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尹燕忠
尹燕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7,575
  • 关注人气:6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城栾湾史稿之十三(2)  教科文卫体

(2016-08-13 15:25:12)
分类: 尹燕忠读书日记

14、东毛铺八里沟戏校班   

东毛铺业余戏校,84年由县剧团退休导演张秀芝夫妇,自筹资金创办,连续招收学员20余名,大都为青少年爱好者,校址设在八里沟新村。主要传授予剧传统剧目,时近三年,学员能演出十几个剧目,并送戏巡回演出到肥城、平阴一带。85年、代表安城乡参加了全县农村文艺会演。

   演出剧目《逛花园》,小生扮演者董厚现,花旦:江凤立、江华。荣获县会演二等奖。           

15    玩“四蟹”

民间扮玩活动的一种,清末民初在按城一带流传,“文革”期间停演。

玩“四蟹”是民间艺术形式的一种扮玩节目,正月十五闹元宵上街节目中,跟在才踩高跷后头,属扮玩队伍中的“杂耍”之一。

道具:做蚌、鳖、龟、蟹四种鱼类爬行动物模型,由扮演者四人各背一个(既扣在后背上扎紧)弯下腰藏在“壳内”, 扮玩“撂场”时,“四蟹”排队围场爬行(扮演者两手按地学蟹子爬行状),“龟”的扮演者两手拿一木勺(古来舀饭的用具),当作龟的脖子和头,不时地伸出、缩回,向伸头的动作,有时伸出头向其他三蟹腚后壳下伸,一会又缩回壳内,表现出龟调皮的样子。没伸向另一个蟹子腚后壳又缩回去后表现活跃兴奋。通过蹦跳、自转圈等动作展示自我标榜、高傲等,引人发笑。

据老艺人讲该艺术形式内涵非常丰富,把蟹子头伸向腚后比作民间俗称的“舔腚”,来比喻一种人格道德行为,对这种人老百姓都称其为“舔腚官”(专向领导人讨好的人)。“四蟹”的表演用来弘扬正气,嘲讽邪恶。该民间艺术深受群众的欢迎。

 

    16     自行车带火轮

    这个节目源于境内望口山村,这个村地处黄河岸边,每到春节或元宵节日都有扮玩的习惯,扭秧歌,踩高跷,二人摔跤,老汉拉旱船,后来由村民张传甫、张绪芹一家承办,演变创新成自行车带彩花船,由一人骑车带,长6米,宽2.5米,后又换成电动车带彩船,它象征着人们驶向幸福生活的彼岸。后多次参加县乡文艺扮玩节目,会演并获奖。

 

17     雕 塑

雕刻    据发掘的文物和现存的碑文考证。两汉后期,安城境内已有大量的画像石刻。如北栾湾的真武庙前的麒麟石刻画图。近镇的石刻佛像,石人坡古墓遗留的早期石人、石虎等都别具匠心,工艺精美,兴隆的筑路石碑的二十四孝图,确属超群绝伦。山水集团开挖出的宋代墓志铭,篆体铁笔流畅如神。其雕刻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文化遗产。

                     18    泥塑    

旧时,境内魇观寺庙十几处,均塑有各种佛像神像,小至尺许,大到丈余,栩栩如生,千姿百态,引人入胜。作者已不可考,相传安城刘家有一泥塑能手,早年出家泥塑神像        

         19、剪纸   

   旧时,女子大都穿绣花鞋,幼童则穿猫头鞋、割花鞋。妇女的针线筐里均有花样本子,里面专夹放各式的剪纸花鞋样,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鲤鱼跳龙门”、“蝴蝶双展翅”、“双石榴”等数多个品种,多为花卉虫鸟。剪纸艺术多为传袭,部分巧女能匠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青年结婚,多请巧手用大红纸剪出各样花卉或图案,贴在新房的窗户上,称“窗花”。机关单位或学校办宣传栏,有时请人剪一些花边图案贴在上面,增加宣传效果。因现在妇女多已不穿花鞋,故剪纸能手甚少。

                20    绣花  

   旧时,农村女子未出闺门即拜师学活,其中一项为绣花,绣花即用钢针和各种花线在鞋面上根据自己喜爱的花样绣出花来。绣花亦称“插花”,姑娘和年轻媳妇的花鞋用线多鲜艳,中老年颜色则平淡。除做鞋外,枕套、袜垫、童帽上也经常绣花。

21  割花  

 儿童鞋面多用割花花样,多用猫头、虎头或蝴蝶。幼童的棉鞋因与连脚裤配套,故鞋大型圆,称猫头鞋。割花工艺简便,用各色粗花线双面合一缝好后把鞋帮从中间割开,即成生动活泼的花样。割花不仅美观,而且割花鞋耐穿,故至今割花艺术仍代代相传。

22   印花  

旧时,境内居民做衣服、被褥多用粗布,一些染房为满足用户需要,设计出花纹图案,刻在木板上,用特制的粉子将花纹、图案印在白布上,将白布在染缸里染成兰、绿等色后,再洗去粉子,即呈现出各种白色花纹,再将布料做成衣服、被褥等。

除以上艺术外,还有织粗布时织出各种颜色的花条、花方格的布。栾湾一带村民编席篓时用不同颜色的秫桔编出许多美丽的花纹。

 23  条编   柳编 

多是用树条编制生产用具“筐”“篓”等,栾湾一带村民编席篓时还用不同颜色的秫桔编出许多美丽的花纹。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08年5月乡政府申报的《大官庄木偶戏》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年5月30日镇政府申报的《东土寨村罐子灯》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县政府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镇政府申报的《卢二大爷故事传说》。

2014年镇政府申报的《兴隆镇村古村落》被县政府公布为县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五节  文物古迹、碑刻

   一、  文物保护

境内文物以县级人民政府公布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点有20处,其中古遗址9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3处,石刻4处。这些文物点均有所在村管理,1975年文化站成立后,社、队相继成立开了文物保护组织,签订了文物保护责任书,1977年至1979年,由县文化馆到境内对传世、流散文物进行了收集,文化站配合在境内安城、望口山、西土寨、南圣井等村搜集各类文物多件,其中大明成化年间官窑制品多件,还在西土村搜集到一件翡翠珍品,其业绩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彰。

                      文物         

【北安故城遗址】北安故城遗址,在安城镇安城村东,距县城5公里。1956年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定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第二次文物普查时,改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平阴县人民政府公布保护。2015年报请市级文保单位。

遗址处在山间平地的中心地带,是两面临沟的长方形高台地,当地俗称“东台子”。季节性小溪自东南向北傍西侧而过。隔溪西距安城村约60米。现存遗址南北长134米,东西宽75米,总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从四周断崖可见,文化层深约3-5米不等。暴露有灰坑、窑坑及红灰陶片、兽骨、鹿角、蚌壳及少量磨制石器等遗物。据调查,20世纪60年代初,在遗址东南角曾出土过一批完整的青铜器,物已流失。现收集有此处出土的两件完整的灰夹砂陶鬲和灰陶罐等物。此处文化层叠压层次明显,延续时间较长。上限为商代晚期,下限为汉代,是商周至汉代的邑城址。

北安故城,据《续山东考古录》云:“在县东十里,今安城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济北王宽,自刭死、国除、为北安县,后并入卢。卢、在今长清,两汉具有卢县。济北国除,为北安县则宽所都。”又曰:“汉文帝前元元年,于卢县西南别筑城,为济北国治。国除后,为北安县城。”据上所述,此处是汉时的北安县故城遗址。但从断崖上看遗迹遗物,多是商周时代的遗物,仅上层文化有汉代遗迹。此处应是济北王宽在商周旧址上建的北安县城,因多年的雨水冲刷和人为破坏,四周都形成大沟。剩存有遗址仅是原城址的中心地带,已看不出城址的痕迹。

                                              杨书杰 

 

 

 

 

 

 

 

 

 

 

 

 

【桃花峪遗址】  桃花峪遗址,在安城镇东毛铺村东八里沟中,1980年文物复查中发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沟是天堂山和青龙山南北对峙构成的狭长山沟。遗址在八里沟中段桃花峪的山坡台地上。由于长期雨水冲刷,现存遗址面积较小,南北长35米,东西宽20米。文化层暴露于地面,深0.7-1.5米,内含物不丰富。采集到的标本有宽裆粗短灰陶鬲足,袋状红陶鬲足,方唇短胫灰陶罐口沿及鹿角、兽骨、蚌壳等物。这些遗物多具西周时期的特征,部分属战国遗物,此处当司周代居住遗址。

2006年冬,在遗址西50米处墓中出土青铜剑一件,属汉代遗物。

杨书杰

 

 

 

 

 

 

 

 

 

 

 

【八里沟古墓】  八里沟古墓,位于安城镇东毛铺村东北,也称坝东古墓,于1980年文物复查中发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里沟古墓,当地俗称“九九坟”(俗传因有九对童男女陪葬而得名)。在由天堂山和青龙山所构成的八里狭沟的出口地带,西距毛铺水库150米,西南距毛铺村约400米,墓有封土,高2米,底部直径8米,封土表层堆积着较厚的杂土乱石,四周是可耕地,查不到有时代特征的遗物,墓的时代和规模待考。

【石人坡古墓】  2005年在石人坡古墓西,山水集团修建时出土石碑一块,已运到县博物馆保存,2013年石人坡古墓现存的石人1件,石虎2件已运到县博物馆保存,同年经市县文物部门批准该文物点移除,现为山水集团工地。

杨书杰

 

 

境内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名称

类别

时代

级别

所属村队

责任人

备注

北安故城遗址

古遗址

西周

安城乡政府

 

 

安城西南遗址

古遗址

 

安城村

 

县政府已登记

安城新村遗址

古遗址

东周

 

安城村

 

县政府已登记

北圣井遗址

古遗址

东周

北圣井村

 

 

石人坡古墓

古墓葬

东毛铺村

 

 

东毛铺古墓

古墓葬

 

东毛铺村

 

 

李山峪遗址

古遗址

东周

 

李山峪村

 

县政府已登记

桃花峪遗址

古遗址

商周

东毛铺村

 

 

东土寨遗址

古遗址

汉隋唐

 

东土寨村

 

县政府已登记

东毛铺遗址

古遗址

商周

 

东毛铺村

 

县政府已登记

东毛铺碑刻

古碑刻

明清

 

东毛铺村

 

县政府已登记

坝东古墓

古墓葬

 

东毛铺村

 

俗称“九九坟”

重修真武庙记碑

古碑刻

 

北栾村

 

县政府已登记

望口山渡口

古遗址

清朝

望口山

 

县政府已登记

牛头石桥

古石刻

清朝

东平洛

 

县政府已登记

陈家贞节牌坊

古建筑

清朝

南栾湾村

 

县政府已登记

柳河宋墓

古墓葬

宋朝

柳河村

 

县政府已登记

张氏新茔碑铭

古碑

元朝

近镇村

 

县政府已登记

让庄铺遗址

古遗址

商周

让庄铺村

 

县政府已登记

虎豹川修路碑记

古建筑

民国

兴隆镇村

 

县政府已登记

 

 

 

 

 

 

县政府已登记

             重修真武庙记碑

重修真武庙记碑,

位于安城镇北栾村西。碑北15米为真武庙,已坍塌毁坏,从其断墙残垣仍可见当时的规模。现存重修真武庙记碑一通,坐北向南。立一长方形石坐上。碑通高27米,宽2.8米,厚0.2米,底坐高0.5米,宽3.7米,厚0.6米。东西两端各有0.5米见方的青石墩拱卫。

    碑北面为一浮雕麒麟送子图,一只占满碑面的麒麟昂首扬尾,足踏云朵,虎虎生风,很有气势。南面上部阴刻横排“万福攸同”四个楷书大字,正文为重修真武庙记。其中有:“有真武庙一所,坐镇村西。斯地也,东连天堂,西临济水,北枕中平,南引凤凰。岗峦丛翠,水曲涟而且奇草仙葩,令人应接不暇,诚可谓钟灵毓秀之区矣。昔张口相其土,宜建庙于兹,固已极一时之壮观焉。”

后边的碑文大意是:由于年代久远,庙墙倾圮,楝粱折断,有崩溃之貌。仁人君子经过此地,不胜零落萧条之感,但孤掌难鸣,独木难支。素有山僧惟孝者。慨然已为己任,尽心竭力。叩化四方,破悭去吝,鼎力相助,重见真武庙。

再下为捐资善施者姓名。落款为清雍正叁年叁月初三日立,主待僧人惟孝,匠艺人冯世显、郑明德。

碑文语言精炼,词句优美,字体端庄秀丽。可惜不见撰书者姓名

燕忠

 

 

 

 

 

 

 

 

 

                                                         望口山渡口

    望口山渡口,位于平阴县城东北8公里处的望口山村西。始建于雍正二年(1723年),兴隆于雍正五年(1726年),原为大清河上的古渡口,黄河改道后为黄河渡口,对岸为东阿县的朱家圈。古为木帆船、人渡,现有铁壳机动船2只,木船1只,每天运送来往车辆百余辆.行人300—500人,即方便了两岸群众的交往,又为栾湾乡的建材外销开辟了重要销路。

    渡口东的望口山上,建有泰山老母庙,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邻近村庄的人们,有到泰山老母庙赶山会及登高望远的习俗。渡口附近的人们或聚于山头,或散于河沿,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尽情玩乐。久而久之,九月九日也成了望口山渡口最热闹的日子。

尹燕忠

             牛头石桥

    牛头石桥,位于安城镇西北4公里左右东平洛村东的安栾河上。石桥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东西5孔长40米,宽7米,高5米,中间两孔为拱形,从西往东第二孔桥上端南北各雕有一个凸起的牛头,造形生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古桥全用外地的青石建成,桥面有的巨石长4米,宽1米,厚0.3米。

    传说建这座桥所有的石头,全是一头大黄牛从外地运来的,来来往往,一直运了一个多月,最后一车石头运到工地时,还没等石料卸完,黄牛就死在车辕上了。人们为了纪念这头为建桥用尽了力的黄牛,便把牛头刻在了桥上,并把这座桥叫做牛头桥。

石桥历经300多年风雨剥蚀,马踏车轧,不陷不斜,基本完好,至今仍是人们跨越安滦河的主要桥梁之一。后于2001开挖南水北调工程时破除,两牛头雕刻运送县博物馆收藏。

尹燕忠

陈家贞节牌坊

陈家贞节牌坊,位于原栾湾乡南栾湾村北,原栾湾乡政府西500米处,清雍正八年(1730年)三月立。牌坊为肥城县知县何经永、彭亮,儒学教谕丁景。训导岳介,典史张豫撰文书丹。

坊为两根立柱和一块横额扣结而成的一洞式石坊。上有巨石凿成的石脊覆顶,宽3.55米,高4米。两边雕刻精细的石柱高4米,宽0.55米。中额正楷书写:“贞节流芳”四个大字。上联额为正楷:族表陈大法妻冯氏贞节之坊(后四字文革中被凿掉)。牌坊下端石柱两侧均有石鼓形护础,正面两侧有造形逼真的石狮镇守,(现仅存一狮)。这个牌坊是中国封建社会残害妇女身心、束缚个性自由、婚姻自主的活教材。

                                           尹燕忠

                        柳河宋墓

    柳河宋墓,在境内柳河村南。1973年文物普查中发现,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在依山傍水的山坡地带,北距柳河村里许,东依小山丘,南距刘山头扬水站约80米,西北距黄河约百余米。此墓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毁前有较大的封土地,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刻,当地传为“孟良墓”,因无文字及史料可证,故不能确信。“文化大革命”中将石刻全部砸坏,封土铲平,没有破坏掉墓室。从现存残破的石刻看,确系宋代遗物,属宋代墓葬。后有一石羊被村民运回家中收藏。

 

尹燕忠 

 

 

张氏新茔碑铭

     平阴张氏新茔碑铭,位于原栾湾乡近镇村(古曾为近镇村)南。

    碑为圆形龟趺,通高2.90米,宽0.85米,厚0.20米,圭形碑额上书:“平阴张氏新茔碑铭”。2行8字。楷书,尖地阴刻,正文19行,满行54个字,共约1200字。该碑由徵仕郎翰林院编修官李之绍撰文,从仕郎泉州路永卷县尹兼劝农事门人韩居敬题额,山东运司演盐司丰民场收支官孙男张履廉书丹。此碑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九月口日刊立。

    据碑文得知,这是张氏迁茔碑铭,其“先茔居近镇邓山之阴,今迁其阳,相距里余”。虽“家世榆山…窀穸(墓穴)幸免无灭”,但昭穆已漫不可考。只知其祖父为张愿,伯父张进,父张山,叔父张荣,张贵,但皆不名,“潜晦弗耀”。上世“行业,湮逸无传”。

碑文中所谓张君,即张玉,字君。张君“早自树立”“读书通语、盂”,且能指诸事业。先是翰林丞徐公提举,因“感遇知赏”,凡事必“聿力亲执,劳贳力未几,百废俱兴,岁额增羡”。后掌管仓储,“虽取诸暮夜,无一钱尺帛之误”。张氏仕问所为,“里巷人望之,莫不加敬。听其议论,洒然心服”。

此碑铭,因系张玉乞铭,其“上世行业”已湮逸无传,故其碑文主要记述张玉之德行,概述张氏一家大规模迁茔改葬之事。

其碑对于研究元代之雕刻艺术,书法艺术、官职、风土等,仍不失为一件难得的实物资料。况又是名人李之绍撰文,故应更加保护。该碑1996年发现,1997年报经县政府依法登记保护。

尹燕忠

 

 

安城栾湾史稿之十三(2) <wbr> <wbr>教科文卫体

 

 

 

 

 

 

 

 

 

 

 

 

 

                      让庄铺遗址

    让庄铺遗址,在境内让庄铺村,是商周时期的居住遗址。

遗址分两处:一处在村西北,一处在村东。村西北处遗址在山间平原地带。西临安栾河,南靠小苇河。遗址原为高7米,直径50米至70米的椭圆形高台地,当地俗称“小灰山”。20世纪70年代末在搞农田基本建设中被夷为平地,文化层惨遭破坏。现地表仍可见大片灰土和陶器残片。1981年文物普查时,采集到的遗物中有岳石文化的泥质灰陶尊形器,绳纹陶罐残片和磨制石铲等物。有商周时代的夹砂灰陶鬲足、绳纹红陶鬲残片,泥质黑陶豆等物。另一处遗址在村东的山坡地带,距“小灰山”约300米,当地人称“朱家林”。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从断崖上看,文化层堆积厚达2至3米,暴露有大量的灰坑、灶坑、陶片、墓葬等遗迹。采集到的遗物有商周时期的夹砂灰陶鬲、灰陶簋、绳纹罐残片,有战国时期的泥质灰陶壶、豆等残片。1983年一村民在挖地瓜窖时,在深四米处挖到一墓葬,出土乳钉纹铜方鼎一件,铜觚一件及灰陶簋、   尊等多件。现收藏于县博物馆内。

                                             尹燕忠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在境内兴隆镇村中,当地俗称“八棱碑”。建造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镇在肥城、平阴、长清三县交界处,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虎豹川是条崎岖狭长的大山沟,昔时,为鲁中一带南北交通要道。但沟深路险,通行艰难,四方义士行客,踊跃捐资修路。时经五年之余,“用钱九万八千缗”,“崎岖危径,飚成坦途”,遂建修路碑,留传后世。

修路碑记碑及基碑亭,取材于当地的青石,由当地石作艺人张传芹、刘振文、张绪珠等人主持建制。碑由八块高2.3米,宽0.6米的巨石扣结成八面体碑柱。修路词碑文及募捐者姓名,就刻在这八面体碑柱上。碑文由肥城人,曾任临清、聊城等县知县的李传煦撰写,由平阴人,清末翰林院翰林朱名炤书丹。记事碑文,述其险要:“山径也,而以虎豹名意险极矣”,“虎豹川虽不在经传,然昔为齐鲁要塞,今为平肥通衢,群山拱抱,泉壑萦回”,“蜿蜒约四十里强,连峰叠嶂,崇罔漫阜”,“或  耸峙,高不可攀,或断涧悬绝,深不可测”。记修路之艰难:“好义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募集巨金,自备赀斧,度越   岩,不辞劳瘁”,“培洼缺,补崖聩,伐乱石,崎岖危径,飚成坦途”。赞修路之盛举:“自齐晋平阴之战迄今,……,沧桑屡变,世代迭更,历二千余年,而此川之险恶如故,未闻有恤行旅乏困,兴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险为夷,易陂为平”,“旅客征宦,飞刍挽粟,牵车服贾,千暮百朝.负扶挈携,万趾鱼贯”。      

八面体碑柱上复三层与碑柱相应的八面体石沿。一层沿每面宽0.65米,高0.30米。外出0.08米。每面都刻有不同种类的花木浮雕图案。二层沿每面宽0.69米,厚0.18米,外出0.05米,三层沿每面宽0.85米,厚0.22米,外出0.30米。二、三层沿素面无饰。碑柱下为八面体碑座。座每面宽0.85米,高0.55米,外出碑体0.30米。碑座每面都有造形生动、雕琢精细的浮雕图案,浮雕内容各不相同。有“王祥冰鱼”、“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中的四孝图,有“三羊开泰”、“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和民间传说图案。

修路碑记碑外复罩八角挑檐攒顶式碑亭,通高约5.50米,内径3.20米。碑亭由八根面宽0.33米,高2.85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每根柱外侧阴刻楹联一条,楹联颂扬虎豹川地势险要和修路之壮举(见附联)。联由当地名人高道远书写。石柱下有高0.55米,周长1.63米的鼓形柱础。部分柱础浮雕精美的龙虎、果蔬、花卉、草木的图案。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及碑亭,除具较高的历史价值外,也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和石刻艺术价值。

    

安城栾湾史稿之十三(2) <wbr> <wbr>教科文卫体

 

 

 

 

 

 

 

 

 

 

  碑刻

  重修《清安禅寺之记》碑记(残碑  正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