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努力探索人性的真实~楊晓敏

(2019-01-27 14:16:56)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坛诗话
努力探索人性的真实~楊晓敏

范子平小小说创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其作品自创作之初就开始被转载和被高中语文教科书以及高考模拟试卷作为阅读题采用,后来更有相当多的小小说被各种选刊选集转载,进入十多个省市中考中招试卷或中学生课外阅读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2015年初冬,省市作协举办范子平小小说研讨会,我曾评判他小小说新时期写实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属性,但实属视野开阔探索真实人性的小小说,因其多年的生活积累和长于思考的厚积薄发,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范子平小小说有着对当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的丰富展示,尤其不乏奔忙在底层的各色小人物的心灵披露。《鸡蛋的故事》与《林子的婚事》写饥饿对人生的折磨别开生面。《我童年的卫河》是一篇诗意葱茏的小小说,然而悲凉之雾遍被卫河滩,麦香与生母相会的温馨盼望注定要梦断于残酷的现实,我们只能心痛地看着这个少女在迷茫中走向新的苦难。《田狗》用一种世俗的精神与独特的视角表现民间底层生命的沉重。田狗在生活的艰难与人生的尴尬中尽力挣扎,但是寄托他人生唯一希望的爱与家庭还是沦陷,物质的生命也泯灭于滚滚红尘之中。《河套的阴谋》精确表达了商品经济大潮中人类精神的缺失与守护,人们初读忍俊不禁,但笑过之后会涌出辛酸的泪水。一个底层小人物的愿望是那样卑微和低贱,但要努力实现时才能发现它的遥不可及。

范子平小小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意识,有他人难以达到的对历史和传统的反思深度,往往在含而不露的叙述中,使读者感受到解剖刀的锋芒。《八叔》充满了一种优美的感伤。八叔正直善良医术高超,是一位立志悬壶济世的乡土医生,但周遭世俗遍布对他的讽刺和挤压,这正是鲁迅多次批判过的“国民性”。八叔对半真情半假意的“我”引为知己关怀备至,是一种对自身尊严被承认的以诚相报。他半文不白的话语里,透出内心对真情的依恋和愤世嫉俗的挣扎。《蝈蝈儿张》中的主人公,视乡野促织声为精神支柱,不辞辛苦把欢乐洒向大街小巷。可是随着城市的扩张,蝈蝈儿生存的绿色田野变成通衢大道和坚硬的高楼群,纯朴的汉子只能在睡梦中回味,自个儿发出蝈蝈儿的啼鸣。《同学聚会》把人到中年的悬殊地位、境界反差放在一块观照,读后一种令人悲怆的黑色幽默挥之不去。《老侯的心愿》中老侯的狡黠,只用在死前能捧上自己早已逝去的情人照片,才得以找到自己的精神慰藉。《芳芳》中年轻的画家满怀对昔日美好恋情的回顾专程上山时,却分明感觉到一种异样,蓦然回首才知梦中情人只是将他作为商品经济的广告。在心灵与社会之间,疼痛与抚摸缠绕在一起,这种复杂多变、动荡不安的现代感令人身心疲惫。《青瓷花瓶》表现了骤然而来的财富给人带来的不是惊喜,反而是心性的烦恼和冲突的扩大。这对于商品社会中人的国民性,尤其有着普遍的警示意义。《别墅的力量》各色人等在豪华别墅前有了不同的心灵行走,其彩色或灰色结局的原因是时代的也是自我的。这篇小说以其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被广为传播和评价。

范子平还将目光瞄向了这个时代孤独的老人。《想栽一棵树》《都市沙漠》中衣食无忧的主人公,离开农村随孩子进入城市,面对喧嚣的闹市和林立的高楼大厦,顿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种如潮而来的孤独感和漂泊感盘桓在胸,成为此生难以解脱的心痛。这就深刻和人性地表现了一代人在眼花缭乱的变革时代的不适感和自我搏斗。值得注意的是,范子平并非一味沉溺于对现实世界和人物命运的描绘。他探索真实的人性,关注他们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努力将视线从形而上的认知牵引到当下,引到关注和认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困境,注目于存在的意义,平民化的叙述视角中潜隐着他理性的思考。

在我看来,人物和场景外在的活灵活现与语言的流畅和丰富多彩,固然是一个作家首要的任务,但一篇小小说如果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成功建立各种人物的联系则更别具一格。《村主任的方木》紧紧抓住“方木”这个线索推进情节,拨动读者情感的琴弦。徐能人、二诸葛、副村主任、会计、村治安主任一个个人物次第出场,和黑丑和村主任建立不同的联系,每一个人物出场都加重一次读者的担心和疑虑,一直到最后,黑丑的东屋轰然倒塌,徐能人等先后出场的几个人物和黑丑的关系,和村主任的关系便无比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黑丑和村主任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想当画家的秀姑》情节围绕秀姑先后与父母、丈夫和儿女的矛盾展开。他们与秀姑的联系就是有意无意中强有力地阻击着秀姑的愿望,并最终决定了秀姑的命运。秀姑尽管对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但直到辞别人世都是与理想擦肩而过,虽为他人耗尽自己毕生精力,但自己一生心事有谁知?湮没无闻的悲哀有谁理解?也只有伴随着巨大的遗憾去另一世界了。推而广之,这也正是人性深处的曝光,是人生本质的苍凉和无奈。

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笔会上曾经讲过官场小小说这个概念。马尔克斯说,权力是小说叙事中最迷人的一个主题。三十年来官场题材的小小说汗牛充栋,但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还属极少数,范子平的官场小小说就是这极少数之一。

范子平的官场小小说并无传统意义上的“揭黑反贪”,而是多用悖谬叙事来塑造基层官场的小人物形象,描述他们尴尬的生存状态。这些小人物虽然身在官场,但与广阔的社会存在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旦置身官场,便被浮躁与焦虑感裹挟,根本不能左右自己,避免不了随时会有人性扭曲和人格变异。范子平就写这种环境中人的欲求与挣扎。《小汤的烦恼》中的司机小汤,因为揭发了上司,被从中得到利益的众官员交口称赞,受到纪检委大张旗鼓的表扬,但最终却落得被当地所有官员弃之不用的下场。《两个副职》写官场的内耗。两个副职并无实质性矛盾,只是为了隐蔽自己拉帮结派而做作,但结果弄假成真变为死敌,让本警惕他们合作闹事的单位一把手反而为协调他们关系而犯难,双方一直到都退下才幡然醒悟。此篇对官场矛盾有新的解析,具有多维度的批判性。《与当官擦肩》中的“我”既有天分,又有干劲,还有机遇,这种难得的“天时地利加人和”的官运,在我们正常的思维里,即使再有激烈竞争也会成为无碍升迁的喜剧,谁知结局却在一句“认认真真原原本本落实领导指示精神”的作用下凄凉败北。我们不仅要问:到底是导向的失误与体制的缺憾,还是社会心态的失衡,抑或有着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提主任外传》对某些整天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放在嘴上,却只不过是借以粉饰官本位的虚假面孔,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无情的揭露。这篇对官场陋习抨击的作品写得有节制,表现官场人物言行举止的分寸感强,几个不同地位人物之间关系的层次感强,因而其氛围真实人物形像清晰可信。《张山的烦恼》有寓言小说的味道,主人公因为拾到一百元而导致丢掉三百元,这个叫人哭笑不得的结局,既是某些官场氛围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也是当下社会某些浮躁心态的官场反映。《座位》亦是“对症下药”的讽刺檄文,作者在不动声色中,解剖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裙带关系和个别小公务员自欺欺人的变色龙丑态,读后令人掩卷沉思。在描绘这些官场底层小人物时,范子平既有善意的嘲讽调侃,也有怒其不争的喟然叹息,但作品的基本情感是悲天悯人的,在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环境,对官场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注与解剖,连带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观察参悟,使他的小小说有了相当宽泛的深度。加上准确的分寸感和精心铺排的事件叙述,使得一个个官场小人物,其希望与绝望交织的疲惫努力,在逼仄的生活空间里生存形态以及委琐人生,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黑格尔认为艺术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理想的表现,他认为“清洗”现实是为了表现主题心灵。别林斯基认为“清洗”现实是为了再现现实,赋予现实以典雅优美的形式。

徐坤先生也说,小说中缭绕的一份人间烟火,说到底也就是一种俗世的关怀。 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要不停地对自己的社会良知与艺术创造严加拷问,把艺术笔触伸向人性深处,才能在作品里去维护人的尊严,给人以关爱。范子平注意努力追求小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既有对民族文化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剖析批判,又有本着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同时不失文学作品的个性魅力。

斯蒂文森说:“说小说是一个艺术作品,多数是由于它与生活之间的无法估量的差别,而较少是因为他与生活之间有着必然的相似。”即使在那不正常的年代,《楝花》里的楝花也拼了命要守护一份真情。《凤凰嘴》里年轻女人们的叽叽喳喳背后是丈夫的官位和官德,良好的结局有着很大的偶然性,但最终以人性的回归让人唏嘘。《谁怕谁》是一种小小说中并不多见的故事套故事的结构,人物的正向发展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搬家轶事》更是给人一种向往,一种美好的希望。作品里的“我”,虽然官场前景那样暗淡无光,裹着一团悲愤的迷雾,但终因得到了百姓的理解而依然任劳任怨。主人公对使命的坚守和对官场陋习突围的顽强,展现了以人为本的进取精神,其深厚的人性内涵以恢弘的气势凸现出来,体现了生命的尊严。

范子平注重情节的深刻蕴涵,擅长把对生活哲理的深度思考,对人性拷问的探索,对故事表层和深层的文化思索渗入小小说情节之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他的教育题材小小说充满了人性温暖,表现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尤其是几篇广泛流传的优秀之作,可以说写出了教育的本质和灵魂。《上大学去》是新时期小小说流传最广的篇目之一。这篇简单的故事有着顺畅的描述和诗一般的语言,面对一群利用宗法意识调皮捣蛋的小学生,年轻的王敬民老师没有恼火和弹压,而是本着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爱,立足于引导终将其度向充满希望的“彼岸”。《女儿的班主任》有异曲同工之效。不同的是强调了冲出重围建构新时期教育思想的的艰难,隐含着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女儿的强硬与父亲划勾的改变则是新的教育思想实践的曙光。《杀手锏》里的姚摇和《好女孩,坏女孩》里的杨杨不仅具有教书育人的高超艺术,而且对教育对象充满了爱的激情,自信心十足地要建设自然、和谐、融洽、纯净的师生关系。这两篇转载甚多的教育题材小小说,打破了陈旧的传统教育陋习,呼唤教育对每一个性的尊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2019.1.27日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