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栾湾史稿之十三(2) 教科文卫体

分类: 尹燕忠读书日记 |
14、东毛铺八里沟戏校班
东毛铺业余戏校,84年由县剧团退休导演张秀芝夫妇,自筹资金创办,连续招收学员20余名,大都为青少年爱好者,校址设在八里沟新村。主要传授予剧传统剧目,时近三年,学员能演出十几个剧目,并送戏巡回演出到肥城、平阴一带。85年、代表安城乡参加了全县农村文艺会演。
15
民间扮玩活动的一种,清末民初在按城一带流传,“文革”期间停演。
玩“四蟹”是民间艺术形式的一种扮玩节目,正月十五闹元宵上街节目中,跟在才踩高跷后头,属扮玩队伍中的“杂耍”之一。
道具:做蚌、鳖、龟、蟹四种鱼类爬行动物模型,由扮演者四人各背一个(既扣在后背上扎紧)弯下腰藏在“壳内”, 扮玩“撂场”时,“四蟹”排队围场爬行(扮演者两手按地学蟹子爬行状),“龟”的扮演者两手拿一木勺(古来舀饭的用具),当作龟的脖子和头,不时地伸出、缩回,向伸头的动作,有时伸出头向其他三蟹腚后壳下伸,一会又缩回壳内,表现出龟调皮的样子。没伸向另一个蟹子腚后壳又缩回去后表现活跃兴奋。通过蹦跳、自转圈等动作展示自我标榜、高傲等,引人发笑。
据老艺人讲该艺术形式内涵非常丰富,把蟹子头伸向腚后比作民间俗称的“舔腚”,来比喻一种人格道德行为,对这种人老百姓都称其为“舔腚官”(专向领导人讨好的人)。“四蟹”的表演用来弘扬正气,嘲讽邪恶。该民间艺术深受群众的欢迎。
17
雕刻
旧时,境内魇观寺庙十几处,均塑有各种佛像神像,小至尺许,大到丈余,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作者已不可考,相传安城刘家有一泥塑能手,早年出家泥塑神像。
21
22
旧时,境内居民做衣服、被褥多用粗布,一些染房为满足用户需要,设计出花纹图案,刻在木板上,用特制的粉子将花纹、图案印在白布上,将白布在染缸里染成兰、绿等色后,再洗去粉子,即呈现出各种白色花纹,再将布料做成衣服、被褥等。
除以上艺术外,还有织粗布时织出各种颜色的花条、花方格的布。栾湾一带村民编席篓时用不同颜色的秫桔编出许多美丽的花纹。
多是用树条编制生产用具“筐”“篓”等,栾湾一带村民编席篓时还用不同颜色的秫桔编出许多美丽的花纹。
2008年5月乡政府申报的《大官庄木偶戏》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5月30日镇政府申报的《东土寨村罐子灯》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县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镇政府申报的《卢二大爷故事传说》。
2014年镇政府申报的《兴隆镇村古村落》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节
境内文物以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点有20处,其中古遗址9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3处,石刻4处。这些文物点均有所在村管理,1975年文化站成立后,社、队相继成立开了文物保护组织,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1977年至1979年,由县文化馆到境内对传世、流散文物进行了收集,文化站配合在境内安城、望口山、西土寨、南圣井等村搜集各类文物多件,其中大明成化年间官窑制品多件,还在西土村搜集到一件翡翠珍品,其业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北安故城遗址】北安故城遗址,在安城镇安城村东,距县城5公里。1956年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定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平阴县人民政府公布保护。2015年报请市级文保单位。
遗址处在山间平地的中心地带,是两面临沟的长方形高台地,当地俗称“东台子”。季节性小溪自东南向北傍西侧而过。隔溪西距安城村约60米。现存遗址南北长134米,东西宽75米,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从四周断崖可见,文化层深约3-5米不等。暴露有灰坑、窑坑及红灰陶片、兽骨、鹿角、蚌壳及少量磨制石器等遗物。据调查,20世纪60年代初,在遗址东南角曾出土过一批完整的青铜器,物已流失。现收集有此处出土的两件完整的灰夹砂陶鬲和灰陶罐等物。此处文化层叠压层次明显,延续时间较长。上限为商代晚期,下限为汉代,是商周至汉代的邑城址。
北安故城,据《续山东考古录》云:“在县东十里,今安城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济北王宽,自刭死、国除、为北安县,后并入卢。卢、在今长清,两汉具有卢县。济北国除,为北安县则宽所都。”又曰:“汉文帝前元元年,于卢县西南别筑城,为济北国治。国除后,为北安县城。”据上所述,此处是汉时的北安县故城遗址。但从断崖上看遗迹遗物,多是商周时代的遗物,仅上层文化有汉代遗迹。此处应是济北王宽在商周旧址上建的北安县城,因多年的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四周都形成大沟。剩存有遗址仅是原城址的中心地带,已看不出城址的痕迹。
【桃花峪遗址】
八里沟是天堂山和青龙山南北对峙构成的狭长山沟。遗址在八里沟中段桃花峪的山坡台地上。由于长期雨水冲刷,现存遗址面积较小,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文化层暴露于地面,深0.7-1.5米,内含物不丰富。采集到的标本有宽裆粗短灰陶鬲足,袋状红陶鬲足,方唇短胫灰陶罐口沿及鹿角、兽骨、蚌壳等物。这些遗物多具西周时期的特征,部分属战国遗物,此处当司周代居住遗址。
2006年冬,在遗址西50米处墓中出土青铜剑一件,属汉代遗物。
杨书杰
【八里沟古墓】
八里沟古墓,当地俗称“九九坟”(俗传因有九对童男女陪葬而得名)。在由天堂山和青龙山所构成的八里狭沟的出口地带,西距毛铺水库150米,西南距毛铺村约400米,墓有封土,高2米,底部直径8米,封土表层堆积着较厚的杂土乱石,四周是可耕地,查不到有时代特征的遗物,墓的时代和规模待考。
【石人坡古墓】
杨书杰
境内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
类别 |
时代 |
级别 |
所属村队 |
责任人 |
备注 |
北安故城遗址 |
古遗址 |
西周 |
县 |
安城乡政府 |
|
|
安城西南遗址 |
古遗址 |
汉 |
|
安城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安城新村遗址 |
古遗址 |
东周 |
|
安城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北圣井遗址 |
古遗址 |
东周 |
县 |
北圣井村 |
|
|
石人坡古墓 |
古墓葬 |
明 |
县 |
东毛铺村 |
|
|
东毛铺古墓 |
古墓葬 |
|
县 |
东毛铺村 |
|
|
李山峪遗址 |
古遗址 |
东周 |
|
李山峪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桃花峪遗址 |
古遗址 |
商周 |
县 |
东毛铺村 |
|
|
东土寨遗址 |
古遗址 |
汉隋唐 |
|
东土寨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东毛铺遗址 |
古遗址 |
商周 |
|
东毛铺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东毛铺碑刻 |
古碑刻 |
明清 |
|
东毛铺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坝东古墓 |
古墓葬 |
|
县 |
东毛铺村 |
|
俗称“九九坟” |
重修真武庙记碑 |
古碑刻 |
|
县 |
北栾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望口山渡口 |
古遗址 |
清朝 |
县 |
望口山 |
|
县政府已登记 |
牛头石桥 |
古石刻 |
清朝 |
县 |
东平洛 |
|
县政府已登记 |
陈家贞节牌坊 |
古建筑 |
清朝 |
县 |
南栾湾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柳河宋墓 |
古墓葬 |
宋朝 |
县 |
柳河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张氏新茔碑铭 |
古碑 |
元朝 |
县 |
近镇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让庄铺遗址 |
古遗址 |
商周 |
县 |
让庄铺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虎豹川修路碑记 |
古建筑 |
民国 |
县 |
兴隆镇村 |
|
县政府已登记 |
|
|
|
|
|
|
县政府已登记 |
重修真武庙记碑,
位于安城镇北栾村西。碑北15米为真武庙,已坍塌毁坏,从其断墙残垣仍可见当时的规模。现存重修真武庙记碑一通,坐北向南。立一长方形石坐上。碑通高27米,宽2.8米,厚0.2米,底坐高0.5米,宽3.7米,厚0.6米。东西两端各有0.5米见方的青石墩拱卫。
后边的碑文大意是:由于年代久远,庙墙倾圮,楝粱折断,有崩溃之貌。仁人君子经过此地,不胜零落萧条之感,但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素有山僧惟孝者。慨然已为己任,尽心竭力。叩化四方,破悭去吝,鼎力相助,重见真武庙。
再下为捐资善施者姓名。落款为清雍正叁年叁月初三日立,主待僧人惟孝,匠艺人冯世显、郑明德。
碑文语言精炼,词句优美,字体端庄秀丽。可惜不见撰书者姓名
燕忠
尹燕忠
石桥历经300多年风雨剥蚀,马踏车轧,不陷不斜,基本完好,至今仍是人们跨越安滦河的主要桥梁之一。后于2001开挖南水北调工程时破除,两牛头雕刻运送县博物馆收藏。
尹燕忠
陈家贞节牌坊
陈家贞节牌坊,位于原栾湾乡南栾湾村北,原栾湾乡政府西500米处,清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立。牌坊为肥城县知县何经永、彭亮,儒学教谕丁景。训导岳介,典史张豫撰文书丹。
坊为两根立柱和一块横额扣结而成的一洞式石坊。上有巨石凿成的石脊覆顶,宽3.55米,高4米。两边雕刻精细的石柱高4米,宽0.55米。中额正楷书写:“贞节流芳”四个大字。上联额为正楷:族表陈大法妻冯氏贞节之坊(后四字文革中被凿掉)。牌坊下端石柱两侧均有石鼓形护础,正面两侧有造形逼真的石狮镇守,(现仅存一狮)。这个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残害妇女身心、束缚个性自由、婚姻自主的活教材。
墓在依山傍水的山坡地带,北距柳河村里许,东依小山丘,南距刘山头扬水站约80米,西北距黄河约百余米。此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毁前有较大的封土地,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刻,当地传为“孟良墓”,因无文字及史料可证,故不能确信。“文化大革命”中将石刻全部砸坏,封土铲平,没有破坏掉墓室。从现存残破的石刻看,确系宋代遗物,属宋代墓葬。后有一石羊被村民运回家中收藏。
尹燕忠
张氏新茔碑铭
碑文中所谓张君,即张玉,字君。张君“早自树立”“读书通语、盂”,且能指诸事业。先是翰林丞徐公提举,因“感遇知赏”,凡事必“聿力亲执,劳贳力未几,百废俱兴,岁额增羡”。后掌管仓储,“虽取诸暮夜,无一钱尺帛之误”。张氏仕问所为,“里巷人望之,莫不加敬。听其议论,洒然心服”。
此碑铭,因系张玉乞铭,其“上世行业”已湮逸无传,故其碑文主要记述张玉之德行,概述张氏一家大规模迁茔改葬之事。
其碑对于研究元代之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官职、风土等,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实物资料。况又是名人李之绍撰文,故应更加保护。该碑1996年发现,1997年报经县政府依法登记保护。
尹燕忠
遗址分两处:一处在村西北,一处在村东。村西北处遗址在山间平原地带。西临安栾河,南靠小苇河。遗址原为高7米,直径50米至70米的椭圆形高台地,当地俗称“小灰山”。20世纪70年代末在搞农田基本建设中被夷为平地,文化层惨遭破坏。现地表仍可见大片灰土和陶器残片。1981年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的遗物中有岳石文化的泥质灰陶尊形器,绳纹陶罐残片和磨制石铲等物。有商周时代的夹砂灰陶鬲足、绳纹红陶鬲残片,泥质黑陶豆等物。另一处遗址在村东的山坡地带,距“小灰山”约300米,当地人称“朱家林”。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从断崖上看,文化层堆积厚达2至3米,暴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陶片、墓葬等遗迹。采集到的遗物有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鬲、灰陶簋、绳纹罐残片,有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壶、豆等残片。1983年一村民在挖地瓜窖时,在深四米处挖到一墓葬,出土乳钉纹铜方鼎一件,铜觚一件及灰陶簋、
兴隆镇在肥城、平阴、长清三县交界处,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虎豹川是条崎岖狭长的大山沟,昔时,为鲁中一带南北交通要道。但沟深路险,通行艰难,四方义士行客,踊跃捐资修路。时经五年之余,“用钱九万八千缗”,“崎岖危径,飚成坦途”,遂建修路碑,留传后世。
修路碑记碑及基碑亭,取材于当地的青石,由当地石作艺人张传芹、刘振文、张绪珠等人主持建制。碑由八块高2.3米,宽0.6米的巨石扣结成八面体碑柱。修路词碑文及募捐者姓名,就刻在这八面体碑柱上。碑文由肥城人,曾任临清、聊城等县知县的李传煦撰写,由平阴人,清末翰林院翰林朱名炤书丹。记事碑文,述其险要:“山径也,而以虎豹名意险极矣”,“虎豹川虽不在经传,然昔为齐鲁要塞,今为平肥通衢,群山拱抱,泉壑萦回”,“蜿蜒约四十里强,连峰叠嶂,崇罔漫阜”,“或
八面体碑柱上复三层与碑柱相应的八面体石沿。一层沿每面宽0.65米,高0.30米。外出0.08米。每面都刻有不同种类的花木浮雕图案。二层沿每面宽0.69米,厚0.18米,外出0.05米,三层沿每面宽0.85米,厚0.22米,外出0.30米。二、三层沿素面无饰。碑柱下为八面体碑座。座每面宽0.85米,高0.55米,外出碑体0.30米。碑座每面都有造形生动、雕琢精细的浮雕图案,浮雕内容各不相同。有“王祥冰鱼”、“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中的四孝图,有“三羊开泰”、“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和民间传说图案。
修路碑记碑外复罩八角挑檐攒顶式碑亭,通高约5.50米,内径3.20米。碑亭由八根面宽0.33米,高2.85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每根柱外侧阴刻楹联一条,楹联颂扬虎豹川地势险要和修路之壮举(见附联)。联由当地名人高道远书写。石柱下有高0.55米,周长1.63米的鼓形柱础。部分柱础浮雕精美的龙虎、果蔬、花卉、草木的图案。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及碑亭,除具较高的历史价值外,也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和石刻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