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从这本书札中,可以看到孙犁处事认真,写稿撰文的态度十分严谨。人到晚年的孙犁,已经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老作家了,无论是他的名气还是学力,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但他并没有以名家权威自居,仓促地应付式地随便作文,而仍然是认真地对待每一篇稿件的写作。1981年6月,姜德明约请孙犁写一篇评价萧红的稿件,孙犁回复说:“关于萧红的稿,则希望再容一点时间,我重读她的作品后再试写。”这以后,孙犁设法借到了萧红的著作,进行了认真的“重读”,同时还重读了鲁迅、茅盾等人对萧红的评论,在此基础上,他写出了颇有分量的《读萧红作品记》。
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孙犁这样说:“大概是前两个月吧,一位相识者去东北参加纪念萧红的会,回到北京,曾给我来信,要我谈谈萧红作品的魅力所在,探索一下她在文学创作中的‘奥秘’,这确实不是我的学力所能完卷的。不过,我总记着这件事。近日稍闲,从一位同志那里借来一册《萧红文选》,一边读着,一边记下自己的感触。”老作家孙犁的写作态度,真是严谨而谦虚。
再如1981年7月8日到16日,在短短的八天时间里,孙犁就接连给姜德明发了三封信,为的则是同一件事:关于某篇稿件“附记”的修改与刊用。在7月8日的信中,孙犁说:“我写的附记,如可用,请删去最后两句。”到12日,孙犁又寄出一信,说:“考虑到一些问题,我写的那‘附记’,请不要用了。”到16日,孙犁因为接到了7月14日姜德明的回函,也许是出于对姜德明意见的尊重,孙犁专为此事又寄出了第三封信,说:“附记删去最后两句,可发。”为了一篇稿件附记的修改与刊用,在老作家孙犁这里,竟是经过了反反复复的推敲和斟酌,可见在孙犁的心目中,对每一篇作品的写作、发表,哪怕是一篇短文、一个附记,都是十分严谨,十分慎重,不厌其烦,一丝不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