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好像越大,越愿意回老家,大多人脱不开恋旧和忆旧这一点。经常不回去,老家人看着就亲,老家人看你也亲。一见面,抓住手半天不放,嘘寒问暖,只把所熟悉的人及别后的所有,都问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罢休。如如是全交代最好,如有删节,对方就觉得你不托底,拿你就外了,也就生分了。
和你不生分的问的直接,有些也碍于情面,不好刨根问底。弄清你的底细,好确定对你的态度,还有如何招待你,还有下步怎么和你打交道。都喜欢和有实权和有钱的打交道,如果是没有职务,或是做文化类的差事,人家自然凉半截,给人家办不了事,慢待是自然的事情。这含在很多写人情、故乡文章里的 这根瘦骨嶙峋的“刺,很多人都隐藏了,避而不谈,仅谈一团和气那部分。
我对于别人的冷暖早就习惯了,本身我就冷的要命。我对老乡,同学,朋友都看的很淡,谁对我啥态度,我都能坦然面对。好不好,热情不热情都无所谓,根据自己需要,怎么都行。所以,不把这寻以为常的事当回事。人家势力,咱也势力,咱自己也不是谁人都啰啰啊。那就没有必要介意别人的态度,三观一致,志趣相投,哪怕五湖四海,地球人都可以做朋友,我不喜欢画圈子。
小民的生存,有宽厚,有伶俐,本身就不齐整。经常在意别人的态度,说明自己还不够成熟,既然认知人性,何来的怪和不理解呢?乡人,亲戚,同学、朋友都是俗人,自己也是俗人,有怎么样的作为都是常态的。小民活得实际一点,能节约很多精力,有限的空间,获取的小利更大些。你不能帮他获取,他搭理你做啥。
乡俗的真实就透着这一点,不管去哪里,都会如此。故乡有那么温暖吗?没有世态炎凉?你给吞吃了咋地?淡化了一切,自己轻松,到人群里就没有负担,就是遇上个很二的二,也会报之一笑。写故乡,我就想撕开一点又一点的伪装,尽量看些真实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