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尹燕忠
尹燕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575
  • 关注人气: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怀念鲁迅

(2018-03-30 23:19:5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怀念鲁迅作者:

   每次开车经东华路往白云路,都会瞟一眼交叉路口的鲁迅纪念公园。

       公园里,鲁迅冷峻的面孔,从繁芜的树林间隙里望着我,让我想起八十二年前先生在广州短暂的存在。

  1927年1月18日,鲁迅因为受不了对远在广州的许广平的相思之情,提前结束在厦门大学的教学生活,来到广州中山大学学从教。1927年9月27日,他与许广平一起离开广州。前后共在广州住了八个月。

  这八个月,是鲁迅爱情生活中最浪漫的一段。也是他在事业上突飞猛进的一个转折点。

[转载]怀念鲁迅

  今人分析鲁迅,离不了政治角度。我觉得并无大错,但太过于政治,则容易把他脸谱化、神圣化,让人觉得远而且高。其实,只要细细地读一读先生的文章,你都不用再去用其它的佐证,就能知道,他其实是一个相当有生趣的人。

  我更喜欢从生活上、从鲁迅的散文上,来理解他。觉得这样离真实更近,同我们更亲。

  政治的东西,因为过于肮脏,所以凡深入涉及者,皆会连带污染。鲁迅也难以避免。当然,我也并不鼓励当“鸳鸯蝴蝶”,远离尘嚣。出世入世,掌握好度吧。

  在白云路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为这样的伟人建一座纪念公园,是广州文化有所提升的表现。虽然,公园是小了点,但总算聊胜于无吧。曾经在白云楼居住过的这位先生,应该会在内心里为广州人的实诚发出一声赞叹。

[转载]怀念鲁迅

  我很惭愧,虽然公园建起来也有些日子了吧。也经常从这里经过,可是却一直没有进来过。想一想,这应该是自己生活得很浮躁的表现。昨天游完泳之后,发热的头脑经冷水的冲刷变得清醒起来,突然就想到要来看看先生了。

  据说如今的中小学课本已经少了好多鲁迅的文章,大概许多教育家觉得鲁迅的文章太沉重,或者是政治味太浓?

  而在我的记忆里,当年他的散文却是相当有趣的。童稚时中国正在“文革”之后,书少得可怜,但教科书上鲁迅的文章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读他的文章,我经常能得到很具体的意象:自家后园里那些紫皮药蛙,多足蜈蚣,静悄悄的长蛇;夜雾中追随乡村戏班,在山道间巡回;那些山野间的旧塔下,是不是都会压着法海之类的人物……这些意象,都是因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社戏》、《论雷峰塔的倒掉》等等所引起的联想。到现在,我还能背诵鲁讯的一些片断,像“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还有,闰土、水生木讷的形象,祥林嫂悲苦的脸,孔乙己猥琐的样子,阿Q可笑的神态,等等,都是脑海里经常能想起来的。

  从他的散文和小说来看,能说鲁迅是个没有意趣的人么?当然,他的政论文章,因为现实严酷的原因吧,总给人冷峻尖刻的感觉。

  鲁迅之所以如此寂寞,大概是因为某个时段,因为政治的需要,把他可爱活泼的一面给掩盖了吧。历史总能慢慢在时间的沉淀下恢复其原貌,而作为一个政治符号的鲁迅,也终能从神坛上走入凡间,恢复他本真的鲜活与可爱。

[转载]怀念鲁迅

  这样想着,在浓密的树荫中,静静地面对着先生严肃的面容,仿佛他就在面前一样。先生背后,水声潺潺。风从南方吹来,许多的树叶刷刷低语。虽然我听不懂,但这一定是某一种语言。在此氛围里,先生的雕像、徘徊着的魂魄、透明的风、流动的水,静悄悄地将我的精神覆盖。拍完一组照片后,我轻轻地坐在鲁迅雕像前的石凳子上,静静地,静静地体会着。

  这种寂寞,是难得的享受。

[转载]怀念鲁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