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史记》中的性格细节

(2018-02-15 11:22:00)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史记》中的性格细节作者: 张达

        [转载]《史记》中的性格细节

                                          (这篇随笔发表于《文汇报》2018年2曰13日笔会副刊)

          

           《史记》中的性格细节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代表鲁迅对《史记》的总体评价,也是最高评价。这两句话,一指其史学地位,一言其文学价值,自是非常允当。然而,两句话的关系究竟怎样?历来人们谈论得却不是很多,而在我看来,这倒恰恰是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史记》之所以成为史家之绝唱,就因为它是无韵之《离骚》,即因为它的文学性,也即因为它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透视。

       众所周知,史学以为研究对象,文学以为描绘中心,似乎是各有侧重。然而,看看历史,所有的又都是做的,无一例外。所以,必须把写透彻,才能把说清楚,这才应该是优秀的史学著作所追求的境界。而把这一境界提升为一种自觉追求的史学家,就正是司马迁。

       考察在司马迁之前的先秦史著,《春秋》《左传》为编年体,《国语》《国策》为国别体,尽管在这些著作中都有一些写人写得不错的篇章,但它们在总体上却都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所作的记录,都没有注重突出历史事件中的人。而到了《史记》,我国史著的面貌方发生了迥异于以往的巨大变化,其本纪世家列传皆是以人为中心结构而成,因而被称为纪传体。这一伟大的首创非司马迁莫属。

        当然,《史记》的贡献绝不仅仅表现在体例上,而且更表现在细部述说上。深入到每篇传记内部,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司马迁注重于写人物的性格、禀赋,往往是他用笔的着力之点、精彩之处。不用说大家熟知的《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在这里还可以随手举出其他许多例证。例如《商君列传》的开篇,写商鞅在魏国时做魏相公叔座的幕僚,公叔座年老病重,便向国君魏惠王推荐商鞅接自己的班,魏惠王当时没有表态,公叔座就说:鞅有奇才——大王若不想任用他,就该把他杀掉,千万不要让他为别国所用!过后,公叔座又把自己与魏惠王的谈话内容告诉了商鞅,并劝说商鞅赶快离开魏国,以防不测。商鞅听后只是一笑,说:既然大王没有听信您的话来任用我,又怎么可能听信您的话来杀害我呢?后来的事实证明商鞅的判断是准确的。在这里,司马迁仅用一句话就写出了商鞅的胆识和智慧,同时也写出了他的自信与自负。又如《张仪列传》的开篇,写张仪学成纵横之术后去楚国游说,结果被怀疑为小偷遭到一顿痛打。他的妻子就对他说:你要不是因为读书游说,怎么能受到如此这般的侮辱?张仪却问妻子: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嘴里吗?妻子笑了,说:舌头当然还在。张仪也笑了:只要我还有这条舌头,足矣! 足矣!几句对话,就把张仪作为纵横家加亡命徒的嘴脸勾勒得跃然纸上。

        类似上述的一些生活细节,本来都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司马迁却看得很重,这可以说明他关注历史自有不同于别人的侧重点。现在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就常常在于细节,不过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性格细节,这也是 《史记》高出于二十四史中其他史著的地方之一。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从某种意义说,性格也决定历史。司马迁的《史记》就告诉我们:历史都是性格史。



              [转载]《史记》中的性格细节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