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存葆的读书和写作
(2016-10-06 11:30:47)分类: 报告文学 |
一、童年读书
李存葆老师一九八二年创作发表了中篇力作《高山下的花环》,引起举国瞩目,一时洛阳纸贵,进入军艺后于一九八四年又创作发表了揭露十年文革军队中的荒谬悲剧的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又得全国大奖,有人说要坑人让谁搞文学,要害人让人去学诗,你不是那块料,准得饿干巴牙,是那块料,就准行,平阴乃至全国还没有饿死文化人搞文学的先例,像李存葆先生就是淬了火的文学纯钢。说话可别太刻薄,允许兴趣广泛,允许百花齐放,允许个性自由,这是现代中国的进步,说话别太磕碜人了。你不是那块料硬译硬弄干个体也饿死了。人家李存葆老师的成功,绝非一日之功,学木匠技术三年准出徒,当作家不易是真事。将军作家李存葆艺术创作上的成功亦非空穴来风,是有其发展因素的。
李存葆一九四六年二月十九日,农历正月十八生人,是山东省莒北县淮海区(现为五莲县高泽镇)人,他出身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他五岁进本村小学念书,他童心未泯,顽皮未退。但学习起来却异常认真,从不放过生字僻字,并且反复练得一手好字。老师看他是个料,就叫他当板报员。一九五九年七月,他十一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管帅中学,他念书像吃书,不仅练字,且广泛涉猎书籍,把学到的出彩词汇和表现手法用在作文中,语文成绩优秀,成了“作文状元”,他的作文词汇丰富,富有文采,思想独到,经常受老师表扬奖励,同学们更是刮目相看。他那时几乎把全校阅览室的书全翻阅一遍,而且做读书笔记。
二、磨难
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快结束,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到处有饿死人的情况发生,李存葆的童年也是吃不饱穿不暖,面黄肌瘦。毕业后,家庭无力供他上高中,他14岁就下乡务农,以瘦弱单薄的身躯扛起生活的重担,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样样活路跑在前,饱尝了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同劳动人民建立起了浓厚的情感,他锄地割麦晒瓜干,推车挑担打石头,什么都干,在劳动间隙他找书读,锻炼体力,磨炼思想,像是为日后当军人作家而修炼其境界,人们说他是“文曲星下凡”,然而他却是攒足了厚实的生活底子,他听老农讲故事,搜寻农村悲欢离合的故事,和乡亲们一起摸爬滚打,在粗布撩衣的穿戴中,在粗粮瓜干的哺养下,在烈日的暴晒下,一个钢铁的汉子成长起来,一个作家的胚芽萌生出来,鲁迅先生说:“幼稚弱小不可怕,终究要长起来,成为苍郁的参天大树!”
三、军队经历与写作
他在农村的生活磨练的丰厚坚强起来,为创作积累了第一座素材仓库。他参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在繁忙的训练之余,他在煤油灯下刻苦写作,写了一麻袋稿件,不少作品被报刊采用,被团里调去任新闻干事。他很勤奋而且极具创作天赋,是那块料,上级领导慧眼识才,一九七零年李老师被调济南政治部宣传队(前卫歌舞团的前身)任创作员,他如鱼得水,他写了近千首诗词散文及剧本,正式走上了创作之路,这期间他虽有大部分作品发表或上演,但他期待“冲刺”突破。
一九七九年初春他上云南前线采访,掌握创作素材。同年八月,他又到广西前线部队深入生活“挖金矿”。这大量的毛坯材料,使他的灵魂受到强烈震撼,他要突破原来军事题材创作模式,写出英雄人物的心理历程,写出英雄人物的个性特点,不写高大全,写出真实的有缺点的英雄人物,这才真实。
这些生活,使他写出了大块头文学作品,他创作的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获全军对越自卫反击战创作征文一等奖,并荣立三等功,那时他曾用笔名茅山。
四、耐住寂寞
创作的路子广阔了,他文思泉涌,又有农村和军队积累的两座宝矿原料,提炼金子的时刻到了。一九八二年他创作发表了中篇力作《高山下的花环》,一九八四年在军艺创作发表《山中,那十九座坟茔》中篇小说,均得全国大奖。他拒绝喧嚣,谢绝媒体宣传,他说:“文章乃寂寞之道。”他躲在灵岩寺写大散文《鲸殇》,他是个写作上的拼命三郎,他躲在沂蒙山劳动工棚里挥汗如雨扒了上衣光脊梁写作长篇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发表后在全国引起反响,被拍成电影《百年老屋》。
他博览群书,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对古典句子出口成章,他引经据典翻出新意,但从不炫耀,他戏称自己是“初中生”。他深居简出,不抛头露面,内心有着中国古今文人的清高,他是冲破物欲横流的孤帆飞舟,他是冲天而起的高贵白鹤,他是双腿插进墒沟里的孺子牛,在文学的黄土地上耕耘,一步一个脚印,行行脚印洒满汗水,来年,果实那么鲜艳丰硕!尊敬的李存葆先生,您是人民尊敬的朴实可亲的高品位的作家!
收入《随笔世界》《阅读之美》《诗意长安》《新浪好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