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郏宗培在担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期间,
多次参与组织了海内外的相关活动,曾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策划了“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出版《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获奖作品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等。
关于微型小说的思考
每一个“冰川纪”过去、复兴期到来的文学时代,总会涌现出带有时代印记的、受到群众喜爱的文学样式。当今,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学读者群来看,除了中篇小说的崛起和繁荣以外,千把字左右的微型小说越来越为人们所注意。也许,在高大瑰丽的文学艺术殿堂中,微型小说只能算是一个细雕微栏。然而,正是这个可上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发展历史的小说样式,历古今而不衰,在高度发达的当今文学领域里,仍然活力充沛,生机勃然。显示出它在再现现实生活、促进小说发展方面确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取代的某些长处。古人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微型小说有什么时代的新变呢,对此,颇令人产生一些思考。
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正以神奇的力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和希冀,改变着人类的生存世界和思维方式,也给文学带来空前的冲击和不安。一般的说,要超越时空。而现在有一批读者的时代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已大大进步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读者。电影、电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及领会各种信息的速度,他们的大脑记忆经常保留着许多文学的信息,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有可能达到在作者的启发下,参与创作作品,无需作者用诸如人格化的形容词,以及惯用的语言、田园牧歌式的慢节拍和失去新鲜美学色彩的陈旧手法,来描绘故事,而需要作者极敏锐地反映各种各样的信息。微型小说正是以自己艺术上的灵活、多样、新颖的特长,适应了这种时代的需要。本文就典型的作品入手,探讨一下微型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谈谈选材。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这个大自然的辩证法也适用于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俗称“千字文”,选材精当与否,是尤为重要的。反映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后母》通过“后母”第一次到家,和“我”等人分吃苹果的生活小镜头,写出了一个既温柔慈爱又严于教育的母亲形象,可谓“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一个聪明的作者往往不只是单纯通过写一种社会现象来说明一个俗见的道理,而是用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万状的生活,去“发现”、汲取极富典型意义的一个瞬间镜头,或概括力很强的一个闪光情节、几个容量很大的信息,集中到千把字的篇幅里加以裁剪、熔铸,形成某一生活横断面的矛盾焦点,以点燃读者再创造的干薪。简言之,即要求在有限的信息范围内,表达出超时空的无限内涵。
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曾读过一篇不太理想的微型小说,写的是重庆一个由于潮水越过警戒线而停航的过江轮渡站,在潮汛过后好几天,仍未复航,严重地影响了市民日常的生活,于是一青工冒名“上级”向该站打电话批了一通之后,才得以通航。乍一看,作品的立意不为不好,情节也有跌宕起伏,但读后总觉得有因龚其他讽喻题材之嫌,缺乏创新之意。这个创新,就是:表现的角度要新,内涵要新,要给人一种新鲜的滋味。前一阵子,反映农村责任制的题材大多仅仅满足于表现农民“翻身”,仿佛在重现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缺少80年代的生活实感;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也多是郎才女貌一类的小品,读多了即味同嚼蜡。
其次着重谈谈谋篇布局,即构思问题。
微型小说由于“微小”、“狭窄”,不可能容纳很多的情节,不可能详尽地写人状景、大段地叙事述情,因而必须突破一般小说创作的展现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三段式的情节结构,以新颖的构思另辟蹊径,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有一篇题为《台阶》的小说,通过“我”的角度,目睹了邻居婆婆因为儿媳读了业余大学,当了干部,自己的儿子仍是个工人,回家还得干家务活而不高兴,认为儿子成了媳妇的“台阶”。后来儿媳带回了自己考试合格的喜讯,全家都乐了。读后感到费解的是,作品是批判婆婆的落后思想呢?还是表扬小夫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呢?显然,这是犯了构思上立意含混的毛病。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讲到一个高明的屠夫在牛体骨节之间的空隙操刀,以微力而解大牛。这层寓言倒很适用于微型小说的构思。《泥活》反映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老艺人的小故事。作者面对丰富而复杂的生活这个“大牛”,没有胡砍乱割,而是遗貌取神,选取“泥人冯”爷儿俩在出售泥活上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这个“最具孕育性的片刻”(莱辛)——予以切入,三剔两刮,就将一个不趋炎附势的老艺人的耿直性格活鲜鲜地勾勒了出来。作品先抑后扬,以巧制简,既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又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延伸。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写一位少妇在海滨度假时的愁绪,丈夫不能理解她的烦闷,她只能从雨中的猫身上寻求慰藉。这是很难以千把字加以表现的心理小说,然后作者巧妙地将找猫经过的烦闷心理的实与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沉闷的情调,含蓄地提示出当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社会心理,丰富了艺术形象的内涵。
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自然不同于以画面为基本元素的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但是,只要将文学与它们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在自由地表现时空方面,在逼真地进行对人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心直视方面,在将事物结构成为一个整体方面,两者却有相通之处。我们知道,艺术门类之间绝非“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君子国,如众多新型的边缘科学一样,它们之间是既存在深刻差异,又有着广泛的联系,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种联系和综合,突出地表现为彼此艺术手法的经常吸引、借用和渗透。这里且以《!——?》为例,谈谈微型小说在借鉴电影“定格镜头”方面的可贵尝试。小说的内容十分简单: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司机在寂寞的都市夜晚,故意长时间按响喇叭(A);老将军在梦中被惊醒(B);作家的思路被打断(C);年轻的母亲捂住病孩的耳朵(D);正在审阅案卷的法院院长愤怒地沉思该用何种法律来约束这些没有职业道德的人(E);星星眨着眼,注视着这一切(F)。作者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以星星F作为观察点,使A、B、C、D、E5个画面同时出现在读者的意识中;以A为圆心,B、C、D、E分别为圆周上的点,互为投射图影,表现出来的不是平面图,而是具有立体感的扇形图式,并且作者还借用声音和绘画的技法,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官,造成读者的综合印象和美感。显然,这是小说创作技巧在速度与节奏衔接上的一个新改革。《小说面面观》的英国作者佛斯特认为这种美感“有时就是一篇小说的形式,一本书的整体观,一种连贯统一性”。微型小说难以容纳过多的人物,人物形象的刻画又往往集中在性格的一个断面,容易造成单一和刻板,而图式结构的逐步成熟,却能增添它的美感。
可见,组合的独特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大关键。因为,小说是一种用符号或语言组织得当的形象系统,而任何艺术系统,都是作者根据特定的创作目标,把各组成部分、要素,按特定的时空序列组合起来的。因此,它的布局组合往往摆脱了因袭的偏见,传统的束缚,微型小说不以完整复杂的人物性格见长,也不以紧张尖锐的冲突见长,虽也写人之一二侧面,事之一二片断,景之一二镜头,但终究比不上几千字、上万字的短篇、中篇小说那么潇洒自如、浩瀚工细。因此,它在吸引外来的良好影响方面尤为活跃、显著。让我们再分析一下《来访登记簿摘录》。如题所示,这确是一份摘录,其1、2、3、4、5的段落结构、时间、来访者、事由的笔录程序,完全仿照一个乡政府值班员的工作手记,简明、扼要、纯客观,甚至利用毫无文学味的语言,然而,读毕全文,又颇感趣味。小说写一个年轻的女农民以养猪为业成了万元户,个中的困苦自不必细说,但是,随之而来的各个层次、各条系统的来访者却成了她应接不暇、有碍正业的灾难,不得不使她要登报提“抗议”了。看来,这完全是个短篇小说的素材,但是,作者参考了电影剪辑组合的媒介手法,选录了几组相互连接、表现力极强的镜头,提挈线索,组织结构,锐减了不少人物,吝啬到没有一句人物形象的刻画,却轻捷明快、疏落有致地给人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主人公万荔香愤愤不平的音容相貌、性格特征,在读者的再创造中凸现了。
反映生活的角度的多样化,立体化,给作家提供了多种笔墨,用极省俭的白描手法写人是一种,运用意识流,深入到人物心灵予以剖析,又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法。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即是一篇代表作。主人公“我”与女友樱子在楼下躲雨,“我”要到对面的邮筒去寄信,因为只有一把伞,樱子独自代“我”去投邮了,谁知她刚走到马路中央,即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死了。而这封信却是“我”写给母亲的报告“我”将与樱子完婚的喜讯。在这篇四百多字的小说中,情节描写只有二百来字,而后半部分的心理描写却长达二百七十多字,超过了情节的篇幅,然而,由于作者把“我”的感情和意识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及由此而引发的映像、联想和想象,通过“我”内心意识的流动,把“我”骤失情侣的那种痛楚难忍的感情在短短的篇幅里,表现得酣畅、隽永,不仅作品无拖沓之感,而且使读者禁不住潸然泪下,难以忘怀。
微型小说限于篇幅,结构布局的经营必然较为困难,但巧手营构,也能“借勺水兴洪波”,以适应读者“不险则不快,险极则快极”的美感心理。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一片落叶》描写了一个病人在叶子的启迪下,从死神手中逃生的故事。病人琼西在病床上几次对女友说,等到窗外最后一片藤叶落下,她就会离开这个世界的,可是,几番风吹雨打,最后一片藤叶仍然没落。作者通过几次风雨描写和琼西的内心刻画,“节节生奇,层层迫险”,使故事扑朔迷离,曲折生动,令读者再三为琼西担惊,最后点明是一位画家的杰作(假藤叶)挽救了琼西的生命,从而产生出突发性的艺术力量。
再次谈谈语言。
微型小说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有的作者难免会觉得在“尺幅“之间动弹不畅。其实,这倒是给那些一下笔就洋洋洒洒数千言的作者一个锤炼文字的好机会。
歌德说过:“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只有法则给我们自由。”艺术的自由是从限制中求得的。微型小说的要素就是短,短小精悍是它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由此而产生的在语言文字上的特征,就是不宜重彩浓墨,不必在直接地叙事状物上和其他小说样式做徒劳的竞争,而是要扬“短”避“长”,用极其简洁明了、有声彩、有音响、有弹性而又载负尽可能大的信息量的语言文字来取得形神兼备的效果。正如袁枚在《续诗品》中所说的那样:“骊龙选珠,颗颗明丽。深晓九渊,一取万弃。”一句话,少而精。
据报载,英国一家报纸举办了一次名为“三个字”小说的征文比赛,结果夺冠的是一篇:《神垂死》,其评语为“主题忧郁,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种种忧虑……”这是否能算小说,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但是它在文字的精选组合排列上,在借助读者共鸣、联想的再创造上所体现的“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的艺术性,还是有借鉴之处的。不难设想,一篇千把字的微型小说,如果让人读后还感到拖沓、累赘,那么,即使内容再好,恐怕也会大告不妙的。从一些成功的作品的遣词造句中可以发现,原来要三句才说得清的,则用一两句就够了,写得太满了,反而限制了读者的想象。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换言之,微型小说的斟字酌句,不仅要让读者从那些有字的地方发现出形象来,揣摩出人物的心绪,并且要能让读者参与其中的故事情节,领悟出更多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弦外之音。这样,无限的深广便与有限的凝练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淑芬婶的新发现》撷取几个瞬息即逝的信息:孩子他爹、卖余粮、红红的腮帮、1975年冬被捋去队长职务、初恋之景……运用直率简洁的语言和精巧有致的排列,展现了漫漫18年的历史断片,形象含蓄地透露了社会与人的变化。虽仅125字,由于作者调动了读者的欣赏想象以真实信息间的空白,使之语不接而意接,形不连而神连。
当然,在文学领域里,多和少不完全是一个孤立的数量概念,一定的篇幅总要或深或浅地再现出或多或少的生活内容,在这个问题上,质的圆满和量的适度是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当年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讲到武松杀嫂,一手抽出明晃晃的尖刀,一手揪住潘金莲的头发,便宣告“且听下回分解”,结果那把刀三天不落下来,听从也不嫌其多。真不知哪有那么多可讲的。少一点行不行?也行,“说时迟,那时快”,6个字足矣,少是少了,可惜人物和故事的精彩之处,又统统没有了。可见,语言的少而精是有内在联系的。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了高尔基在赞美契诃夫的语言造诣时的一段话:“只用一个词就足以写成一篇短篇小说,一篇使人惊叹的短篇小说,这种小说钻进生活的深处和本质中去,如同螺钻机钻进地心一样。”此言对于微型小说的语言来说,真是至理至善。
最后谈谈结尾。
微型小说的结尾,不仅是整个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处理得好,能够起到“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犹觉声在耳,情景在目”之妙。《爷爷·孙女》看似一篇儿童题材的小说,但读毕全文,掩卷思之,竟觉得作品不乏几分警策之妙的韵味。这韵味何来,且看作者的用意:作品是顺着5岁儿童的视线去观察、描述她当干部的“爷爷”的,而独具匠心的却在小说的结尾。作者敏锐地抓住了儿童独有的幼稚情致和思维特征,不去人为地将她拔高或成人化,而是用其言行去与“爷爷”产生几番矛盾纠葛,从而巧妙地融进了一定量的社会生活,写出了一个不谙生活目的和工作情趣的、陷于时代落伍者行列的干部形象。作品的结尾部分是表现力很强的一瞬:已经退休在家的“爷爷”仍不自觉地沉浸在“会议堆”里,下意识地操着官腔,对待他眼下唯一的“部下”:孙女。这具有豹尾之力的一笔,写得真实生动,符合人物的内在关系的逻辑,强化了作品的力度。读者透过这既可笑又可悲的戏剧性氛围,不难咀嚼些许积极的意味:如果让这样起早贪黑,但无所成效的“开会干部”继续占据着各级领导岗位,“四个现代化”的进程将会是个什么样的速度。
话又得辩证地讲,本文并不是主张当今的文学创作体裁越短越好。学有所得,龙虫并雕。不可由于文坛出现一些长而空的小说,而将写短的吹得捧上天,也不可把现代短篇体裁与中国古典文言文予以简单的类比,须知,我们不能因为微型小说短小,不显眼,而不吝一顾,好像微型小说如阿Q,只因为太穷,在赵大爷的眼里,连姓赵都不配。诚然,真正称得上洁而精的微型小说难得,好的长文也难得。雕龙雕虫,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只要谁也不轻视为好。
上述管见,当然远非概括得了微型小说艺术手法的种种,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和现实生活的节奏加快,微型小说这一现代生活萌发出来的特殊新兴文体,必将从现代科学里汲取营养和力量,借以丰富自己的艺术手法,焕发出强悍的生命力而载入文学史册;它的读者面必将更为广泛,它的前景不可低估。关于它的兼收并蓄的艺术流派、风格,诸如诗歌的抒情、跳跃,政论的锋利、雄辩,电影电视的镜头,音乐的旋律、节奏,等等,以及画龙点睛式的标题,五线谱式的标点符号,等等,都值得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限于篇幅,这里就略而不述了。
2019.3.3日早
郏宗培在担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期间, 多次参与组织了海内外的相关活动,曾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策划了“全国微型小说(小小说)年度评选”,出版《春兰·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获奖作品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等。
关于微型小说的思考
每一个“冰川纪”过去、复兴期到来的文学时代,总会涌现出带有时代印记的、受到群众喜爱的文学样式。当今,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文学读者群来看,除了中篇小说的崛起和繁荣以外,千把字左右的微型小说越来越为人们所注意。也许,在高大瑰丽的文学艺术殿堂中,微型小说只能算是一个细雕微栏。然而,正是这个可上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发展历史的小说样式,历古今而不衰,在高度发达的当今文学领域里,仍然活力充沛,生机勃然。显示出它在再现现实生活、促进小说发展方面确有其他文学样式无法取代的某些长处。古人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微型小说有什么时代的新变呢,对此,颇令人产生一些思考。
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正以神奇的力量,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进步和希冀,改变着人类的生存世界和思维方式,也给文学带来空前的冲击和不安。一般的说,要超越时空。而现在有一批读者的时代生活经验和文学素养已大大进步于以往任何时期的读者。电影、电视、音乐、绘画等艺术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及领会各种信息的速度,他们的大脑记忆经常保留着许多文学的信息,他们的想象力已经有可能达到在作者的启发下,参与创作作品,无需作者用诸如人格化的形容词,以及惯用的语言、田园牧歌式的慢节拍和失去新鲜美学色彩的陈旧手法,来描绘故事,而需要作者极敏锐地反映各种各样的信息。微型小说正是以自己艺术上的灵活、多样、新颖的特长,适应了这种时代的需要。本文就典型的作品入手,探讨一下微型小说的艺术特色。
首先谈谈选材。
“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这个大自然的辩证法也适用于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俗称“千字文”,选材精当与否,是尤为重要的。反映新型家庭伦理观念的《后母》通过“后母”第一次到家,和“我”等人分吃苹果的生活小镜头,写出了一个既温柔慈爱又严于教育的母亲形象,可谓“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一个聪明的作者往往不只是单纯通过写一种社会现象来说明一个俗见的道理,而是用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万状的生活,去“发现”、汲取极富典型意义的一个瞬间镜头,或概括力很强的一个闪光情节、几个容量很大的信息,集中到千把字的篇幅里加以裁剪、熔铸,形成某一生活横断面的矛盾焦点,以点燃读者再创造的干薪。简言之,即要求在有限的信息范围内,表达出超时空的无限内涵。
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曾读过一篇不太理想的微型小说,写的是重庆一个由于潮水越过警戒线而停航的过江轮渡站,在潮汛过后好几天,仍未复航,严重地影响了市民日常的生活,于是一青工冒名“上级”向该站打电话批了一通之后,才得以通航。乍一看,作品的立意不为不好,情节也有跌宕起伏,但读后总觉得有因龚其他讽喻题材之嫌,缺乏创新之意。这个创新,就是:表现的角度要新,内涵要新,要给人一种新鲜的滋味。前一阵子,反映农村责任制的题材大多仅仅满足于表现农民“翻身”,仿佛在重现50年代初的“土改运动”,缺少80年代的生活实感;反映青年爱情生活的,也多是郎才女貌一类的小品,读多了即味同嚼蜡。
其次着重谈谈谋篇布局,即构思问题。
微型小说由于“微小”、“狭窄”,不可能容纳很多的情节,不可能详尽地写人状景、大段地叙事述情,因而必须突破一般小说创作的展现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三段式的情节结构,以新颖的构思另辟蹊径,寻找相应的表现形式。有一篇题为《台阶》的小说,通过“我”的角度,目睹了邻居婆婆因为儿媳读了业余大学,当了干部,自己的儿子仍是个工人,回家还得干家务活而不高兴,认为儿子成了媳妇的“台阶”。后来儿媳带回了自己考试合格的喜讯,全家都乐了。读后感到费解的是,作品是批判婆婆的落后思想呢?还是表扬小夫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呢?显然,这是犯了构思上立意含混的毛病。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讲到一个高明的屠夫在牛体骨节之间的空隙操刀,以微力而解大牛。这层寓言倒很适用于微型小说的构思。《泥活》反映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老艺人的小故事。作者面对丰富而复杂的生活这个“大牛”,没有胡砍乱割,而是遗貌取神,选取“泥人冯”爷儿俩在出售泥活上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这个“最具孕育性的片刻”(莱辛)——予以切入,三剔两刮,就将一个不趋炎附势的老艺人的耿直性格活鲜鲜地勾勒了出来。作品先抑后扬,以巧制简,既给人以心理上的满足,又使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扩展、延伸。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雨中的猫》写一位少妇在海滨度假时的愁绪,丈夫不能理解她的烦闷,她只能从雨中的猫身上寻求慰藉。这是很难以千把字加以表现的心理小说,然后作者巧妙地将找猫经过的烦闷心理的实与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沉闷的情调,含蓄地提示出当代一部分美国青年的社会心理,丰富了艺术形象的内涵。
作为语言艺术的小说,自然不同于以画面为基本元素的电影、电视等视觉艺术,但是,只要将文学与它们对比一下,就不难发现,在自由地表现时空方面,在逼真地进行对人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心直视方面,在将事物结构成为一个整体方面,两者却有相通之处。我们知道,艺术门类之间绝非“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君子国,如众多新型的边缘科学一样,它们之间是既存在深刻差异,又有着广泛的联系,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这种联系和综合,突出地表现为彼此艺术手法的经常吸引、借用和渗透。这里且以《!——?》为例,谈谈微型小说在借鉴电影“定格镜头”方面的可贵尝试。小说的内容十分简单: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司机在寂寞的都市夜晚,故意长时间按响喇叭(A);老将军在梦中被惊醒(B);作家的思路被打断(C);年轻的母亲捂住病孩的耳朵(D);正在审阅案卷的法院院长愤怒地沉思该用何种法律来约束这些没有职业道德的人(E);星星眨着眼,注视着这一切(F)。作者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以星星F作为观察点,使A、B、C、D、E5个画面同时出现在读者的意识中;以A为圆心,B、C、D、E分别为圆周上的点,互为投射图影,表现出来的不是平面图,而是具有立体感的扇形图式,并且作者还借用声音和绘画的技法,充分调动人的一切感官,造成读者的综合印象和美感。显然,这是小说创作技巧在速度与节奏衔接上的一个新改革。《小说面面观》的英国作者佛斯特认为这种美感“有时就是一篇小说的形式,一本书的整体观,一种连贯统一性”。微型小说难以容纳过多的人物,人物形象的刻画又往往集中在性格的一个断面,容易造成单一和刻板,而图式结构的逐步成熟,却能增添它的美感。
可见,组合的独特是微型小说创作的一大关键。因为,小说是一种用符号或语言组织得当的形象系统,而任何艺术系统,都是作者根据特定的创作目标,把各组成部分、要素,按特定的时空序列组合起来的。因此,它的布局组合往往摆脱了因袭的偏见,传统的束缚,微型小说不以完整复杂的人物性格见长,也不以紧张尖锐的冲突见长,虽也写人之一二侧面,事之一二片断,景之一二镜头,但终究比不上几千字、上万字的短篇、中篇小说那么潇洒自如、浩瀚工细。因此,它在吸引外来的良好影响方面尤为活跃、显著。让我们再分析一下《来访登记簿摘录》。如题所示,这确是一份摘录,其1、2、3、4、5的段落结构、时间、来访者、事由的笔录程序,完全仿照一个乡政府值班员的工作手记,简明、扼要、纯客观,甚至利用毫无文学味的语言,然而,读毕全文,又颇感趣味。小说写一个年轻的女农民以养猪为业成了万元户,个中的困苦自不必细说,但是,随之而来的各个层次、各条系统的来访者却成了她应接不暇、有碍正业的灾难,不得不使她要登报提“抗议”了。看来,这完全是个短篇小说的素材,但是,作者参考了电影剪辑组合的媒介手法,选录了几组相互连接、表现力极强的镜头,提挈线索,组织结构,锐减了不少人物,吝啬到没有一句人物形象的刻画,却轻捷明快、疏落有致地给人留下许多艺术的空白,主人公万荔香愤愤不平的音容相貌、性格特征,在读者的再创造中凸现了。
反映生活的角度的多样化,立体化,给作家提供了多种笔墨,用极省俭的白描手法写人是一种,运用意识流,深入到人物心灵予以剖析,又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手法。台湾作家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即是一篇代表作。主人公“我”与女友樱子在楼下躲雨,“我”要到对面的邮筒去寄信,因为只有一把伞,樱子独自代“我”去投邮了,谁知她刚走到马路中央,即被一辆疾驰的汽车撞死了。而这封信却是“我”写给母亲的报告“我”将与樱子完婚的喜讯。在这篇四百多字的小说中,情节描写只有二百来字,而后半部分的心理描写却长达二百七十多字,超过了情节的篇幅,然而,由于作者把“我”的感情和意识诉诸视觉、听觉、触觉及由此而引发的映像、联想和想象,通过“我”内心意识的流动,把“我”骤失情侣的那种痛楚难忍的感情在短短的篇幅里,表现得酣畅、隽永,不仅作品无拖沓之感,而且使读者禁不住潸然泪下,难以忘怀。
2019.3.3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