质,最能揭示人的本性,最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最能激动人的情感,最能让人读之不忘长久回味的精华部分。老舍先生提出,我们给读者的不是肉皮、骨头、不是一般的肉,而是肉核。这一点,对只有1500字的小小说,犹为重要!

小小说的选材,犹如挖井:开口要小,开掘要深!

在表达上,小小说也具有特殊性,应吸取“孙子兵法”的某些策略:不正面描写,而从侧面迂廻;不打阵地战,而打游击战;巧出奇兵,出奇制胜。清代著名文论家刘熙载曾提出,不写正面写侧面、写反面,“睹影知竿乃妙”。

例如,某些“检查团”到农村、到基层并不好好工作,而是大吃大喝,又大拿。如果直接写,适必平淡。《麦场轶事》虽只有200多字,却获得全国“亚龙杯”三等奖。小说写一农人在晒麦,来了一群猪、鸡、鸭,大吃特吃麦子。农人怎么轰赶,无济于事。一过路人只喊了一句“检查团来了!”,那些猪、鸡、鸭拼命狂奔,只恨爷娘没有给它们生三条腿!“检查团”的行为隐在文后,只从畜生的表现这一特殊视角出发,既省了笔墨,又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小说是一种最注重构思的文体。它最不能容忍平庸、累赘、散乱,随意。它注重的是精粹,追求的是个性。

首先,它无需完型,“以不全求全”是它独具的。它没有其它小说文体的“发端——展开——高潮——结局”这样一个完整的叙事链。因此,短、中、长篇小说的叙述结构在这里是不适用的。而跳跃、空白、隐含等等,又是它常用的方式。我们的一些小说写得太直白、太透,是因为不了解小小说这种文体的独特性。

刻画人物时,短篇小说必须精雕细刻,细写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及周围人的反映等,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小小说,则用“画龙点睛”之法,犹如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人物,只突出人物的三根眉毛。用笔墨极少,而形象毕肖。

其次,小小说与短篇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因字数的不同,决定短篇小说是“展示式”。小小说是“爆点式”。具体说来,短篇小说在展开事件时,可以“慢慢道来”。小小说则不能过细描画,它多用概述的方式。它既不写全过程,事情的发展也需“迅速升温”,犹如爆竹,一点即炸。在短时间的阅读中,使读者受到震动即可。小小说的这种方式,被理论界总结为“速率刺激效应”。

第三,小小说字数少,固然有它的局限,但在它扬长避短的同时,又带来了其它文体所不易有的创新机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船小好掉头”。

小小说的结构可以千变万化:例如美国获奖的小说《三封电报》用电报展开情节;马克。吐温的《丈夫支出的账单的一页》神奇地用“账单”直接组合成小说;中国的蔡楠奇思妙想,用光盘的形式,写出了《叙事光盘》。当代小说更是打破了线型的叙述方式,单线式,复调式,多层次,令人应接不暇;时空任意调动,思绪随意颠倒,使小小说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小小说结尾的陡转,是其它小说文体不具备的一绝。甚至冯骥才极端地把这种文体称为“尾巴的艺术”。这是人们俗称的“欧。亨利”的结尾。但是,由于这几年,人们把它用滥了,庸俗化了,因此有人又提出“告别欧。亨利”的口号。其实。一种经典的写作方法,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它能经历史风雨的洗涤而不衰败,自有它的价值与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不是“告别”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使它更臻完美。实际上,日本作家星新一出神入化的运用,已经为这种手法提供了典范。

小小说,最能吸纳其它文体的精华,滋生出千姿百态的新体式。散文、诗歌、杂文、小品、相声、戏剧、讲演……都可以融入小小说中,甚至连最呆板的公文,最枯燥的数字,都可以成为小小说创新的领地。当前,手机小说,网上小说,动漫、电视、绘画,与小小说联姻,将使这种文体插上腾飞的翅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小小说说面临着发展的最佳时机,创新又使它直步青云。

                

小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是创作的难点。因为它的字数限制,不可能写出人物的经历,不能写人物成长的环境、背景,不能细写人物复杂的感情……一句话,在有限的时空里写出鲜活的人物是极难的。因此,小小说既要写人,又不能按常规走路,就必须独辟蹊径,开创出新的写人方式。

确立人物个性的定点是十分重要的。小小说的人物,只能有一个个性,不能同时并写两面。因此,小小说的人物形象,多是扁平人物,而非有复杂性格的圆型人物。这个人物,用笔不多,但也不能是过眼云烟,不能是只作为展示事件过程的一个零件。他必须个性突出,让人读之经久难忘——小小说一旦有了鲜明的人物,就会使作品出彩。要做到这点,须赋予人物“超常化”的特色——即这个人物的个性在大众中是极特殊的,能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有时不惜将人物的性格推向极端,甚至违反生活常理,也在所不计。

例如,汪曾祺的名作《陈小手》,为了突出团长的嫉妒心理(作家是以此揭出这一类人的丑恶本性),竟让他开枪打死曾救过他老婆性命的医生陈小手。作家把根本不可思议、甚至是违背人性的举动,特意让他的主人公实行——这样写的结果,使人物的个性一下子就凸显了出来,让人读之难以忘却!

再如冯骥才的小说《苏七块》,写一代名医要看病,先让病人交七块大洋。无论对方有没有钱,也不管他的病有多重,病人多么痛苦,都是一视同仁:先交钱,后看病!即使看完病把钱退给病人,那也得先交——他说是规矩不能破!在这不近人情,十分苛刻的 “规矩”中,我们看到的是高贵的人格与自尊!

当然,独特不是偏激。人物性格定点也要注意“度”的把握,才能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在艺术上,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小小说通常采取的策略是:浓墨重彩,反复渲染、突出这个特点。同时,有意把人物放在一个尖锐、险恶,甚至是非正常的环境中,让人物有不一般的作为。

2019.3.1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