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坛诗话 |

我几乎读全了著名作家的小说及散文作品,家中有他各种版本的作品,在读了他七八年全国获奖小说《滿月儿》后,对他的作品就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又读了他的散文,越来越相信,散文园地出了个贾平凹,就扑咚的别想再太平了。
贾平凹先生八十年代把兴趣投放到散文上来时,他就用力用自已的散文来打破散文天地的平静,他抛出一块《丑石》,大受人们关注欢迎。不过我却持另一看法,《丑石》的立意好,但那抑扬转弯并借助奶奶等人物来帮助卒志显志的急功好利的作法,却给人一种硬梆梆的感觉。他写的这种类似《丑石》的的散文,如《地平线》,《访兰》,《云雀》,《品茶》,《月迹》,《太阳路》等,一带上显示某种闪光或哲理时,总有一点别扭拿捏之感。虽精巧深沉,但斧凿的痕迹不免显露。如《月迹》,《太阳路》是明显步许地山《落花生》之后尘,《访兰》《品茶》的立意大致相同,无非都是无极得无有之类的大同小异的哲理,有种相似的单调。这类散文实属贾平凹散文所长,但这些散文却为人们所欢迎,原因是得力于那闪光的思想。八十年代初,人们渴望开放,因此,《丑石》中的丑石那种不屈于误解和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云雀》中的云雀静卧安于现状的猥琐都能叩动人们的心灵,使得当时寂寞的散文园地躁动起来。这一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功绩。这也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似乎《丑石》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这只认识了平凹了散文的一部分。
他不安分,他散文的拿手好戏就是那些抛弃功利的不写明确的恒定的某种思想的情绪散文场景散文和人物散文,这三类散文堪称他的散文绝招。也怪,他只要思想一松绑,脱离了恒定的思想的制约,其文要多灵气就有多灵气,尤其下意识的写出来的场景散文如《风雨》《冬景》《夜籁》以及《商州初录》《商州又录》《商州再录》中的各篇等都使人震悚起来。正是这些散文使我们感到了欣喜,他为散文争了光。
贾平凹是中国散文大园地的骄做!
平凹散文创作始于80年代初,在这之前,他主要精力放在小说创作上,偶尔也零星有过一点散文问世。从1981年起他开始进攻散文,落款写在静虚村的一系列散文的发表,标志他雄心勃勃的在散文园地里想露一手。事实上如《丑石》等在读者中也迅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倒不是他当时已是颇负盛名的小说家而沾光,使其散文也有了身价,就散文而言尚缺缺乏个性,还有师法的痕迹。
从80年代中期始,他的散文趋向成熟,标志是巜商州初录》《商州又录》,从现象看似乎从攻散文到成熟仅两年多时间,其实他在创作上的艰苦的思索早就默默进行着,1978年他的小说《满月儿》获奖,起先他在赴京路上激动们的睡不着,并准备了七八封告捷的信,但一到北京,面对群雄,他的嚣张之气顿然消失,把七八封壳告捷的信一把火烧了,变得一语不发,之后虽也出版了作品,但却不愿意对这些人提起书名,不愿出门见人,不愿让人知道我是谁。尽管这种痛苦思索有过反复,曾一度得意劲儿又滋生了,耐不住寂寞,耐不得孤独,喜欢听好听的,但却从不曾停止思考,这种思考突出庄严的表现在他的散文《对月》中,静夜对月,他在进行了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可以打老虎的一连串的否定的思考后,最后以明月作证,悟出了我不再为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犯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而喜了,对功利荣辱对世界开始了重新认识,随后《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的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它的成功使人联想到三十年代沈从文重回故乡湘西写下的《湘行散记》和《湘西》,这是中国散文史上值得记叙的巧合。他如月一般丰满起来了。
而更奇的是他的小说创作在这时走向了成熟,反映农村生活变动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和《腊月.正月》获得了满量彩,他成为中国文坛上的幸运儿,小说散文创作齐获成功,其时他刚过三十,三十而立。
《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从以下方面标志平凹散文走向成熟:
(1)从师法走向无法。
平凹散文从80年代初期明显看到法对他的制约。仅管他在1981年开始进攻散文时自称写的随心所欲,其实在散文创作上并不顺心,他敬畏古今散文所铺设的法术,并在这独木桥上小心行走着,如托物扬抑大转弯卒章显志啦等,为此,有时显的力不从心,不得不把奶奶孩子月亮云雀以及他所接触到的花草虫鱼请来作为他的拐杖,陪他走芫这独木挢,这种敬畏直到他回到商州的野性自然中才得以克服。面对商州他轻松起来,他无法无天了,实际上这种杨朔体的法也无法束缚住商州的人和事,所以丑汉,退伍军人,屠夫等统统走进了平凹的散文,变得鲜灵活现,贾平凹从师法走向无法的蜕变使他在散文创作上获得了自由。
(2)从求功利到远功利
对散文不能绝对排斥功利,但急功好利不好,平凹80年代初的散文显示了求功利的倾向,几乎每篇都向你揭示一个真理,有美好的虿愿望和效果,把散文变成一盏灯火,指引教化人们,应受赞许。
《商州初录》和《商州又录》有了转变,但不是根本转变,这种转变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事业成功的因素,原来在未成名前,他必须想尽办法使作品西面世,现在功成名就,原来追求的功利也就无所谓了。
二是生理因素,人到中年,兴趣转移,他的神经兴奋点也从功利上转移,三是视野拓宽,这又归功于商州的山水人物,这些因素促使作家远功利甚至恶功利,如果说在《商州初录》利还时可冒头,在如《一对恩爱夫妻》或《屠夫刘川海》身上作祟,到了《商州又录》中则功利远去,文章变得非常明净而又富有谜性。
从80年代中期到现在,作家的散文创作继续在发展中,显得稳定而又扎实,《人迹》是为代表,但他依然在进行冒险探索,如《太自山记》等,他在艰苦探索着。
读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常会被一种神密的谜性所迷恋而困惑,这种谜性情绪,且光怪陆离也带有一定的不可知性,好比斑斓多移彩的气球。情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不成体系多变而不稳定。
他80年代初的散文以静虚为主,陶均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也是一种淡泊从容,不为感情所动而避世的修身养性之道。其写于静虚村的散文代表作《静虚村记》却是外静内动,写村人把世事告知平凹,平凹以此作文的情景。如:村人知我脾性,有了新鲜事,跑来对我叙说,说毕了,就退出让我写,写出了,嚷着让我念。我念得忘我,村人听得忘归,看着村人忘归,我一时忘乎所以,邀听者到月下树影,盘脚而坐,取清茶淡酒,饮而醉之。一醉半天不醒,村人已睡入梦,风止月暝,露珠闪闪,一片蛐蛐鸣叫。我称我们村是静虚村。
真是乐陶陶麻晕乎乎,村人忘归,作家忘我,自我陶醉,似仙非仙飘然乎。这种和村人相融的灼热入世,何静虚耶?
再就作家的入世而言,他的散文入避超都有,愤也有。他有灵敏的感受力,他脑海里贮满了各种思想,佛儒道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等皆有。他散文表现的谜性情绪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作家散文中的谜性情绪是他认知世界的多极化的产物,是他散文创作走向成熟的必然。
作家前期散文抒写的情绪单纯明朗。但他在行进过程中很快中断了这种惯性的延续,这归功于他的小说创作实践,重要的是他凭借自己的智慧,迅速从正反两极的狹长地带上挣扎了出来,在得失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得到了生动的拓展,这种拓展在《大洼地一夜》里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个文写的是在风雪夜他和猎手打猎,在泰山深处追捕一只狐狸,突然狐狸不见,却只见干柴。为此,各人采集一捆干柴,却又迷了路,只能借助一根又一根火柴来清醒自己,最后弃干柴,走出了迷津。文中就写了这么一件事,他在文中显示了一串串的谜:明明打伤了一只狐狸,但突然追过山梁就不见了!辛苦寻着了干柴却一根沒拿回来!常常进山打猎,但这迷路的地方却从未见过!以此来告知人们对大自然的不可知性。这件事本身就是在迷路的大洼地里什么也沒得到啊。但作家还是有滋有味的把什么也沒得到的大洼地一夜纳入到自己的思维轨道之中,尽管最后还拖着一根可爱的小尾已一我们的脚印不是从此留在那里了吗?但这是个进步,反映了作家在认知世界上的飞跃,形成了他特有的多极思维,是开放,包容,活力,他已不为得失左右也不为目的所支配。作家谜性情绪的出现标志他的认知世界的一个过程即将终极,另一个过程一一对人生的不迷不惑将要大展开。从此,他在散文创位的取材和情绪抒发上越来越生动自由。
二,作家散文中的谜性情绪是以一种不可知的模糊性作为他加大散文内涵容量的一种手段。
如《商州初录》中的《摸鱼捉鳖的人》,文中的那位丑汉为何这样执着地痴痴地天天向河里扔情书?作家不去解答,给留下一个悬念,告诉你一个似乎可解但却沒有解的谜,他要使读者对他的散文牵肠挂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这种模糊的不确定性有时还能形成一种空白,而这空白的骨子里却又有一种不可捉磨但却又实实在在的虚神主宰着,使读者品味无穷,如《商州又录》的3中写一个女人在家关于生活是转圈圈的思考,5中对人生人的恐怖的渲染,都让人从文中有限的生活实景描写中联想到无限的人生哲理等,使它的散文小天地紧联着宇宙大人生,达到了加大内涵的目的。
三,作家散文对谜性情绪把握有度。
作家有时实指显谜,有时全面开花,虚虚实实,手法多样,使读者谜而不惑,见谜而不厌。
贾平凹散文真正野!
进入作家的散文天地就踏进了一片原始森林,有一种野性的神秘,如《野籁》中的男男女女,打一个口哨令人麻酥酥的极俊俏的女子,有滋有味地喝着又苦又涩的土咧茶的老汉及苍凉的招魂声都令人神秘莫测,再就如《摸鱼捉鳖的人》中的那个丑汉每天把一封情书抛入河中,尽管毫无肆获,仍然痴痴的坚持着,给人们留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还有《一对恩爱夫妻》中的那位男主人公为了不使妻子受辱,不惜毁容使得他永远属于她,也让人困惑不解等,这一切似乎天地自然的安排,但又保持特有的神秘。当读腻了那种人间天堂的的文以后,现今读到这一片野性艺术天地,不仅眼界大开。
可以说,沈从文的《湘西散记》为中国第一代西部散文,贾平凹的散文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第=代西部散文。
平凹散文的野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美心理一崇拜感应,轻视赫然和目的。
在作家看来,琐碎的一些感情是成不了气候的,他追求大境界,认为创作散文要有个人对宇宙人生的感应。要轻视目的,不要把目的显露出来,目的就象绳索捆住了读者想象的翅膀,你习惯了你的赫然,世人也习惯了你的浮华,伟大而空洞的东西使你碰的焦头烂额。他的散文全是感应的结晶。
对这种感应的结晶,作家给了它一个很好的名字,谓之曰迹,他把所有的文集都定为什么什么迹一《月迹》,《爱迹》,《人迹》,《踪迹》,《文迹》…,估计以后还有什么迹,这些迹都是用他的心态拥抱社会拥抱人生获得的,而不是靠什么经典和慨念来启发的,所以他的这些迹不管爱和恨,也不管普普通通还是轰轰烈烈,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境来,且看他笔下的西安城西河沿的一块普通草地:
到处的草都是密密的,高高的。竟有这样的地方:草沒了茎,沒了叶,只留下草根。草呢?草被掐去了。他们坐在那里,一个热切印地盯着脸,一个羞答答地低了眼:一张薄亮亮的纸捅破了,两根心弦砰地一弹,却无声地静默了。鸟儿在樹上也不曾叫,蛐蛐在草里也不曾动,下意识地在掐身边的草,掐下一节,再掐下一节…
两颗爱心碰撞了!从而创造出一个奇特的爱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爱的排他性决定了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存在。爱的魔力无边,于是改变了整个世界,于是世界为之凝固了,鸟儿不敢叫,蛐蛐儿不敢动。但这两颗躁动的心在动,于是无故的草儿遭了殃。原来长满密密的高高的草地中的一块块沒茎沒叶只有草根的地,竟是爱留下的痕迹,也是作录独特的感应留下的痕迹。感应使得这块只有草根的土地发烫而令人神往,大概很多读者都会想带着他的恋人到这块土地上去掐下一节又一节的草……
正因如此,作家的散文,尤其是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的散文,常常很难用一个主题或一种目的来概括,尤其《商州又录》的篇什,如其中第1篇,写商州的春,短短的几个镜头:暖暖的凤,发酥的石头,初试腿力的鹿以及眯了一只眼儿对着太阳耀着新生的热量的小妞等等,构成了一幅商州春意图,也是作家的心灵感应图,它是一种心境的展示,你很难说他在展示一种什么思想和目的,只不过,作家是反对目的赫然地展示出罢了,他是用一种感应所形成的境来代替目的,让目的深藏在这种境中,无目的就是一种目的。他笔下商州的男男女女山山水水都在向外展示着这样一个目的,使外边人多少懂得这块地方,以公正而平静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地方。不过,作家也不是彻底的感应论者,有时他还不得不向观念妥协,所以,在《石头沟里一位退伍军人》里要为一对受尽人间迫害的情人一一位退伍军人和一位寡妇,潻上一个美丽的结尾:迫害这对情人的大队领导终于撤了职,让有情人终成眷属。显然是作家想把他的感应的窟窿补上,尽管有些笨拙,但总让人感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2.审美趣味一信仰刺激,迷恋残酷
贾平凹先生的散文可读性很强,他的文取材既奇又怪,有刺激性,在当今散文中非常抢眼。如杀猪时宰杀动作以及猪的挣扎的血淋淋的有滋有味的细描,山中一位名医接骨老汉为猑治病的恐怖展示,闲人的无赖动作诸如把鸡的头砍了尔后放开,让无头的鸡瞎走一阵,将桃花般的血印在地上的特写等,以及《太白山记》中的各篇的光怪陆离的故事和男女爱的夸张描写,使得一些神经脆弱的读者不由的要起一身鸡皮疙瘩。这种取材习惯,对作家来说,既是他对感应的一种必然,也是他的一种审美趣味的映照。他肚里有着数不清的奇怪故事,因为他占据着整个商州,而商州又是那么神密,天然孕育着无数奇奇怪怪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供他创作,这对当代散文创作是一种冲击波。过去的散文取材小心翼翼,使作家十分脆弱,而贾平凹先生却野头野脑大胆取材,呈现给人民丰盛的野味大餐,它的野性熠熠发光,是沈从文西部散文野性的香火的延续,这种野性是作家野性感情的一种自然。他是商州人,生于斯长于斯,在他的血液中有着自然的野性因子在流动,他本人就是一个县有野性的人。
平凹散文语言的磁性。
在散文的语言上作家是下了功夫的。他十分了解语言的魔力,他比喻:一根羽毛,一根羽毛,或许太平常了,但组合起来,却是孔雀的艳丽彩屏,一缕丝线,一缕丝线,或许太普通了,但经纬起来,却是一匹光华的锦缎,一部好作品,使多少人笑之忘我,悲之落泪,究其竟,不过是一堆亙不相干的方块字呢?《语言》他不敢怠慢方块字,为了使散文至情至美,在语言上作了艰苦的探索。在他的初期散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从古典散文中吸取精华的用心。如巜静虚村记》中的一段描写静虚村的夜谈情景的文字:每天这里人群不散,谈北京城里的政策,也谈家里婆娘的针线,谈笑风声,东而忘归,直到夜里十二点,家家喊人回去,回去者,扳到头便睡的,是村人,回来拈灯正坐,记下一段文字者,是我呢?
这里字句的运用,节奏的安排,都很容易使读者想到《醉翁亭记》的文法,确也使文生色,但作家并不满足,这种模仿仅是他散文探索的一个迹一一是且不重要的一个迹。文章是作者主观性很强的文体,终极目的是表现情绪宣泄情绪,使散文变成磁场,散发出磁性把读者粘住,他总是把景人事达到情绪化,使丰厚的情绪形成一种风韵深藏在字里行间,于是磁场就形成了。如《五味巷》中的那一条具有酸甜苦咸辣五味的小巷的冬景:
等雪在柳樹下积得厚厚的了,看见有相识的打下边过,动手一扯那柳枝,雪块就哗地砸下,并不生疼,却吃一大惊,楼上楼下就乐得大呼小叫。
写的是雪压柳枝,落笔却在人情上,那是一连串的动作,普通的小巷,尽管被严寒的雪裹压着,但骨子里却流动着一股暖融融的人情味,在小的天地实景中隐藏着无穷的滋味,形成一种特定的情绪,于是磁场形成了磁性产生了,读者心也会麻酥酥的。情绪和语言难以分开,就和刀和刀刃的关系一样。
作家的散文以感应为前提,以准确为手段,给读者一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如《米脂婆姨记》有这样一段写恋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饱了,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样,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他一笑,她想回她个笑,但她却笑红了脸,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沒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沒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头也懒的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真是难以捉磨的一对!爱的精灵在这里施法作怪:明明是恋,偏偏要斗一变着花样斗,越斗越热乎,斗的沒输沒赢,描写维妙维肖!
作家是清醒的,他在变在突破自己,他在学孙悟空,时刻在变,贾平凹先生后来发表的散文《商州再录》,《定西笔记》中证实了这一点,越写越好,他说,我已不满意先前的散文,我试图拓宽题材面,尽量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社会的现实内容,使散文有它应有的力度《人迹.自序》。
我们期待着看到贾平凹先生的大散文,终于看到了他后来的大作,他是写小说的大家,是一定扛起散文创作大旗帜的!
参考书目:《贾平凹传》,《贾平凹散文》,《我是农民》,《秦腔》,《贾平凹谈人生》,《大话五十》,《朋友》,《人气》,《贾平凹散文精选》,《贾平凹纪事》,《贾平凹散文全编》,《古炉评论》,《贾平凹研究资料》等
2018年元月8日撰稿,于元月9日早8.40分于平洛社区书斋脱稿
本文收入《书评与书单》,《读后感》,《读书有感》主题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