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仙山
——“无须海外觅蓬莱”句析
如今被楼房民居淹没的会仙山,史上苍松翠柏,亭观庙坊,一片葱绿。文人墨客,官宦举人游之并作诗慨叹。本文副题“无须海外觅蓬莱”原文是“何须海外觅蓬莱”,我引用时改一字用至《平阴风光》美篇所选“会仙山百福亭”照题了。文出悔之,恐有人费解或感离奇,百福亭与蓬莱风马牛吧。
会仙山地处平阴县城北部,方位在东径116*27’25",北纬36*17’32"之北沿。海拔71.8米。唐以来即称会仙山。
据旧《平阴县志》载:“东连群山,西邻碧水”,虽不太高,但突兀挺拔。出旧县城东门,可望会仙桥、泰山行宫、会仙观、会仙亭。再东一览无余,山势连绵起伏似波涛汹涌。无民宅无公路,堂屋山、山五岭、文笔山挡住了东望土寨、安城的视线。东南方的一溜仨桥口、洪口村等隐在山丘云烟中。黄土、田野、庄稼、狼兔撺堰……那是平阴县城东南的一片荒凉。
会仙山何以闻名?恐与古人文景观有关。一是距县城里余,出城门便登游;二是古建筑成群,故使然。旧志书载为其咏诗者多矣。现摘录数首,印证“蓬莱”之喻谓。
文出清光绪二十一(1895)年《平阴县志》和民国二十四(1935)年,“续修《平阴县志》”两书:
会仙山:在城东。石上有仙人迹。有会仙观、会仙亭,《旧志》名为“碧峰仙迹”,为八景之一。
邑人王纶诗:翠岩当日会神仙,风景遗来尚宛然。一自鸾舆归去后,野花啼鸟自年年。
何海晏(东关人)诗:出郭谁相迓,东山独尔期。幽襟聊自适,野色故呈奇。坐爱青苔合,旋惊白日移。丹砂无复意,回首愧自离。
梁士奇诗:山有游仙处,遗名闻至今。孤峰留胜迹,烟草几披寻。落日荒城外,天寒幽岫阴。摩挲苍鲜石,虚负紫霞心。
张承宠诗:东出郊坰访碧岑,相传仙聚到如今。谁知跨鹤凌虚子,更幻灵踪透石深。
国进诗:携杖临仙山,古城枕山足。仙旌不复来,山草年年绿。
张宗旭诗:碧峰仙迹尚依然,留赏东郊阅岁年。名美屐从踏草藉,地灵台作泛花偏。游童话往怜青藓,达士探奇想素烟。姑射山头应不羡,幽踪只在锦城边。
知县喻春林诗:碧峰峰上最高头,曾有仙人作戏游。云气晓迷青峰日,鹤声寒彻绿梧秋。千年杖化藤仍在,九转丹成灶尚留。太息东封才咫尺,却劳徐市海中求。
何海晏又《步西野先生韵》诗:孤城东望接东山,仄径荒崖咫尺间。人物几随浮世变,云霞长榜古岩还。雨余芳草堪乘兴,洞有丹砂可驻颜。览胜不妨长此醉,肯抛暇日废跻攀。
张宗旭《冬日临登会仙山,用石上韵》诗:岧峣宫观隐仙山,海上蓬莱一指间。药臼无声禽自语,云车不至鹿长还。凌云策杖浑忘老,拂岫衔杯亦驻颜。何用别求方外秘,空凭遗迹怅登攀。
赵方曦诗:仙人一去不复来,留得遗踪与世猜。汉武秦皇知此意,何须海外觅蓬莱!
然也。
邱斗俊
2019-2-12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