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涛散文艺术一尹燕忠

(2018-12-15 18:21: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坛诗话
周涛散文艺术一尹燕忠


3.1独立思想独特体验意识的价值表达 3.2本真体验与感性生存的独特表达 4.1通过散文表现自我 4.2做西部自然的歌者 在中国散文界,周涛是个独特的存在。本文从周涛的散文的本质方面,分析周涛散文的创作艺术以及其散文中体现的诗性美,体会周涛的艺术人生和人格魅力。周涛的 文化散文鲜明地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互释与互补,他把游牧文化作为对抗传统文化 的策略,浸润了丰富的审美现代性,他的散文因而弥漫着诗的意味。本文试图从被周涛的一 些散文人手,来分析周涛散文的艺术风格和他的内心思想的表现。 散文;审美现代性;创作艺术;诗性引言: 在新时期灿若星河的散文界,周涛便以其卓尔不群的创作风格独树一帜,成为当代散文界的 翘楚。周涛的散文有强大的穿透力,从他的文字中辐射出一种流贯的、虎虎生威的精神,这 种精神像一股电流,直抵人的灵魂深处,充实着空虚者的精神的城堡,填补着心灵阴暗者的 生命能量,也矫正着异化者被扭曲的灵魂。在中国文坛,周涛以一束强大的精神之光横扫一 切,洞彻一切,昭示一切。周涛是从西部展翅,翱翔于中国的一只雄鹰,他把理性之山与感 性之水交相融会,把气贯山河的厚重与宏阔无碍的灵动熔于一炉,铸成了他的散文蔚为大观 的高峰。 周涛是在中国当代散文界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以真诚质朴的语 言,豪放不羁的气势,充满创新精神与情感震撼的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分析周涛的散文,我们不能忽略他的诗人气质对其创作的影响。在当代, )运用于散文创作的作家。宋代诗人“以文为诗”,完全是因为面对唐诗这座无法逾越的高峰 ,为“变”而作出的一种 技法选择 ,而周涛的“以诗为文”则出于他诗人特有的思维习惯和他超越现有散文规范的创 新意识。在他的大部分散文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明显的诗化倾向:淡化对日常生活过程的记 ,代之以阐释自然,解读社会人生的奇思玄想和瀑布流泻般的感情抒发;注意通过对自然 景物 ,作者心理感受的描写以形成作品的诗意情调比如 ,像《蠕动的屋脊》这样一篇记述作 者乘车探访喀喇昆仑的散文 ,周涛没有像许多这类题材的作品那样 ,沿推移的时空之轴 实记录路途的艰辛、兵站官兵的热情,表现雪山昆仑戍边战士的高尚情怀 ,而是写成一篇精 神的纪游之文—记录作者一路上对自然所寓含的“神谕”的参悟。文章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 高原自然景观的描写 ,宽远的联想和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多角度思考。全文没有一条贯穿始终 的叙事线索 ,内容随作者的思绪和感情自然流转 ,极富诗歌的跳跃性。从这篇颇具代表性的 散文里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周涛写的是散文 ,但他把握世界的方式却是诗性的 ,即以感悟代 替对生活历时性的考察 ,而这在本质上与诗是一致的。 ,散文成了作家思想最自由的表达方式。出于艺术趣味的原因,周涛对写实(记叙生活经历、客观描写景物)没有兴趣,而偏爱表现想象的内容。于是,他热衷于触 摸“岁月的墙”(《岁月的墙 一时间漫笔之一》),捕捉“时间的撇鼠”(《捉不住的撇鼠一 时间漫笔之一》),表现心中的鹰的印象(《猛禽》),即使是描写具体的事物,也融合了相当 瑰丽宽远的想象。比如,在《吉木萨尔纪事啧子》中有这样的描写: “我们的麦子就倒进这令人可疑的陈旧作坊里 ,缓慢迟重地在这生活的水磨上被磨损 被咀嚼,被粉化。我想着那一颗颗麦粒被压扁、挤裂、磨碎时的样子 ,想着它们渐渐麻木、 任其蹂躏的状态 ,有一丝呻吟和不堪其痛的磨难从胸膛里升起 ,传染给我的四肢 ,我真真实 实地感到了我和它们一样„„和这些麦子一样 ,我正在一座类似的生活的水磨上 ,被一点一 点地慢吞吞地 ,磨损着。” 麦子象征了现实生活中人类个体的命运,显然这深刻独到的体悟是附着于自由的生命 体上,是精神未被扭曲变形、向往自由的生命的呼唤与洞悉。 如果是一个思想被束缚的人,精神被“水磨”窒息的人,如果是一个习惯于被这 个.“框”、那个“架”,这个“八股”,那个“主义”所规范、所左右、所僵化的作家,很难 想象他能撰写出真正自由的散文。并表现出独创的精神。 在《追赶自己的鞋子》、《稀世之鸟》、《乱红飞过一秋千”去》、《读书吃饭论护、《一 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等散文中,都跃动着作者自由美丽的精神活力和动人心魄的独创光 “对脚这个生命来说,鞋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整个的人类文明。”“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由各种各样的鞋组成的历史。” “鞋大于脚,正如一个时期的文明大于人。人正是这样受到文明的保护、制约、驱 动的。人正是这样追赶自己的鞋子的,同样欲罢不能,难以超越其局限。” “巨匠啊—巨大的鞋匠啊!对那些创建文明业绩的人,人们是用感激鞋匠的态度来 对待的。” “莎士比亚是不是英国人的一位大鞋匠呢?看样子是。” “孔夫子是不是中国人精神上总也脱不掉的那双鞋的制造者呢?当然是了。” “‘反文化’?无非是脚准备抛弃一双旧鞋的时候;‘新文明’?也不过就是大批量的 新式鞋子上市的时候。鞋和脚相依为命不可分离, “在追赶自己鞋子的一生中,其乐无穷!”“‘同志们,冲啊—”, 这些关于脚与鞋的独特反思。精辟阐释,可谓哲人的妙悟。这是“对现实世界的 超越”,是“对世俗生活的拔开”,让人不禁拍案称绝。 周涛对真正自由的散文的执着追求,还表现在其豪放狂傲的风格方面。周涛“毫无 疑问地崇尚豪放派”,无论是“千古男儿一放翁”的陆游,“天下英雄谁敌手”的辛弃疾,“浪 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好汉苏东坡,还是倡导“万类霜天竞自由”且“敢教日月换新天”的 毛泽东,“两间余一卒,荷戟独仿徨”的甘心做民族之牛的鲁迅,他都一个比一个地钦佩不 我想周涛最根本的还是崇尚这些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自由精神。有了自由的生命与灵魂,文学作品才能写得轻松自如,才能表现出无拘无束,汪洋态肆的豪放风格。因此,无 论是豪放,还是狂放、奔放,“就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战斗姿态,男儿的天性,高贵灵魂的豁 达与坦荡,强大自信力的精神折射,人对自身尊严的肯定,智慧对整个客观世界大而化之的 渗透和包容„„”。“豪放最本质的力量,在于人格力量突破了一般社会伦理道德所构筑的栅 栏.而不在于口气多大,文词多么貌似磅礴。” .散文的“文”即“文学性”,它追求的是高雅、纯正的艺术品位,和那些非艺术、无审美特征的实用散文是截然不同的。 毋庸置疑,《守望峡谷》是一篇具有“文学性”的艺术散文,读过之后,真让人由 衷地称赞,一种呼之欲出的真切与奇丽,可以说是“精神的独创性”、“情感的震憾性”与“表 现的优美性”的统一。 在远离怒江陕峡、神秘奇异的傈傈人的生存境遇,回到食色男女的俗世之中,有 才华的作家仍能在“柴米油盐鳌醋茶”中生发出智慧之思,拔开出文学精美之意境。 在《读书吃饭沦》中,当问到“人生在世最大的决乐是 不惭”地说出一个俗而又俗的字—“吃”,而后出人意料地让读者跟着他痛快淋漓地、心悦诚服地大吃了一次他的高论: “每一次吃都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它不是朝火炉里填煤球儿,也不是往空煤 气罐儿里充气,而是—一次新的创造,一次新的尝试,一次新的接纳和一个生命全身心的需 求和享受!” “吃”可以吃得“兴高三丈”,“遍体辉煌”。 “吃饭是肉体的读书,读书是精神的吃饭!” “我们吃饭时就用唇舌、口齿、咽喉、肠胃品评着五谷杂粮,山珍海味,鱼虾肉 菜,瓜果禽蛋,以天之大,以地之广,所产万物,人均食之,岂不是在用肉体品尝阅读大自 然这部书么?’, “人食万物以养身体,身体强健活泼才有精神,精神者,身体强健心脑活泼之躯 外射之光芒也!” “书是人类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及心灵世界中提炼出的精神食粮,是另一种果品 菜肴,酒肉禽蛋,故书不可不读,精神不可一日无三餐也。” 由此我想,作家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去艺术地表现,进而更重要的是 作家是否具有才华,有才华的作家才能写出具有审美性的“艺术散文”。一切创造,一切发 明,一切为人类独有而万物不能具备的东西,都是才华闪耀的结果。才华表现为短暂的,但 它有一个相当漫长的积累过程,甚至数千年.才华表现为个体的,但它是整体的要求,反抗, 痛苦,渴望的结果,然而它常常通过一个人来表达。才华就是人类思想美丽的瞬间光 周涛正是一位极有才华的作家,他的散文常常闪烁着美丽的思想光芒。在《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中,谈起当今“全民皆商的壮阔趋势”,不少作家弃笔去做赚钱的生 意时,他突发奇思:“那些坚韧的、抱残守缺而扔衷不改的真作家们却像冷静得像雪峰一样, 清醒地俯瞰着这一切,他们飘着雪水在春天纷纷离去而并下感列忧伤或孤独.相反,他们感 到轻松了一些。 “雪水自有它们该去的地方。 雪峰们却并不会因此“贫雪”。 这种“雪水”与“雪峰”的巧思,真让人感到才华的魅力。才华真正是艺术散文 所必需的。它意味着创造,代表着无数创造者、发明者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人对人 类生存的顿悟和更高的要求。 身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外的独特身份赋予周涛冷静、超脱的审美现代性的目光,他在对这两种文化或隐或显的优劣比较中超越了理智的羁绊,从精神深处对游牧文化倾注了 更多的热爱。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它们共同滋养了周涛,赋予他智慧与灵气。 3.1 周涛是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他不受同于既定的社会价值或标准,也不屑于所谓的规范 或程序,充分调动自己的阅历、学识和经验,对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并提出独特的观点。 对刘邦和项羽,周涛摒弃了历代统治者所持的褒刘贬项的论调,从自己的独特体验出发,不 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为他身上大丈夫的英雄本色、男儿真性情和伟岸的人格所倾倒,并敏锐 地指出这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最大缺失。《上邪》是千百年来对个人爱情自由、 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最惊世骇俗的呐喊,这段果敢决绝的表白至今还如黄钟大吕般回响在 历史深处,它足以使封建道统思想和封建伦理观念尽数委地,使封建卫道士们自惭形秽。 3.2 周涛的散文中处处散落着思辨的珠蚌,机智的锋芒和智性的洞彻闪烁其间。但深幽细 腻的感悟力才是周涛更为本色、更具特质的能力。周涛的感悟是充满弹性的,是灵魂与所处 对象世界的瞬间契合,是客观对象对性灵的成功造访}fu 碰撞出的智慧,是生命美与性灵美 的合一。周涛的散文不是精雕细刻的首饰,而是一气呵成、无斧凿之痕的天然艺术品。感悟 以具象,神似而旨远,审美以释人生。《谁在轻视肉体》是周涛呼唤人类尊重肉体的宣言。 周涛认为,造物主给了我们灵肉一体的和谐生命,我们应当以崇拜的心情去呵护它,要热爱 我们的肉体,而不是被战争、庸俗的商业、政治、科技蒙蔽了双眼,摧残和毁火我们的肉体。 应像儿童、青春期的恋人和艺术家那样尊重和崇拜肉体,正视并欣赏自己的肉体,人类才不 会在高科技面前迷失自我,特别是迷失我们对肉体的美好感觉。 周涛对文字的独特感悟力显示了他的才气和非凡的想象力。《读<古诗源>记记四》 中,周涛由“蟋蟀鸣,‘懒妇惊’。”一句联想到中外作家笔下关于蟋蟀的不同态度:在法国作 家笔下,蟋蟀是个“修表匠小老头”,在中国人眼里,蟋蟀是个懂相思之情的灵物。周涛进 一步想象,他们都由蟋蟀的鸣声里听出了时间,“只是在法国人听来,时间是装在表里的; 在中国人听来,时间是历史。”在他精辟的语言里,无法捉摸的时间一下子成了可触可感之 物。同样写时间,在《捉不住的融鼠》中,作者以神来之笔,巧妙地穿梭十时间的方阵之中, 在文字的穿插点染中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时间是“捉不住的融鼠”,不仅形象地绘出了时间 的形,还生动地捕捉住了它内在的魂,令人耳目一新,堪与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媲美。由 一只黄蜂身上的金黄色和黑斑纹,周涛更是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认为这两种颜色就是“夜与 昼、生命与死亡,温柔与峻厉,无限与短暂”,体现了大自然乃至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永恒 法则。 周涛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在升华中一步步接近真理。他对自我与世界的形 而上理解越深刻,精神的自由度就愈高,平凡的生命因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他的散文也被镀 上诗性的光辉。 周涛说:“我只承认文学家个人的品格和才智。”确实,散文就是真实地、轻松自如地表现自我,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像自然界的各种生命那样,千姿百态,却又各有各的生存方 式和生存规律。 散文常是作家成熟时的自我表达方式,如一些大作家大学者巴金、冰心、孙犁、季羡 林,在晚年成熟期反而多写起散文,返朴归真,说明散文便于表达自我成熟的思想。没有散 文自由的生命,也就没有千姿百态的散文个性,没有自我个性的抒写就谈不上散文真正的自 由和人的根本的解放。散文只有以每一个“自我”为主体,才能更好地对大自然、社会、人 类自身作出艺术的观照。周涛散文的..自我”在散文界中是独树一帜的。他的豪放不羁、章 法不拘,以及鲜明秉性、独具才情,给人以真诚的憾动和潇洒的感动。 4.1 周涛从不掩饰自我,即使在写别人,也常禁不住流露自我的真情实感。如在《他比我 想象的要聪明些—“死城之旅”代序》一文中,当作家赵光鸣乘着酒兴道出几句普通心里话 时,他当时一下被击中内心隐秘的软弱处,当场无法控制地很不高雅地哭了。他坦言:“对 于我这样的人,这番话是可怕的自白,它像风暴一样,席卷了我的全部尊严_还喃什么比这 样一种爱更痴心,更迷醉,更可怜惜的呢?这是孕妇的期冀,情人的狂热,父母的亲情才可比 拟的,味而这毕竟不是诞生,恋爱和血缘,这只是创作,只是有些人说的‘爬格子’‘码字 儿’的行当。在一些人自轻自贱的事物上,在另一些人,却是信仰。”其真率的情感,赤裸 的心灵,让人一目了然,一览无余。没有任何假面与矫饰,洞开完全“自我”的心扉,把心 真诚地交给读者,把“自我”本色展示于世人,让人不能不被他这种勇敢与赤诚所深深地感 染和打动。 周涛在《某片树叶—自画像》中强调:“生命的本能是扩张自己,实现自己,伟大自己, 生存的局限却是缩小自己,限定自己,消失自己。” “谁的生命对于整个世界不是唯一的一束光?对谁而言世界不是由他这束光照亮、唤 醒?如若没有他生命之光的照临,世界对他来说还能是存在的吗?” 虽然是“可以被时间的风轻轻吹落的一片”“树叶”.但是我想在《某片树叶》里还 是暗示了这种想法:每一片树叶都应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仰,都应明亮、鲜活,都 应尽情尽力地舒展枝脉,跃动生命的活力,整个大树才能充满生机、才能斑斓而美丽。 可见周涛的篇篇散文.乃至那些谈话录、访谈录,无一不抹上“自我”之色,显出“自 我”心迹,这大概也正是他的散文艺术魅力所在。 4.2 散文家大都偏爱自然,周涛也不例外。然而,对于大多数散文家来说,他们只是 自然的访客,笔端留下的只是匆匆一瞥所获得的景致。而周涛则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托付给中 国西部的山野,“把对自然的注视和审美转化成生存方式,转化成他对这块土地和生命万物 的理解和亲和”。因为理解,所以周涛对西部的自然万物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因为亲和, 所以周涛能与自然融于一体,使得他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打上了作家深深的情感烙印。 例如: “这条河是有点怪。坦坦荡荡的大草原上泊一米外就看不见它了;而站在河边,对岸 十单纵深却一览无余。水是灰白色的,被两岸的荒草、芦苇和白杨林衬上了一层幽幽的淡绿, 水流平缓而有漩涡,寂宽而又自视甚高。它从另一个国家流过来,像一支忧郁的占歌,静静 地在巩乃斯大草原伏行、扭动,好像是一个同时爱上了两个人的美丽少女,满面忧伤,一肚 了不可告人无法诉说的加苦。”(《忧郁的巩乃斯河》) 从这段非常情感化的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由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天然亲和, 使得人与自然完全融合,达到了血脉相通、情感相连的境界。 热爱自然的周涛喜欢神游四方,但他拒绝给名山胜水作传,他的眼光常落在西部 平凡的自然景致上,西部的博大和广漠,西部的神秘和苍凉,以及博大荒凉中深藏的永恒, 都是周涛着力表现的东西。 周涛对西部的大自然有着特别的眷恋,他以“凝神”来对待西部荒野呈现的色彩 和图景。在他孩童般纯真的眼里,他发现了某种比城市和村镇中更为亲昵、更有意味的东西, 看到像人类本性一般美好的东西。当周涛向西部的自然万物敞开心灵,并与之沟通的时候, 自然界便呈现出它的辉煌和它绚丽的本质。 总之,周涛是散文家族重要的、独具风格的作家。他对散文自由精神的执着追求,他 豪放狂傲风格的外显,他才情并茂的语言张力,他直言“自我”个性的率真气魄,不能不令 人瞩目,令人称赞。 周涛执着于边缘的精神耕耘,他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中神圣而凝重的探险,他以诗 性思维扣问诗意人生的真诚,都显示出周涛的文学个性于人格特质。周涛以他的写作丰富着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昭示了他的存在意义和他在文坛的地位。 周涛不仅是属于西部的,更是整个民族的。他的大气、雄洪、不羁,正是中国未来民 族精神的指向。 周涛散文:超越规范与张扬自我[J].当代文坛 凝聚天地之气,张扬自然个性周涛散文论[J].当代文坛 洗涤思想裸视灵魂——周涛散文刍议[J]. 当代文坛 潘大华.生命之树长绿——周涛散文魅力探寻之一[J]. 当代文坛 周涛散文沉思录[J].当代作家评论 寻找栖息的家园——周涛散文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游牧心态的裸露与隐匿——周涛散文艺术探微[J].当代文坛 一次成功的尝试:将周涛散文《黄昏的炊烟》推上荧屏[J].新疆艺术(汉文版) 真人周涛[J].文学自由谈 2003,(06)[10] 福星高照话周涛[

2018.12.15日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