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张承志的《黑骏马》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具有草原“根”性文化,又富有现代理想主义坚守的作品。
小说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我” 白音宝力格被父亲托付给蒙古额吉奶奶抚养,自小和索米娅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感情纯真,也由父亲和额吉同意,订了婚。后来白音宝力格出外读书,索米娅却跟别人有了性关系,并有了身孕,白音宝力格不能够理解就回到了城中。在若干年后,白音宝力格回到草原可发现奶奶早已逝世,索米娅已嫁到他乡,有了自己的孩子。两人重逢,感情深处虽然仍爱着对方,但青春不再,年华已逝,年少时的情感已不能再重新点燃。小说虽不足五万字,却有着相当的底蕴和厚度,背景宏阔,气息沉雄,男主人公的阳刚正气与复调般出现的女性柔美,如一支幽绝的唢呐,吹奏出悲怆的旋律。黑骏马“钢嘎·哈拉”的美妙步点更为小说平添一股脆生生的节奏感。他笔下的索米娅,通体焕发着饱含本真色彩的沧桑丽质,大俗大美,常常还伴以揪心之痛。
《黑骏马》不应该是一部悲剧,但这却是一个悲哀的故事。我们在此感受到的是一种令人痛心的力量,是“站在人生的分水岭”,抉择时“肉身和灵魂都被撕扯的疼痛”,是“我”所代表的文明和草原中年久暗习的愚昧的冲撞,也是“我”多年后寻根情节与往昔岁月的分裂。
这部小说作为张承志早期的代表作,作品体现的是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心灵历程的交葛,小说随着历史与叙述的演进扩张,主体心灵世界也从天真的幻灭到悲剧的反思,再去重新确立自我的信念逐步得以成熟。这种双重轨迹的追寻以及自我心灵所渗透的民族与理想认识真正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并实现了在主题上对同代人的超越。
如果说《黑骏马》是因为以上这种哲理性探究与心灵式写照的人生意蕴的主题而广受称赞的话,那么《黑骏马》所体现的小说在结构语言上的艺术便是对其的锦上添花。
在小说的结构上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受“新小说”的影响,我们在《黑骏马》中看到的是现实与回忆间的有秩序的跳跃而非“直线式”的叙述,克洛德·西蒙说:“……结果我们看到的是意象的衔接以及人、物、地点或事件的描述在文学上是一片混乱、格格不入。这种写法的结果必定是如此……”虽然西蒙意在说明虚构与真实间的关系,但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到对时间与空间的消荡,以新的连接与新的秩序对小说的结构,亦是新小说的特点。《黑骏马》没有采用后期“先锋”与“意识流”小说对时间与空间的完全解构。这不仅是小说题材的要求,更是作家文学理念的体现。笔者以为这种适度穿插,不仅保持了作品的真实与连续性(毕竟这是一部以现实主义为框架的“寻根派”的作品),更使小说在技巧上有了提升,从而作品有了可读性。而这种叙述者对时空的适度打破,不仅使行文有了起伏性,更使跳荡的前后文有了对比,从而使作品体现了“寻根”与理想的主题。这种写作方式较之先锋的凌乱与颠覆似更为可观。
在小说核心人物的塑造上。“我” 白音宝力格,则主要描述其认识的经历与心灵的冲撞,从而作为主要人物来体现主题;而索米娅,作者则赋予她隐忍坚强与母性的性格特征。最后“我”与她之间的无可挽回的“告别”最为令人动容,这得益于作者对“我”与索米娅的塑造,而其中索米娅的坚强与隐忍并因母性或者所谓草原的暗习的愚昧而放弃了自己的所爱,最令人百感交集,无疑索米娅成了文中最令人感慨良多的角色。
张承志的作品不仅体现在他主题的深蕴以及人物的成功塑造上也体现在其小说诗化的特点上。《黑骏马》以一种散漫的姿态敷衍全文,其对草原景色的着重描绘,不仅使人沉醉其中而使读者进入其小说的境界中,更使小说透出一股浩然之气。同时小说强烈的抒情性也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其作品更使用了象征的手法。他在《北方的河》的后记中说:“我对画家梵高的追踪以及我从他那里得到的决定性影响,平均地看美术史的人是不会这样热爱他的,也没有一所美术学院能教出我自己找到的关于梵高的知识和认识。……”可见,梵高在张承志心中的地位,梵高的画作有重视象征与理想的特点。这也体现在张承志的小说艺术中。作品中黑骏马的形象、那广阔浩瀚的草原以及红日俨然是一种象征:黑骏马不仅是全文的线索更是一种精神与理想的象征,它代表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因而是作者理想主义理念的具体称指;而那浩瀚的草原则既是对周遭环境的具体描绘也是作者对草原淳朴民风以及暗习的蒙昧的象征,更是作者“寻根”理念的具体所指;文中的红日,作者自己就已点明那是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张承志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加强了小说的散文化更有利于作者对感情的抒发,同时对环境的大段描写更使得全文透出一种肃穆浩然之气。
张承志作为文坛的一个独具特色的存在,一个崇奉多民族主义与宗教主义的作家,作为一个在现代思潮中难得的回归主义与“寻根”主义者,其高标的思想以及作品必将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