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宋代画论家郭熙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尽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朋净而如状,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山风之景象正矣。”《林泉高致.山水训》杜甫说:“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上韦左相十二韵》)元稹说:“凡所为文,多因感激。”(《进诗状》)李梦阳说:“天下无不根之萌,君子无不根之情,忧乐潜于中而感触应于外”。(《梅月先生诗序》)。这里所说的“感”、“感激”、感触,不是单纯的感知,不是搜集材料,而是面对“物”的凝神的体察、体验。
王国维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卞寻,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之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018.8.11日中午
收录《诗意秋圃》《新浪名博原创文章》《谈写作》《书香门第》
后一篇:古代文论家论文之气势一尹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