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尹燕忠
尹燕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575
  • 关注人气: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看《秦腔》

(2017-12-08 13:36:21)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我看《秦腔》作者: 文彦群

我看《秦腔》

□文彦群 2005/4/10

 

贾平凹先生的长篇新作《秦腔》问世已有些时日了,先是《华商报》连载,再是《收获》杂志分两期刊完,据说3月底就要出单行本了。然而我以一个普通读者有限的阅读视野,目力所及,除了肖云儒先生和杨莹女士刊发在《华商报》上的两篇评论文章之外,截止目前,我还尚未看到省内有别的媒体做何评论。这似乎与他们以往的作风有所不同,评者寥寥,何也?是不敢妄下断语,怕误读说错话而再次陷入尴尬,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不得而知。先生自入文坛数十年间,毁誉参半,备受争议,一直处于风口浪尖﹑批评的两极,每有新作问世,要么好评如潮,掌声如雷,要么批评四起,铺天盖地。所幸先生依然故我,默然埋首,奋力前行,如一只勤奋的老母鸡,一部接着一部,用自己的作品来回应四方叫好或责难之声。

我是一个铁杆“贾迷”,为了先睹为快,我怀着热切的心情,迫不及待地读完了《收获》版《秦腔》。我的第一感觉是:好!它厚重,大气,细腻,堪称精品,显然先生是耗费了心血的,比前几部作品相比,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当然,我也只能简单地说一声“好”,但究竟怎么个好法?具体好在哪里?我却说不出,也不会说。我毕竟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而不是文学圈子里资深的专业评论家,也并非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教授,尽管非常喜欢先生的文字,乃至痴迷了多少年。

先生在《后记》里宣称决心是要以此为故乡树一块碑子的,我想:先生何尝不是也要为自己树一块碑子。他历时一年零九个月,四易其稿,一直在慌恐中完成此作,缺席了多少会议被领导批评,拒绝了多少应酬让朋友恨骂,这是从未有过的现象。而今先生已步入知天命之年,深感精力不济,也有江郎才尽之慨,一部《秦腔》就好象把自己给掏空了。

先生的乡党、好友,第一任“贾办主任”何丹萌先生,在他的《贾平凹透视》里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重要信息,猜说先生有两块心结:一是未能获得“茅盾文学奖”,二是未能当选中国作协副主席,先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我相信这句话的真实性,以先生在中国文坛上的才气、盛名和实力,获奖应是万众瞩目、众望所归的,不要说先生本人,就是喜欢他的读者也是心怀不甘的。尽管先生向来不喜欢、也不看重,但它毕竟是“国之大奖”,意味着官方对一个作家的认可程度啊!

先生自《废都》以后的几部长篇,尽管也不断地努力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还是不能令读者满意。2001年的博士直谏,虽然有些善意的苛求,但作品质量未能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丹萌在《透视》前言里对此已是说的很清楚了。据说,全国每年平均有上1000部长篇小说问世,但厚重有分量者却少之又少,而能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者更是凤毛麟角、寥然无几。诚然,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皆心绪浮躁,急功近利,谁还能安心于书桌?作家也是社会人吗,还有谁还能像路遥、陈忠实两位当年那样,为弄出一部大作品而苦熬五、六年时间,甚至把身家性命都搭上。而平凹先生素以才气过人见称,觉得写作从来都是一件轻松受活的事情,但此作却让先生吃尽苦头,何也?就是为了却心中宿愿,给自己和读者一个满意的交待。

今日《我看<秦腔>》,明天再度《解读秦腔》。 2005-3-25

补记:                  

329,《西安晚报》说25日平凹先生在上海与复旦学子见面称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如同夫妻,应该彼此独立,不能过分依附,作家有责任引导读者改造读者先生个性毕现

46《晚报》刊发了325上海《秦腔》研讨会的发言摘要。尽管评价甚高,但用词明显非常谨慎。然王鸿生教授的“大﹑和张生教授的“废乡”说,我深有同感。

48,《日报》“书缘”栏目刊发了赵永武的评论文--荡气回肠的秦人秦腔》,真是一语中的。

49《晚报》消息称:7000《秦腔》单行本今日西安首发。千呼万唤,大快人心。

410,《华商报》载我省贾平凹、叶广芩、红柯三人冲刺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我将拭目以待花落谁家,翘首期盼“如莲喜悦”。    

11日的报纸称陕军冲刺失利。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