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刘成章散文以质取胜。无论抒写自我心曲,吟咏地母仁厚、还是描述故土民情的温馨、讴歌大西北的改革春风,无下燃烧着种炽烈的赤子深情。他的风格独特、质朴、粗犷、厚重,一如陕北的黄土地,一如黄土地滚过的西北风。传统的美、时代的美、阳刚的美、瑰丽的美交相辉映,水乳相融。他的笔墨别致,白雪与俚俗同在,信天游与流行曲一色,既有纯文学的优美、雅致,又有俗文学的幽默、风趣,从而得到各界读者的喜爱,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大百科全书年鉴》散文卷、《1985年中国游记年选•序言》等大型文集介绍他的散文“是含着时代风雨洗礼过的文化内容的绚烂篇章”,“格调新、味道醇”、“是具有独特审美视角的美文”。著名散文家秦牧、郭风、李若冰也都积极撰文给予高度评价。郭风说:“陕西散文作家中,50年代出现的魏钢焰、李若冰等同志,近若干年出现的贾平凹、刘成章等同志的成就,给予陕西散文创作以引人瞩目的地位”,“刘成章的散文像纯酒,像乡歌,其文学个性,使我读了往往能够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刘成章散文的远远不止于散文、文学界。他的不少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经久不息的反响。在陕北,一篇《高跟鞋,响过了绥德街头》,县广播站转播了三天,连上一年级的“羊羔羔”都知道有个叫刘成章的散文家写了绥德;一曲《米脂赋》在《光明日报》上发了之后,米脂县县长专程约《榆林报》转载并订报二千份,“除供米脂干部、群众阅读外,亦作为引政外交和介绍米脂概况的“礼品”,应群众要求,县政府准备采用石壁或石碑形式将它镌刻出来并收进县志,作为米脂人认识自己、反思过去的一面镜子,延安教育学院把刘成章编进《思想品德课乡土教材》,愿将此种骄傲延及子孙后代;在陕南,一篇为《母亲塑像》在发表过多年之后,被《信息荟萃报》重新发表,作为献给国庆四十周年的献礼;在古城西安,一些大专院校的青年教师、学生及社会上的文学青年,关注着、议论着、学习着他的散文,一本散文集不等出来,便在书店里到处寻买,……
一个作家能够得到如此盛誉,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但作家丝毫不肯骄傲。羊岁新春,我代读者拜望他,言及此,他抱歉之情溢于言表,说:“我写的太少,太少。”这不能怪他。省作协书记和一家五口之长的他,难免引政事务和家务琐碎缠绕。他更不肯却步。正如他在文章中所说:“我虽然气力不行了,但也应该振作精神,跟上踏青的队伍,并以自己发痒的嗓子,唱一曲跟上时代节拍的‘西北风’,绝不让人家指着脊梁说,‘那是一只乏羊’”。
刘成章以羊相比,应和了羊年的吉祥、和平和进步;我却以为他是一匹生命不息,奔腾不止的骏马。这匹马,打十三岁加入写诗的行列起,就一直奋进、奔驰在文学的天地里,中年将尽的时候,他迷上了散文,将写诗、写词、写剧的功夫融进散文写作之中。他获得了成功,在成功中认识了自己、发展和自己。这匹马,已经年过半白,但壮心不老,宝刀不老,马儿不老,仍然意气风发地奉献,竭尽全力地奋进!
快马加鞭未不鞍。我和我的朋友们衷心祝愿刘成章在草色呐喊连绵鲜碧的羊年有更多更新的奉献。
发表于《陕西日报》1991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