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作家冯骥才论小小说~栽种小小说纪事

(2019-03-14 07:15: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坛诗话
著名作家冯骥才论小小说~栽种小小说纪事

小小说不小

冯骥才

有一次,某报一位编辑约稿时说,如果你太忙,写篇小散文——或者一篇小小说也行。

我则笑道:最难写是小小说。小小说往往有时间也不一定写得出来。

问曰:为什么?

答曰:小小说不是短小说。

就像一只老鼠不是一头牛的蹄子;一辆独轮车不是汽车的一个轱辘;一支钢琴短曲不是一首交响曲的一个片断。

它是独立的、艺术的、有尊严的存在。

它有非常个性化的规律与方式。比起长中短篇,它更需要小中见大,点石成金,咫尺万里,弦外之音。正像好的中篇缩写成的梗概不会是好短篇那样;好的短篇缩写成的梗概也不会成为好的小小说。

那么,反过来说,正像好的短篇不能拉长为好的中篇那样,好的小小说也不可能拉长为好的短篇。

决不能说小小说是最短的短篇。

小小说是一种“多一个字也不行”的小说。

一篇小小说,在胎中——酝酿中,就具备小小说自身的特征与血型了。

它不是来自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是生活的核心与深层。它的产生是纷纭的生活在一个点上的爆发。它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的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

它的特征是灵巧和精练;它忌讳的是轻巧和浅显。巧合和意外是它最常用的手段。但成功与失败在这里只是一线之隔,弄不好就成了编造与虚假。由于它与生俱来的“软肋”是篇幅有限,所以,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味无穷。所以,结尾常常是小小说的“眼”。

小小说是以故事见长的,但小小说不是故事。要想区别于故事,一半还要靠文本与文字上的审美。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可以极力发挥自己,因为艺术的空间都是留给个性的。

面对着那些艺术性极强的小小说,比如《聊斋》中的名篇或是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我不但说“小小说不小”,还要说:小小说完全可以成为大作品;珍珠虽小,亦是珍宝。



论小小说

冯骥才

小小说的小

小,当然,是小小说首要的特点。

但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正像一个中篇无法压缩成一个短篇,一个中篇也不能拉长为一个长篇。海不能浓缩为湖。一支钢琴短曲也不会演化为一部交响乐。小小说和短篇、中篇、长篇的区别,决不仅仅是在篇幅上。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不同的文本,不同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照我看,长篇是海,中篇是河流,短篇是一湾池水,小小说是一朵浪花。但是,这浪花不是从海里跳出来的,而是从生活中跳跃出来的,是从脑袋里跳跃出来的。

小小说的情节

小说离不开情节。一部中短篇小说需要很多情节,但小小说容不得太多的情节,它最需要的是有一个关键的“情节”。这不是一般情节,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非凡的、绝妙的、闻所未闻的、“成败在此一举的”、寓意深刻或感人至深的情节。比如《麦琪的礼物》、比如《万卡》、比如《口技》与《鸽异》,都有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决定着小说的“生死”。这是金子般的情节。小小说往往有这样一个情节就够了。小小说就靠这个情节。

小说中鲜明地人物个性的表现,往往在这个情节里。

小说中深刻的主题,往往也在这个情节里。

它可以使“小小说不小”。

这种情节是小小说的“命门”。没有这样的情节很难写出好的小小说。

我以为,小小说这种情节是很难获得的,很难碰到的。需要一种契机,一种生活的恩赐,或者是一种灵感。

这种金子般的情节是很难获得的。所以很多大作家写了许多中长短篇,留下的小小说却不多。小小说看似很好写,实际很难碰。

小小说的结构

当我们抓到这个关键的情节,就看小说怎么结构了。我以为,小小说是结构出来的。或者说,小小说更讲究结构。

汪曾祺先生认为小小说与短篇的关系,像诗与散文。我同意这种比喻。诗是点上的凝练,散文是线性的抒展。但小小说先天篇幅很短,一切特征都与“短”相关。它不能像散文那种太多抒情性的描述,太随性,太多的闲笔,它必需简要与紧凑,环环相扣,丝丝入扣。所谓入扣,就是所有笔墨都要与这个“金子般的情节”紧紧结构在一起,最终使这个关键的情节发挥出效力与魅力。这种结构应是一种“巧构”。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把“金子般的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艺术作品的篇幅总是有限,但意蕴深广却应该追求无边无际,余味无穷,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这是所有艺术最高的境界。

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做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也做为小小说自己重要的特征。

小小说的细节

还应该强调,小小说只靠一个关键情节是不行的,这样会单薄。小小说要特别重视细节。叙事写景与状物的细节都要精彩,考究,点石成金。这样的细节不仅可以使小说丰富、充盈,还会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与审美内涵。

小小说的语言

小小说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视语言为生命。

我说的是文字语言。

现在有些网络段子,很不错,也精彩。有人问,特别精彩的是不是小小说?不是。

应该说网络段子更接近民间文学。民间的故事、寓言和笑话。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头语言,它含有很高的智慧,绘声绘色,流畅生动,故事性强,甚至含着耐人寻味的生活人生的哲理。但它不是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美,没有文字的精当、考究、意蕴与素养。

尤其我国的文学史,由于诗歌成熟在前,散文在后,小说继之。散文受诗歌影响,非常讲究方块字的运用。这便使文字语言有很高的文学与艺术的价值,更不提每个作家还要彰显自己的文风与才情。

小小说受客观篇幅短小的制约,文字必需简洁准确,惜墨如金,讲究方块字的使用和审美蕴藉。正为此,才可能成为一个精美的文本。

无论中外古今,从魏晋小说、唐宋传奇、聊斋故事,到欧·亨利、契诃夫、巴别尔等等,那些小说杰作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小说都极其精致,本身就是一种精品。它是精制而成的。写一篇好的小小说比起写一个好的短篇,一样难。

如今小小说已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个成熟和独立的文学品种,尤其在手机养成的“短阅读”的背景下,大有施展之地。小小说的繁兴应该就在我们这个时代。



一篇小小说的“七字”要义

冯骥才

趣:趣生于游戏,游戏中可以表达出人的天性。趣于小说如城市于水,是一种灵性。趣还可以根治当下小说装腔作势的痼疾。

情:情就是激活读者内心的感动,它提醒我们人类自身还有一种液体叫泪水。泪水营养心灵。

奇:奇就是另类,是“怪”,一切“才”都是怪才。奇是“罕见”、“特殊”、“非常”三个词语的父亲。奇人奇事从来都是历史和现实的最敏感的神经,且流传性极强,可自成一体,曰传奇。读者看小说是某种意义的猎奇,因为人类最美的风景常在奇崛的险峰。对作者而言,奇是一种冒险,但,无限风光在险峰。

讽:讽是一种带刺的思维,因只有刺才可以扎进事物的深处。但讽忌直,宜含蓄,常用的招数就是比喻和夸张。讽是幽默的近亲和邻居,可以生长出嬉笑怒骂的自由。讽的最高境界是:一、用软刀子扎人;二,追求片面的深刻;三、意在剜腐肉催新肌。

绝:绝是路的尽头,是小说情节走到极限,如山被神斧横空劈开,造成绝境。好的小说家总是能在故事的极限之处找到路,让人惊喜后拍案叫绝,即所谓“绝处逢生”。

妙:不可言说乃为妙,所以人们说妙不可言。妙如佛如禅,突现出一种大智慧。小说是通过故事来表达生命的智慧,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而小说家如何写小说也是一种智慧,是把写作技术转化成叙述的智慧。

味:味是小说的意韵,意味源自于故事深处的意,有意才有味。有意味的小说让人读后心生涟漪,浮想联翩,其韵昧绕梁三日,绵延不绝。

总结:这七个字犹如小说之树的根须,盘根错节,纵横交织。如:妙中有味,亦可生趣;绝中含妙,亦可融奇;情可激荡起故事的趣与味;而讽可以妙趣横生,情味俱佳,令人称奇叫绝。一篇小说能得其一、二个字的真义,并能将其推向极致,即可称其佳篇。



小小说让郑州扬名

冯骥才

自从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我已无暇小说创作。当下,全球的人类都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这期间,在中国曾经出现了疯狂地扫荡自己的文明的时期,它的最大破坏性在于让我们对自己的文明充满轻蔑感。我们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入人类的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这时候,我们原有的农村文明架构下的一切文化迅速消逝,我们中国文化的基因,我们文化的根,我们文化的家园,我们给人类文化所贡献的多样性正在眼前急骤流失。这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最具时代性的挑战,也有一种精神上的无奈。

  然而在被毁坏的废墟上,同样也催醒了强烈的自觉的保护抢救意识,也开始着对当代文化的创造性构建。因为不这样做,我们无法向后人交代,后人会说我们这一代文化人无能无知,没有骨气。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我每年都要来河南两三次,今年更是10多次。来的主要目的是到中原农村考察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由于河南是块充满神奇而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许多项目的重点都放在了河南。去年已启动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多个保护项目,今年准备把全国陶瓷调查重点放在河南,因为宋代五大名窑的三个窑址都在河南。在全国的县级民间文化遗产普查中,河南110多个县每个县都在编一部民俗志。河南太有代表性了,很有文化底蕴,是黄河文明的代表。作为文化大省不仅体现在它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浓厚的文化信息、文化记忆上,更在于它在当代文化重构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就要提到小小说,中国的小小说,郑州的小小说。

  郑州小小说是中国文学的事情,全国的很多作家都是从写小小说入门的。小小说传播的速度很快,现在正突飞猛进。百花园杂志社通过20多年的努力,把原来的小小说现象,做成了小小说事业。20多年以前,在我们的文学领域里还没有小小说这个文体。我记得一开始有很多的名称,如微型小说、短小说等。那时我还从美国“借”了一个名称,叫“口袋小说”,还办过这么一个刊物。但小小说能够生存到今天这种局面,而且最后为这个文体正名为“小小说”,我觉得它有一个特别好的条件,应该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天时”指的是,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是一个想象自由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时代,我们可以任意地创造我们想象的审美的形式。“地利”呢,我觉得跟中原这块土地分不开,这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腹地,站在中原这块地方,往哪儿看都行,目光向来是四面八方的,所以,中原人才有这样的气魄。那么说“人和”,主要是指两点:一是指《小小说选刊》,20多年来他们是一个很团结的群体,因为他们的敬业,因为他们的富有激情和创意,所以今天才能把小小说做到这样一个地步。大家都看到了昨晚的盛大颁奖晚会,非常成功。成功圆满的背后是在这个文化大省的省、市政府的支持下,小小说也让郑州名扬天下。二是据相关资料了解到,现在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小小说写作者,这么庞大和谐的一支队伍在为小小说而疯狂,我们的小小说事业才有了今天的兴盛。所以,我希望我们要占尽天时地利的风光,把小小说这个中国文学的名胜,永远留在河南。

  中外有很多小说名篇,就是小小说。像欧·亨利、契诃夫的很多作品都是小小说佳作。但当时没有小小说这个词汇。这个词汇,我觉得应该是在郑州百花园杂志社的大力倡导和规范后确立的。小小说凭什么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体?它在审美上有怎样的规律?我总结有以下五点:一是小中见大。主要是针对小小说的思想艺术而言,虽然篇幅不长,却总要有一个很深刻的思想,或博大,或深远。总之,显示着不同的内涵。二是巧思。不仅仅是指巧妙的结构,而且指小说中作者的思考,如何把小说写得绝妙、好看,从中显示作家的智慧。如果谁说长篇小说作者智慧的话,一定是贬意的。三是有一个意外的结尾,就是读者没想到的结局,把读者放在想象的空间。交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有多大,小小说的创作空间就有多大。这其实是小小说创作的篇幅延伸性。四是细节。这是小小说的血肉。没有“自己发现的细节”,小小说的价值就少了许多。五是惜墨如金。要像唐代散文、绝句,尽量用最少的字表达丰富的意思。汉语方块字的写作,一字多义,在小小说这么短的篇幅中,用字的讲究,也是文体特色的一大体现。小小说只有形成自身的特点,它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和评价系统。我现在看一些小小说的作品,确实很佩服这些作者的才情。作品体现出了很深的思想性和对生活的敏感,晓敏主编将之定位为“平民艺术”。下一步小小说应该如何走?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文本上进行更多的实验?我觉得只有进行了文本上的实验,才有可能产生更多姿多彩的的小小说的形态,丰富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力。

  郑州小小说现在的综合性体系已经形成。首先它有刊物,有选载版,有原创版和成熟的办刊理念,还有学会,有培训班,有网站,有小小说的多种奖项的设置,当然还有今天这样的“小小说节”。能够把小小说办成“节”,这魄力够大的。雷达、向阳和我都在中国小说学会挂职,我们有一个共同观点就是支持小小说创作的发展与繁荣。近两届,中国小说学会每年都要推出一个小小说排行榜。我认为中国的小说大厦,是靠四个柱子支撑起来的,一个是长篇的柱子,一个是中篇的柱子,一个是短篇的柱子,一个就是小小说的柱子。小小说这个柱子是不是坚实,是不是有力,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努力。这个柱子因为在中原,因为在郑州,所以,我特别来到这个会上,向小小说事业的创造者们表示敬意。

2019.3.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