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杏坛遗响,在历史的长河久久回荡

(2018-10-15 12:50:56)
标签:

转载

杏坛遗响,在历史的长河久久回荡

 

    在中国偌大的版图上,以孔子命名的山只有平阴县孔村镇的孔子山。单凭这一点,就应该为平阴的先人点赞。

    自然,以圣人之名命名一座山,决不能凭“拍脑袋”定案,也不能凭心血来潮决策,它定然是建立在确凿无疑的历史依据之上和反复的掂量斟酌之后的明知之举。

    孔子山本名紫盖山,因孔子的登临而更名孔子山。孔子在此讲学,留下了杏坛遗响的佳话。此山也因之成为历史名山,与五岳同为中国三十洞天之一。《名山志》有孔子山绝顶 “孔子讲书堂”遗址的记载。别小觑这“孔子讲书堂”这几个看似简章的字,这可是除曲阜以外中国大地上惟一的 一处孔子讲书堂遗址。

    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讲书堂也历经变迁。北宋熙宁五年(1072)于此址建 “孔林书院”。明弘治十五年(1502)重修孔林书院,将书院更之为孔庙,立孔子及四贤配像于内。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596-1597),孔庙迁至山东坡。清康熙年间,重修孔庙;1770年,1859年,1934年,又数次重修。文革期间被毁。

    孔子山并不巍峨,更不具吐纳风云的气势。这样一座看似平淡无奇的小山,何以入了夫子的法眼,让他老人家不辞辛劳,来到平阴这蕞尔之地,并在此收徒讲学?史书无载。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作一下大胆的推测。

    孔村东南二十里,就是和圣柳下惠的故里。柳下惠直道事人、三黜不去,严格执法、反对战争,坐怀不乱、以诚为国,其高洁人格、冰雪情操,以及他外圆内方的处世方式,让老夫子敬佩不已。孔子盛赞其贤,于是前来访圣。

    距孔村五公里处,便是史圣左丘明的故里。据《论语·公冶长》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孔子与左丘明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知音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他前来拜访左氏也在情理之中。

    还有一种推测,也入情入理。孔子从55岁开始,带着颜渊、子路、闵子骞等一干学生周游列国,跑了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一直转悠到68岁。但有一个国家孔子很想去却没有去成。这个国家就是晋国。晋国有一位令孔子很仰慕的人,他就是晋国的贤大夫窦犨。可是,还未等孔子到晋,就传来了窦犨被杀的消息。这一消息,让老夫子对这个不可救药的社会几近彻底绝望。于是,在面对黄河,发了一阵“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的感喟之后,拨转牛车,回到鲁国。

    他本可以直接回到鲁国的都城曲阜,可是当他的脚步刚刚踏进鲁之边境时,他的心和车马一起徘徊起来。是因为“近乡情怯”?还是源于周游列国一事无成“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心酸?

    在孔子的爱徒中,有一位平阴人,他的名字叫有若(宋祥符年,被大宋皇帝封为“平阴王”)。有子不但长得极像孔子,就连许多政治主张都如出一辙。“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这样的经典名言就出自有子之口。在他的建议下,孔子来到绿树如盖、紫气萦绕的紫盖山。孔夫子一看,这里南望邹鲁北望晋,东连齐境西近卫,真是一个俯视中原、眼观天下的好去处。于是,就安下心来在此设坛讲学、著书立说。

    于是,孔子便和平阴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鲁哀公邀孔子回鲁,孔子过境肥城,遇雨,简册浸水,便打开晒书。于是,便有了孔子晒书处”圣迹。这是后话。

    “紫盖山中云树苍,传来孔子教书堂。列侯霸业烟销尽,惟有尼丘圣泽长。孔子山因孔子而名,自然就有了摩肩接踵的朝圣者。每年,历朝历代的官府都要祭孔。不为别的,就为斯文在兹,文脉昌盛。平阴,这样一处蛮荒之地,却俊采星驰,贤人辈出,亦可谓托孔夫子光临之福也。

    现在,孔子山还在,山上的树也依然紫气如盖。只是没有了孔庙、没有孔子讲书堂。好在,“杏坛遗响”碑还在。当你一个人,静静地面对此碑的时候,思绪就会一下子穿越千年时空,耳畔就会回荡起孔夫子朗朗的讲学声。

    那声音,金声玉振,响遏行云!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