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书生书事
——理洵和他的《与书为徒》
□文彦群
非常喜欢理洵的书话文字。他在新浪的博客,是我日常的必访之地,一经发现有文字新鲜出炉,不管手头活儿多忙,都会过去做第一时间的拜读。能够拥有并阅读其新著《与书为徒》,是我深藏已久的一桩心事。接到理洵“书出来”的告知短信,是在七月初上,其时,我正作江南之行,尚在珠海拱北口岸的地下商城,陪一群美女同事闲逛。看过短信,我立时没了陪众“佳丽”的雅兴,只一心想着能何时回家,尽快见到这本令我充满期待的新书。
几天之后,当我返回西安时,因为火车晚点,已是晚上10点过半。不顾旅途劳顿,次日清早,我就去了那家经常出现在洵兄文字里的书店——位于城南的万邦书城,顺利地拿到了这份珍贵的礼物——《与书为徒》。
呵,书封设计真是漂亮!大32开的异形本,乳白色的纸面之上,衬托以浅褐色的装饰:左上角是书名——“与书为徒”,四个大号的宋体字;右下角的图案,则为一时尚女子,高坐书摞之上,做手捧书卷、专心苦读状,头顶盘旋有两只小鸟,叽叽喳喳,而竟不自知。书封给人整体的印象,是古朴而又端庄,淡素不失雅致,正是投合了读书人的审美心理。尤其封面图饰之形式,与书之名、书话之内容,三者竟是如此绝妙的和谐统一!设计者的别出心裁与独具巧思,令人叹而称服。在此,向本书的主编朱晓剑、书封设计者叶茂两位先生,献上一位普通读者的由衷敬意。总而言之,看过一眼后,这书就使人心生爱意,再也不忍释手,而心常牵挂了。
真是感谢理洵的理解与厚爱,他深知我素有藏书的癖好,特意送我的是个签名版的毛边本——我虽不才,却也浸染了不少“风雅”的陋习。寒斋珍藏有不少师友赠送的签名本,但对于毛边本,却是我十数年的“书式”生活里,拥有的上千册藏书中,迄今为止,唯独仅有的一本。其意义之所在,也就不言而喻。其实,我虽好读书、买书、藏书,却不怎么计较书的版本,于此中学问,我很自认无知。我平时所看重的,只是书本的内容。因此上,对于历代藏书之家所钟情的毛边本,我并无特别的感受,反倒觉其麻烦,因为新书在手,并不能逐页做迅速流畅的翻阅。真是浅陋之徒,辜负了友人的一番好意。
依照假期的日程安排,在书刚到手的第二天,我又踏上了西游甘肃、新疆的旅途。随行所携之书,便由常不离身的犁著《书衣文录》,换作了这本《与书为徒》。一路之上,所行途中,游览观光之间隙,当同事们闲聊打牌、吃喝玩乐之时,我却是倾心于书,手不释卷。尽管书中所收文字,大多已在理洵的博客里读过,待到为期9天的旅程结束时,我将书中的全部内容,还是认真仔细地读了几遍。我的感觉是,网上阅读与捧书在手,还真是大有不同,毕竟,面对电脑,没有那种如同面对故人的亲近和随意。
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即将结束西游的最后一站,在新疆首府乌市,当我们从大扎巴出来时,突然天色大变,一时之间,雨剧风疾,来势凶猛,因为躲避不及,立时陷入狼狈之境。雨具是带着的,但放在酒店里,尽管我把小包紧紧护在胸前,尽力左护右拦,还是不慎将书淋湿了,真是令人心疼和扫兴。好在万幸的是,经过一番凉嗮和修整,书虽仍有所损伤,但也是无伤大碍的,起码,作为一个爱书之人,我还是能够坦然接受的。
对于这本《与书为徒》,我确是喜欢,且已阅读数过,本应是有话要说的。还有几天前,友人孙卫卫从京城寄赠的新著,又一本书话《喜欢书》;也确实是在假期,理应有大把时间可供自由支配。但实际的情形却是:诸事缠身,日子忙乱,有如一地鸡毛,令人心烦意乱,终是没有一篇正经的文字出来。如此状态,真的使人焦躁不安!
下午在网上,再三阅读靳逊等几位同道,关于《与书为徒》的文字,受其鼓励,遂有了吐露心曲的冲动。现在整理出来,作为响应文字,也算是对友人一点浅薄的交代!其实,关于理洵先生,我们虽非居而为邻,整日厮守,却也是同处一城,相识数年,期间你来我往,几番晤面,我自以为有知己之感。对于他的文字,我自是有话想说,只是还需时日,容我理清思绪,从容道来。如上文字,就当开场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