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尹燕忠
尹燕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2,940
  • 关注人气: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染

(2017-12-29 20:29:44)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陈染作者: 水之心
    今天来发现陈染的blog关闭了。有些疑惑,不知道为什么?继而看到有报道说《名人博客热得快冷得也快》(文/优雅)但仍是不知道为什么?也许,她在blog里仍是感到孤独吧?
 
附1:
   陈染,1962年4月出生于北京。她幼年学习音乐,18岁兴趣转向文学。23岁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当代知名青年女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内心独白为特征,是继残雪之后又一位女性主义作者。曾在北京做过四年半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后调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做编辑。曾在澳洲墨尔本和英国伦敦大学、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旅居生活和讲学,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附2:
   陈染在《与往事干杯》中的一段话,好像是这样说的:人到了四十就不会再吵闹,到了五十就会无所求了,到了六十就会很快乐,到了七十就会重新变成一个小孩子。人生多么好
附3:
我无数次地幻想,在一个远离旧土的陌生而淳朴的亚热带小镇居住下来,这里谁也不认识我,谁也不关心你是不是一个作家、你的过去和隐私。大家彼此尊重、友善而疏远,这正是我所向往的一种人际环境,一个安谧的隐庐。我在这里守着一两个朋友和我的母亲安居乐业,对嘈杂喧闹的城市记忆,已经随着天长地久的疏远而日益淡漠、遗忘,我的身体还格外年轻,但我的心却已经提前进入了老人般的沉思默想的状态,我宁静而从容地写着我的小说,乐此不疲。每日的电话也很少吵闹,昂贵的长途费使人们不轻易打电话给我,每日只有几个邮件,而邮件也随着现代人的忙碌和不习惯了写信这种缓慢的交流方式而日渐减少。我从远方用邮购的方式买来我所喜欢的书籍,它们从来都不会发生寄丢的现象。我每天傍晚到镇子里那些熟悉的街区去散步,大家都看着我眼熟又都不认识我,我喜欢自己永远都作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从这个闭塞朴实的镇子里穿过。

  ———陈染
附4:

——转摘——

关于陈染(转自栖心兰若及城市快报)

                                        
陈染的博客


   “瘦削清秀,内心忧郁,多愁善感,孤独傲慢”的陈染
    …… ……

    下午看新浪的“千名最热博客”榜单,竟然发现有陈染的名字。不由一条条读下去,发现陈染似乎还是那个陈染,尽管她再也不复年少时的娇媚,照片里是瘦得可怜,以至有多年末见的朋友忍受不了她现在的模样,星夜打电话就是为了跟她说,把那些憔悴的照片拿下来吧。这哥们比起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朋友来,好像并不能欣赏女人的凋零之美。可是她那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我也是不喜欢的。在我等心中,陈染应该是何等模样呢?看看她早年的照片吧,那张似黛二小姐的脸,“妩媚又显忧郁”,如流星撞击过我们的胸腔。可是如今它锋芒不再,瑟瑟地站东京街头的样子令我心酸。这大概是一位“偶像派”女作家的难堪吧。如同去乡后的张爱玲,照片里的样子是越来越为生疏,以至她晚年闭出不出,只字不落。

    为了回应朋友的不满,陈染在博客里贴了篇《感动于凋败之美》的博文。她说青春褪尽的美是一种“由深刻的孤独演变而来的随和淡定”,她沉浸于其中似乎很是自得。陈染的文字确实一如当年,还是那样绵长竣冷,饱含悠思。她也许只是想说,曾经感动于我面容的人,你们再仔细看看吧,它不过就是心灵的稿纸,只是它现在光洁不再,可“毒性”却是倍加浓郁了。

    在11月7日,陈染博客里贴出了自己的“大事年表”,这当然是她这40多年的自我审视。我们看到,在她17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开始漂泊动荡的生活,迁住在一座废弃的尼姑庵9平方米小屋里,心理影响极大。” 25岁去北京郊区农村支教,却“不适应,表现很差。”3年后赴澳洲生活,又因”不适应“返回北京。1993年,离异。1998年前后,“长期慢性胃炎,多方求医难愈,频繁住院。自学中医,自拟中药方,颇见疗效。”(我有一位故友也擅自拟中药方给自己治病,文学天份也是极高)。2001年,也就是她在40岁的前一年,“身体长久虚弱不佳,并患抑郁症,后恢复。”在2003年非典时期,“销毁所有私人信件、日记、一些照片以及残稿。”这就是写在陈染年少时那张脸上的心灵履历,伤痕累累,包含忧郁,却有着令人沉迷的纯净,冬天的幽蓝闪炫在我们的眼睛里。这就是显现在陈染如今这张脸上的过往,一次次的“不适应”,一次次的否定,榨尽了她曾经的丰盈,43岁的身体好像只是她灵魂的外保装,那样干瘪,几乎没有一个小偷会对她下手。有人讲,人活着不过是为了名权利色趣,她说自己现在只活一个“趣”字。此话貌似通达,细细想来却是寒心,如同陈染现在的面容,不忍多看。

    有一篇博文贴的是她答记者问,记者问她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陈染答道,我现在已经不难为自己了,依然喜欢“想问题”,但决不偏执。再想想她在《感动于凋败之美》里的文字,陈染好像彻底想通了,她终于要置身于一个明朗的天空下,能够气定神闲、从容大度地过日子了。可是且慢,一个气定神闲、从容大度的女人怎么又会在镜头前是那样一副萧瑟模样呢?再仔细、反复读她的博文,却发觉要改变一个人原来会有多难,人骨子里的性情几乎是无以变换的。她在强作轻松以示网友后,又死心塌地的、一如继往的、绵绵无绝期的忧伤与冷清着。如答复网友时说,“昨天为了一些小事,我处于失控的愤怒中,联想到国人的素质以及体制中一些不完善的问题,直到今天不能冷静。”又如“我必须在现实的嘈杂中努力挣扎着进入一种深度,才可以打开生活之外的另一扇窗,保存它,保存住我的这一种另外的生活,才不至于被广阔而强大的现实洪流所完全地湮没。”这样的表现与话语,似乎还是那个黛二小姐远远发出的,43岁的陈染依然犹如“一个缠绵善感、满腹古典情怀的女孩”,只是她的文字不再象当初那样粘稠,让人总是在嘴里感受着粮食的满腔温暖。

    我这样不怀好意地寻索着陈染的旧迹,只是不相信她这样一个人,经历非凡,性情独特,怎可能轻易改变。要说改变,我也以为那只是她的愿望,对于一个沉湎于想象中的女作家,构想出自己的理想状态是完全可能的。她神兮恍兮地分不清哪能个是现实中的自己,哪个又是理想中的自己,才会在博客中忽而这样,忽而那样。终于,在半个月前的12月15日,陈染完全停止了自己博客的更新,她发表了一个奇怪的声明,意在与博客写作告别。还有谁会做这样“偏执”的事情?在一次全民游戏中如此较真,在其乐融融中竟挥袖而去。除了陈染,大概也只有陈染了。她在新浪开博不足两月,点击数逾10万,每篇博文评论数都有数10条,多的达上百条(好像只有徐静蕾才有这样的感召力),也可谓“树大招风”了。可是陈染想得偏偏是“树欲静而风不止”,2个月坚持下来,她终于不再想吹那些呼啸不止的风了。那几乎都是一些善意的风,可陈染却在暗暗“感谢上帝,让我享有这种短暂而神秘的只在内部发生的生活”,她也许是不满意自己在博客里要讨好那些风,也许还不满意她自己写在博客里的那些是是非非的文字,以至竟要新浪删除自己所有的博文。(想想上一次非典时期,她一举销毁了所有的私人信件、日记、照片和殘稿,只是拿发表的作品没有办法。)

    新浪大炒博客,结果炒出来这样一块石子。博客是什么?博客不过是场游戏,它营造的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气场,你既是树,又是风,于是让你晕眩不已,众人都在众人的目光中其乐融融,普世同渡。犹如婚姻,开始时还乐此不疲,可是马上你就会厌倦,慢慢懈怠下来,甚至不知该写些什么,如果是鸡毛琐事,它们值得记录并公之于众吗?如果是正经文章,它们值得发表在博客上吗?这也正是陈染的难题,她说过,“也想有选择地调整自己的博客方式,有空时不妨闲聊几句。但是,如果是写文章的话,我依然会恪守自己的方式,因为这是我现有的生活中已经为数不多的一点坚持!”她大概是无法解决这样的难题,干脆弃之而去。其实也对,这世上哪有那么多的“乐”可“融”,哪来的一个“世”可“同渡”。

    陈染解决不了的大概还有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难题。我当然希望她写下去,不管她怎样在写,因为陈染说写作是对现实厌倦感的消释,是莫大的幸福。可是,她一旦写作,又似一条跃入深水中的“冷静的喑哑的鱼”,写作又构成“一种厌倦”。同时,我又希望她的40岁,能够“埋葬并穿越了青春期特有的晦涩哲学的泥泞之路,再一次出生了,她脸孔上岁月的风尘怎么也抵挡不住由她的内心和智慧滋养出来的坦然的光辉。”陈染也许正是想到了这一张面孔,就在她的博客的公告板上说“我再想一想。也许会有一个合适的方式,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与你们在此相会。”这一天是12月24日,平安夜,她有点想念陪了她两个月的博友了。如果她果真在新年重开博客,我多想从她的博客里看到那“内心和智慧滋养出来的坦然的光辉”,只是觉得这个期望有点玄,也许她马上又会黛二小姐脾气发作,忙不迭地关闭博客,删除博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