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写,可是因为有些内容久久不能消化而耽搁了。写之前要感谢英台,若不是她上传,我估计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见到这部戏了。
沈凤喜是天桥卖艺唱大鼓的,某日樊家树偶尔路过才认识。第一次听亚芬唱京韵大鼓,感觉还是很赞的。当年的嗓音那叫一个脆生,那种情窦初开的烂漫,对彼此的好感让人隐隐的感动。他们的初识应该算是一见钟情,那个3号的手势凤喜做的很是可爱。于是两人从此开始“老地方,老时间”的约会。一身学生装的凤喜,内心非常的渴望读书。家树是对她真的好,供她读书,供她生活。两人幸福甜蜜,就等着家树的妈妈应允。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家树妈妈病重,家树赶回去的当口,凤喜被邀请去了将军府。将军的太太本来是想给凤喜做媒的,结果做媒把自己给做了,凤喜被将军看中。为了保全樊先生的安危,凤喜宁愿舍弃自己的清白。当家树兴冲冲的回来的时候,心上的人儿已经嫁为人妇。情难尽,缘未了,偏生事端。最后只落得凤喜疯的凄惨场景,凤喜声声道:我不许你伤害樊大爷。听得所有人的心都碎了……
因为是很多年以前的戏了,当时的布景、化妆、服饰比起现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特别是家树的造型,不能说不像,但是总觉得看着别扭。凤喜的装扮还是比较符合人物角色的,那时候大家的身材纤细得来~~总体剧情其实还是比较吸引人的,但是对于人物的打磨还比较欠缺立体感。有些情节的关联和人物的衬托有待琢磨,虽然该剧以凤喜与家树的爱为主线,但是有2个人物其实很突出。一个是大姐,一个是将军。大姐一开始就是喜欢家树的,此为一线。大姐对家树的感情由喜欢到深埋继而祝福,从祝福到帮助凤喜脱离苦海,确实是有一个过渡的。大姐也曾误会凤喜,觉得她贪图荣华富贵,才会嫁给将军。要不然也不会有家树那段著名的“求大姐休将凤喜怪”,家树唱来感情至真至切,也表现了家树对凤喜的爱,以及对凤喜不会变心的执念。这里不得不对照后面家树拿着凤喜给的四千块支票时,万念俱灰的痛,唱到“一张支票四千整……多谢太太赏赐恩……”。有点扯远了,下面说将军。将军这个角色是很彻底的一个反面人物,金红演来倒是入木三分。把人物塑造的活生生,有真实感。我是看完《韩非子》后才看到《啼笑姻缘》的,感觉金红对于人物性格特征的拿捏很是到位,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台上表演有时候会显得过于夸张。这里就会有一个矛盾,如果收敛了会不会就显得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呢?这点其实我确实说不好。
全剧最终被凤喜的疯牵着很悲情,但真正矛盾冲突的线条不明显,不能够对观众产生强烈的冲击。你可以看到家树的爱,家树的痛,但是仅此而已。惠丽把人物的可爱与悲痛表现的很好,可是家树的出场有断截的感觉。他是书生一介,他对将军夺爱除了心痛无能为力。他去求大姐帮忙,一个街头卖艺的却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死将军?这点就正常逻辑推来就觉得很是奇怪。倘若仅仅是凤喜最后被逼疯后,由大姐救出,由家树送人疯人院,还比较符合常理。
此剧作为比较经典的剧目,如果能够多加雕琢,必然璞玉夺目。再看凤喜,读过书,淳朴,懂事,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她有坚定不移的爱,伟大到可以为了心爱的人牺牲自己。她不惜受尽委屈,全身心只为护着那个心爱的人。其实在前段甜蜜的阶段,作为观众还不能体味出这层爱的话,那么最后这段凤喜疯的场景定让你不折不扣的感同身受。那一声声“樊大爷”飘渺的呼声,揪着家树的心,也揪着我的心。
絮絮叨叨写了不少,除了感慨演员当年的年轻外。黄大官人的将军夫人是个亮点,其他副官也好,等等配角就不一一叙述了。不知道还能否盼到此戏重排了,心里有个小小的愿望也不是件坏事。我还是想说,有机会还是应该去剧场亲身感受,那种环绕着的享受是看电视所不能体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