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山东农业大学 文秘教育专业
2006级1班 程龙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是对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继承与发展,具有很浓的乡村气息,是符合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小说。
然而赵树理的“问题小说”比之冰心等作家的问题小说是更进了一步,一方面他的小说总是力图反映农村变革中的各种问题,且是涉及到工作路线、方法、作风等方面群众关心的迫切问题,不象冰心等作家那样提出一些空泛的人生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他给了这些问题以合理的现实的解决,不象冰心等作家那样主观、偏颇,企图以抽象的“爱”来化解矛盾。
赵树理延续了“五四”问题小说的创作思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注重现实人生的切实方面的创作姿态,把“问题小说”作为他实现其使命意识的最佳方式。
赵树理是继鲁迅、郭沫若、茅盾这些新文学奠基人之后与巴金、丁玲、老舍等人齐名的一位大师级人物;“山药蛋文学流派”已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土文学品牌”;“农民化的文学范式”和口语化的“工农语言文体”给文学语言注入新鲜活力:《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作品以独特的叙述艺术形式和美学价值,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独具特色的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农村题材小说,填补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空白。
赵树理小说创作以农村变革为题材。主要是反映出根据地和解放区农村的历史性变革,比如减租减息,新政权的建设,民族改革和土改运动等。但赵树理的作品可以一分为二,一是表现大世界,即从公共空间中正面表现农村政治斗争,如《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二是描写小世界,即从私人空间中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后者是赵树理更擅长的,也是他创作的重心所在。如反映农村婚恋问题的《小二黑结婚》和从婆媳矛盾的角度反映农村生活的《孟祥英翻身》。
赵树理第一个在文学史上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形象。如果说在新文学史的第一个十年,农民形象是被损害的,悲剧型的,在第二个十年中,有了革命农民的形象,却往往带着浓厚的概念化、主观化色彩。那么赵树理笔下的农民才是真实可感的,是以“主人翁”的身份出现的翻身农民形象。这是他对文学史的贡献。总的来说,他笔下的农民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旧式农民,精神翻身最慢的农民。他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未曾觉醒,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比如三仙姑在人神之间游走,以神仙的外表掩盖其放荡内质。二诸葛以宿命论和迷信思想的外壳来保护自己的《小二黑结婚》);老秦在“官”老杨的面前毕恭毕敬,但得知老杨以前作过长工就看不起他了(《李有才板话》)。再一类是变质农民。在他们的身上还没有肃清某些封建思想的毒害。这些过去在与地主斗争时勇敢积极的小字辈农民,在掌权之后很快骑在农民头上耍威风。比如小元(《李有才板话》)、小昌(《邪不压正》)等。他们斗地主,掌权的目的是为求个人私利。以上两类农民是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的,身上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他们有优秀品质(勤、淳、厚),同时也有保守、自私、愚昧的一面。赵树理对这些人物着重是“劝”。他的小说被称为劝人小说。还有一类是新型农民。他们是真正的精神、心志都翻身了的农村新人,在言行举止上是全新的。他们勇于同传统观念决裂,并有反抗的精神、坚定乐观的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品质。比如小二黑、小芹(《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李有才板话》)等。总之,赵树理笔下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列。他写出了不同时期不同观念的各种人物,写出了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表现了农民觉醒、反抗,克服自身落后意识,获得精神解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赵树理的现实主义是土色土香的,具有农民味。农民出身的赵树理汲取了农民的务实、诚实的美德,把它升华为一种美的理想即真实美:实事求是、不雕琢、不粉饰、追求浑然天成、自然朴实。在其创作中则表现为:人不变形,事不走样,景不加色,原原本本的描绘生活的原生态,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成了一种朴实的民间性写作。在他的小说中,往往出现如下特点:人物都是些土气的农民,而且很多都有绰号,带着浓厚的民间味;人物生活的环境、风习、服饰打扮、言行举止都带着土味;作家看人、叙事、析理的眼光与方式也是农民式的,民间式的。当然,赵树理的这种土色土香的现实主义创作也不是简单的照相式的反映,他是把农村中的真人真事的“整块材料”在头脑中变成“化了的材料”以后,才开始创作的。如他的“二诸葛”形象是他父亲的缩影,“三仙姑”形象来自于他对一个远房亲戚的描摹,但显然作者是做了二次加工和改造的。
在艺术形式上,赵树理的贡献在于把中国传统的评书改造为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五四时期,虽然章回体式的通俗小说仍流行,但新小说占据了主要位置,新小说借鉴了西方小说的特点,常取生活片断,横切面式结构,不太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再加上语言上的欧化和知识分子腔调,使得它们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赵树理有意回避了这种新文学传统,他更多的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尤其是民间说唱艺术的特点,写出了一种既能看又能读的评书体小说(评书讲究叙、明、暗、蹬、缝、伏、铺、裁、原、倒、补、惊、掩等十三种笔法)。其特点是:一,讲究故事的完整性、连贯性。开头把人物介绍清楚,故事连贯到底,中间不跳跃,最后交代人物的结局和下落。有头有尾,相互勾连,来龙去脉,一清二楚。二,重行动的叙述,少静止的描写。即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展现自己的性格,让情节与性格融为一体。所以在赵树理的小说中,少有静止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与工笔肖像描写。三,语言上吸收传统说书艺术的特点,明白如话而常语见奇,又有可朗读性。
赵树理把自己的小说称为“问题小说”。他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也算经验》)所以,在赵树理的创作中,从“问题”到主题就成了一个基本特点。他在小说中往往抓住空间上具有普遍性(非解决不可),而时间上又带有长久性(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然后从中提炼出作品主题,从而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