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有良方,增收有保障
(2016-10-14 17:44:28)12月8日上午,在平阴县安城镇望口山天泽农场,种粮大户刘洪军在田间转悠着,看着满地绿油油、粗壮壮的麦苗在冬日的暖阳里焕发出勃勃生机,老刘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来年丰收有希望了,看来施肥、管理都得靠科学。”
去年,老刘从不愿种地及外出打工的农民手中承包了1000亩地,兴办了“天泽农场”。“这些地原来亩产量也就是一季小麦600-800斤,一季玉米800多斤,土质不太好,种粮效益差,许多农民不愿种。”老刘介绍说,他接手后请农业局的技术专家担任顾问,对土壤进行检测,根据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的生长期、土壤供水能力及粮食的预测产量指标来确定肥料配方,用料和施肥时间,科学合理施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小麦缺啥养分一看叶片就明白,缺氮时叶片颜色淡,缺磷茎叶发紫、若是缺钾的话,整株麦苗自下而上都会发黄”。据天泽农场的技术顾问周长安介绍,望口山一带土壤特性主要是缺氮、少磷、钾不足,本着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量身定做确定了专门配方。采取种肥同播的方式施足底肥,春节后到小麦起身拔苗期再酌情看苗追施一次高氮肥料,既可抗倒伏又为子粒孕育提供充足的养分,为小麦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不过,明年春天这遍肥可不要施早了,许多农户喜欢浇返青水时施肥,容易造成倒伏,浪费肥力,真到子粒发育时反倒容易因缺肥不能达到预期产量。”老周补充说。
配方施肥给刘洪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今年夏季小麦亩产达到了1000斤,秋季玉米亩产达到1313斤,在此基础上今年又适当调整配方,提高了磷肥含量,适量增施腐殖酸。“从现在小麦的长势来看,叶片黑绿上冲,次生根比去年要多2-3条,根壮苗旺分蘖多,产量肯定高。”对来年小麦持续增产周长安把握十足。
机器撒肥和土壤深耕对改善土质有很大好处,刘洪军说,原来人工撒肥费时费力还不均匀,现在用上撒肥机,一天能撒150-200亩,撒完后接着耕地,肥料一点都不流失。据专家介绍,肥料施到20公分对作物汲取营养最为有利,以前,老百姓图省事往往喜欢用旋耕犁翻地,土层浅,年数长了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现在,刘洪军已经把全部地块用翻转犁进行深耕,土壤疏松后水肥不易流失,作物根系发达,对增产很有好处。
走进刘洪军的麦田里,一脚踩下去感觉萱乎乎的,刘洪军告诉记者,那是因为秋季玉米秸秆都粉碎还田了,这样做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又提高了蓄水保水、供肥供氧能力,是科学施肥的一种有效补充方式。“这些秸秆以前群众都爱堆在房前屋后,影响村容,也易发生火灾,粉碎还田后变废为宝了。”
在刘洪军的农场里停放着2辆沼液车,那是他前段时间浇地时运送沼液刚用过的。在他的农场里刘洪军还建了一个存栏2000头的养猪场,配套建设了2个沼气池,总容量210平方,养猪场的粪便、废水等流进沼气池,经过发酵灭菌后变成沼液,浇地时,沼液、沼渣都作为有机肥施到地里,土壤结构得到很大改善,庄稼长出来又粗又壮,绿油油的透着黑,可精神了,土地也更有后劲。部分猪粪经过高温晾晒腐熟后直接撒到地里,每年夏季和秋季各撒一次,主要是增加腐殖质养地,同时也能有效提高粮食作物品质,绿色、有机,口感好。有机质含量高的作物更加耐旱,抗逆性强,产量也会相应提高。
一年多来,老刘切实尝到了配方施肥和科学管理的甜头。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起增收效益账,“明年估计小麦每亩能增产100多斤,按现在市场价每斤1.20元,每亩增收120元,今年秋后玉米产量每亩增加了200多斤,按每斤1.05元算,增收200多元,全年算下来,我这1000亩地,两季增收30多万元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