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性作品,《红旗谱》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描写冀中平原锁井镇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一家两代人的激烈矛盾和斗争过程,朱老巩代表的农民力量和冯老兰代表的地主阶级,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延续。广大农民不断地要求自由和解放,反抗压迫和剥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也暗示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为小说主题的阐发创造了绝好的历史背景和舞台。《红旗谱》从历史高度概括了大革命前后中国北方乡村和都市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面貌,着力探讨了农民在革命浪潮中寻找自身解放途径的曲折心理经历,真实反映了中国农民从自发反抗到在党的领导下自觉地进行武装斗争的成长历程,艺术地展现了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画卷。
《红旗谱》的艺术特色:
1、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这种浓郁的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方面,一是描写了具有民族特点和气魄的农民革命斗争。小说着力描写的锁井镇农民几代人的斗争,特别是“反割头锐”和“保二师学潮”,无论从内容或斗争方式上,都带有民族的传统色彩;二是小说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都植根于广袤的冀中大地,都继承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闪耀着我们民族的性格风采;三是小说以冀中平原为深广的背景,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那滹沱河、千里堤、高高的白杨树,那瓜棚、柳巷及坦荡的大平原,都充满着诗情画意,那地方风情,民风民俗,都洋溢着乡土气息和民族感情,构成富有魅力的冀中风景画和风俗画。
2、
在形式方面,一是继承古典小说写人的传统技法,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如朱老忠回乡在保定客店遇严志和及安家后春兰探望一节,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活脱脱地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二是学习古典小说的章法结构。在表现手法上,小说以传统白描为主,又适当采用了西方的心理透视法,可谓取中西文化融会之精华,这本身也表明民族化是不排斥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
3、
在情节的提炼和安排上靠拢民族的欣赏习惯。作品借鉴了“一石三鸟”的传统手法,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如“脯红鸟事件”所形成的冲击波,就牵动了各个层面的人物。
4、
作品还采用了“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断实联”的结构方式,以两个大故事辐射全书,三个主要人物贯穿首尾,形成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体现了宏观的整体美。
5、
从微观上观照,某些章节又可各自独立、自成格局,与某些古典小说一脉相承。在结构布局上,小说以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手段精心组织全篇,但又没有完全模仿古典小说的章回体写法,而是保持人物的集中、故事的独立;
6、
在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品在大量采用精彩的群众语言的基础上,熔古典文学与新文学语言之精华于一炉,通俗简练,自然流畅。不但人物对话口语化,叙事写景也简洁明快,洋溢着浓厚的冀中乡土芬芳。语言方面有朴实明快、浑厚粗犷的民族色彩。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都具有口语化特征;人物语言充满个性,灵动鲜活,朱老巩的掷地有声,严老祥的大义凛然,冯兰池的凶恶阴险,严老尚的蛮横无赖,都能从人物的语言上得到展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