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2019-02-02 07:38:34)
标签:

杂谈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含蓄内敛  意境深远

2002年小小说领域评选的“小小说36星座”中,有两位军旅作家,一是陆颖墨,二是苏学文。苏学文的小小说,讲究构思的灵动和巧妙,善于营造文学意境,于方寸间挥毫泼墨,颇有远看山水近看工笔之妙处。语言清新优美,感情含蓄绵长,人物简单朴素,主题不显山不露水,于不经意间进入读者心灵。

《看山》讲述了列兵当初只是期望看到真正的山而报名去了山里守弹药库,却忽视了山里生活的单调和枯燥,渐而心生惶惑。班长觉察了到了列兵的心理变化却不动声色,而是让列兵看山,啥时看出味道啥时就是山里的兵了。

作品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何为日久生情,更是借此寓意一个兵在部队的历练成长,其中三处细节描写非常有代表性。列兵初看山,“山峰笼罩在一片云霞里,变得缥缈起来。”一年忙碌的部队生活过去,列兵已是下士,再看山,“山峰渐渐清晰起来,像是一个石匠还没凿成的人像。”转眼又一年,下士成为了中士,年底即将退伍的中士再看山,“那座高高的山峰在云霞中像一个欲飞的仙女悬在空中。”三年看山,山没有变,变的是兵,初来部队的青涩茫然、到心智的历练成长、再到成熟的人格素养,作品生动而形象隐喻了一个兵在部队三年的成长变化,而兵臆想中的神女峰幻影也不过是暗喻兵对部队的情愫神圣而纯洁。其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人物心理刻画,让略为枯燥的军营生活顿时笼罩在一片神奇般的意境中,而兵的思绪变化恰如山间流动云雾般飘渺,其构思和想象着实令人叹服。

《扣子》的构思妙在人物的鲜活,军区文工团来到山里部队慰问演出,演出结束,战士们纷纷请女演员签名留念,而中士因为站岗没看到演出,签名时又没找到可意的笔记本,于是灵机一动,悄然用剪刀剪掉军装上的一个扣子,谎称扣子丢了,请求女演员帮他缝扣子。女演员不但欣然答应,并且剪掉了自己军装上的扣子,缝在了中士的军装上,还专门为中士唱了一首歌。

山区部队生活的单调寂寞非常人所能想象,更何况正值青春期的年轻战士,他们渴望得到女性的关注,其心里反应也仅是一种单纯的向往,一种精神上的仰慕。而文工团女演员的表现非常到位,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宗旨,深入心灵的演出,或许这才是真正的服务于基层,因为她们会给基层的兵留下一生的美好回忆。

《虚光》的构思极具臆想情趣,讲述了下士在靶场苦练瞄靶,只因为在连队的射击考核比武中考砸了,一个三年老兵因为瞄准时出现虚光而跑靶,不免瞬间在新兵面前挫了神气。而当班里要代表连队参加全团比武,下士的斗志再次燃起,于是放弃午休独自到靶场狠下功夫。无奈每每抠动扳机时,准星处屡屡出现虚光干扰,而不远处瓜棚姑娘的歌声,更是撩人心绪,却不想下士将靶子想象成姑娘,全神贯注瞄靶,虚光居然消失了,靶子清晰起来,靶心的十环映在眼前,下士激动地抠动了扳机。

和同类作品相比,有点“反其意而用之”,借用了一个虚拟女性的出现,促使下士集中精神瞄靶,颇具生活情趣。小趣怡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不失为人性的一种真实表现,作品也由此多了人间烟火味儿。

苏学文写家庭题材的一部分作品,能深度剖析世间人情人性。《雕花木床》讲述了两兄弟小时候情同手足,哥哥不仅省下当兵的津贴贴补上学的弟弟,还省下新军装给弟弟穿,并且用复员费给弟弟娶亲,然而分家似乎又是每一个大家庭势在必行的一件事。家里有两大件,一件是雕花木床,一件是红漆大八仙桌。老木匠曾预言“谁用了这床,生儿必是状元郎,生女应是金凤命。用了这八仙桌,前程锦绣,功名双就。” 于是家中老人有了想法。“时下,这雕花木床正被弟弟用着。哥哥结婚时铺了这床,待弟弟要结婚,哥哥就让给了弟弟。老人想,做哥的已用了这张床,生了一个儿子。做弟的继用,必也能得子。做弟的读过书,日后必有笔墨之地。做哥的没文化,得了这桌子,以后也能争得前程。”

老人设想的极好,谁知弟弟却选了八仙桌,既然如此,老人请弟弟让出雕花木床,而哥哥又顾念弟弟新婚,等弟弟做了新床再让。却不料一等就是二十余年,弟弟进城之日方想起还床,哥哥本以为弟弟是心怀愧疚,哪里知道弟弟只是嫌弃木床笨重,全然忘了哥哥当日相让之情意。结尾寒气顿生,哥哥事事谦让弟弟,乃是顾念一母同胞的兄弟情份,而弟弟每每做事心存自私让人心寒,即便混了一世前程也愧为人前。

苏学文的《泥塘》是一篇非常有意味的作品。作品讲述了天气干燥,少年在村边几近干涸的泥塘里发现了一条罕见的大青鱼,少年初是好奇寻找青鱼,后来眼见泥塘的水越来越少,小鱼纷纷死去,而大青鱼也将命不保时,不免心生恻隐。“当少年再看塘时,他一眼就看见水塘中的大青鱼躺在塘边的淤泥里,一动不动,乌亮的鱼眼绝望地看着天空。少年走近大青鱼,想把大青鱼推进水中,可是,他搬动大青鱼时,大青鱼却不挣扎,少年想,大青鱼死了。”

少年想把大青鱼推进水中的细节描写,非常感人,不禁让人心底深深一颤,少年寻鱼捉鱼的初衷完全改变,而是想尽微薄之力帮助大青鱼找回生命的可能。而此时,村民发现早被遗忘的泥塘还有鱼时,居然群起围之,淘干泥塘捉鱼,甚至连河蚌等都捡拾的一干二净。“少年望着大青鱼久久地发呆,当他看见被剖开的大青鱼肚里,那足有一大碗黄澄澄如小米粒状的鱼子时,不禁落了泪。当晚,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浓浓的鱼香味。”

结尾少年的神伤和全村弥漫的鱼香成为该文的点睛之笔,以寻鱼捉鱼的故事,警示世人环保问题迫在眉睫,一篇作品的严肃主题自然而然就走进了读者的心里。不牵强不刻意,用笔含蓄内敛,主题深刻浑厚,貌似平淡却意味深远,让你深思之余不得不佩服作者精湛的构思安排。

   2019.2.2日早7.34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苏学文小小说简论~杨晓敏

2019.2.2日早7.36分兴安小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