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选本古已有之,一千四百年前的文选,取文标准是“事出沉思,义归翰藻”,讲究內容与形式并茂,当是最早的选家纲领。后世出现了“文选烂,秀才半” 的谚语,可见选本之深远。
小小说虽冠以小,却是地地道道的小说老祖宗。中外文学吏大讲宏篇巨制,但《孔乙己》、《最后一片绿叶》也占有不可少的章节;不知道蒲松龄、契可夫、莫泊桑、欧. 亨利的人,大概是不多的。
如今选家如林,小小说创作又日趋繁荣,《小小说选刊》的诞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既然选刊已成一大家族,《小小说选刊》就不能甘当谁家的孪生兄弟,而只能坚持自己的面貌与个性;既然小小说作品浩如烟海,《小小说选刊》就不能张网以待,而只能撷取彩贝与珍珠。
遗珠之憾,可能是在所难免的,但要精选,选出自己的风格,要把一个时期的小小说佳作集中奉献给读者,却是起码的要求。
古往今来,选家多标榜“兼容并蓄”,但沒有观点的选家是没有的。我们认为,小小说能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是前进时代的“感应的神经”。因此更适应选材、立意的“新”;唯其小,更要巧,以小见大、含蓄、深沉;思想性自然是该强调的,可读性也不能少,否则不如劝读者去读社论。名刊大报自然是目光所及,发行不广的报刊也应在注意之列;大家手笔、新人之作,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力避挂一漏万,所以欢迎推荐;推荐有功,当致薄酬。即使出版法的公布尚在盼望中,本刊正式发行之日,便尊重作者劳动,征得原载报刊同意,一经选用,即付作者稿酬与编辑费,以谢作者和原载报刊同行之劳。一年为期,进行小小说佳作评奖,以促进小小说创作的更大繁荣。
先行试刊,有尝试、摸索、接受检验之意。试刊号内容,虽非信手拈来,但有作品发表时间偏久、一二作品偏长之弊;正式发行时,当只选发稿前最近问世的作品。入选之作毎篇字数不超过三千,所辟几个栏目,不仅是为了突出醒目,也是为了百花齐放;并将根据小小说创作的发展,相应地增加栏目,以期真正达到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但既为试刊,不当之处自然在所难免,这里用得着鲁迅先生的一个妙喻:“厨师做出一味食品来,食客就是说话,或是好,或是歹。”本刊如此这般,专家、读者有何高见,敬祈指点。
本刊筹备期间,蒙海内专家指教,十位专家慨然应允任本刊顾问,在此谢谢。
2019.2.18日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