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城栾湾史稿之自然环境2
(2016-07-26 16:23:40)分类: 尹燕忠读书日记 |
云雾天气
境内1960~1987年历年各月平均晴阴天数(天)表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平均 |
晴天 |
12.7 |
9.0 |
6.9 |
6.1 |
6.5 |
5.0 |
2.9 |
4.9 |
8.1 |
11.2 |
11.3 |
13.9 |
98.4 |
阴天 |
6.2 |
6.9 |
7.5 |
8.4 |
8.4 |
9.4 |
12.6 |
10.4 |
9.5 |
8.0 |
6.8 |
5.4 |
99.5 |
境内1960~1987年历年各月浓雾
平均出现次数及最多次数表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年平均 |
平均出现次数 |
2.3 |
1.3 |
0.6 |
0.4 |
0.4 |
0.1 |
0.9 |
1.4 |
0.9 |
1.5 |
2.23 |
2.7 |
14.7 |
最多出现次数 |
11 |
6 |
2 |
6 |
3 |
1 |
4 |
4 |
3 |
7 |
6 |
8 |
39 |
地温
降雪与积雪每年12月5日左右开始降雪,3月13日左右降雪终止。
1960~1987年间降雪最早的是1982年11月9日, 最晚的是1974年1月14日。 结束最早的是1974年2月5日,最晚的是1965年4月27日。累年平均降雪日数为7.7天,1968年降雪天数最多, 为18天,年降雪最少的仅3天,1960~1987年共出现过4年降雪天数为3天的年度。积雪平均在12月25日左右出现。出现积雪最早的是1974年11月11日,最晚的是1963年2月17日。 累年平均积雪天数为10.6天,积雪天数最多的是1971年,为36天。
第二节
苹果树:萌动期一般在3月22日,花期最早在4月9日,最晚在4月22日,一般在4月中旬。
第五章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全镇总面积
第二节
第三节 矿产资源
1987年县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石英石、石灰石、耐火土、大理石、贫铁矿、褐铁矿。石灰石分布全县大小山头,储藏量大,易开采。大理石分布在洪范池乡一带,储藏量大,纹理色彩均佳,利用价值较高。石灰石和大理石均已开采利用。
第四节 生物资源
第六章
第一节
境内地处山区干旱频繁,尤其春旱,机遇率达85%。从1491~2012年间发生旱灾50次,其中春旱,夏旱16次,秋旱7次。其中春旱连夏旱的10次。1491年以来发生的主要旱灾:
附古志书记载暨现代书统计的旱灾(1491——2012)。
1491年明弘治四年,旱,民饥。
1492年明弘治五年,旱,民饥。
1523年嘉靖二年春,黑风暴雨,木拔,地震,岁大旱。
1524年嘉靖三年春,民饥。
1527年嘉靖六年,蝗。
1528年嘉靖七年,蝗。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蝗。
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旱,蝗食殆尽。
1569年隆庆三年,旱,蝗,秋淫雨伤禾。
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旱,蝗。
15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太白昼见、白气亘天、旱蝗。
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复蝗,大饥,人相食,死者无算。
1635年崇祯八年,飞蝗蔽天,害禾。
1640年崇祯十三年,旱,蝗、禾稼俱尽,人相食。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旱,蝗。
1785年乾隆五十年,大旱。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春大饥,民相食。
1813年嘉庆十八年,旱,大饥,1867年(清同治六年八月)黄河暴溢,淹没农田房屋。
1835年道光十五年,春旱,秋蝗。
1836年道光十六年,旱,蝗食禾殆尽。
1857年(清咸丰七年)春大饥。
1871年(清同治十年)连降暴雨,黄河决口为灾。
1876年光绪二年,大旱,赤地无禾。
1867年(清同治六年)旱。
1868年(清同治七年)无麦。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春大饥。
1888年5月4日地震。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黄河民堰漫溢决口。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发生水灾。秋无收,农民流离失所。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西毛铺教堂,林洼教堂(建成支堂)。
1909年(宣统元年)12月14日夜地震,响声如雷,29日又震。
1917年(民国六年)蚜虫成灾。
1922年(民国11年)旱、有蝗。
1923年(民国十二年)4月冻灾,麦苗冻死大半。夏季涝灾。
1924年冬无雪。冬旱。
1925年秋季涝灾。
1926年夏季雨涝。
1927年大旱。1926年秋~1927年秋基本无雨,赤地千里,禾苗不见。立秋时又阴雨20天,多因旱未种,已种的被淹,草荒,没收成。
1928年(民国十七年)6月,蝗虫成灾,农作物全部被毁。
1929年夏大旱,早禾枯死,晚禾未播,连年荒旱,民不聊生。
1930年秋季涝灾,洼地作物被淹。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7日,大雨连降一昼夜,房屋、庄稼大部被淹,省赈务会拨高粱600包(麻袋),救济灾民。
1933年秋季大涝。
1934年大旱,酷热,全镇热死近百人。
1935年秋季大雨不断,洼地受涝。
1936年(民过25年)春,全镇流行“猩红热”。
1937年(民国26年)8月1日,菏泽地震波及安城。
1942~1943年大旱,民大饥,夏忽热忽冷,谷子热坏,高粱冻坏。1943年有蝗灾。
1949年9月24日黄河泛滥,山洪暴发,安城镇沿黄受灾村10个。淹地15000亩。
1950年秋黄水漫溢,受灾村庄8个,淹地1、2万亩。
1951年7月25日全县降暴雨190毫米,安城、栾湾倒塌房屋100余间,淹地2500亩。
1952年秋发生旱灾13.8万亩。
1952年7月,流行痢疾,省地县领导派医疗队免费抢救。
1953年安城栾湾黄河滩区淹地3万亩。
1953年7月1日,建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12月,平阴至济南通班车,途经安城、栾湾。
是年兴建毛铺引泉、引河工程,设计浇地万亩,为平阴全县第一出水利自流灌溉工程。
1954年8月13日,黄河水漫溢,安城栾湾沿黄受灾村庄9个,淹地2万余亩。
1955年安城沿黄受灾,淹地1万余亩。
1958年7月21日黄河水漫溢,淹地1.5万亩。倒塌房屋300余间。
1961年春季大旱, 小麦严重减产,平均每亩只收20.25公斤。
1962年8月份连降暴雨,六天时间降雨492.2毫米,淹地3万余亩。
1963年7~8月40天降暴雨30多次,降雨70多毫米,沿黄受灾3万多亩。
1964年7~9月,降雨30多次,全镇降雨70多毫米,山洪暴发,黄水漫溢。
1968年干旱严重,农业歉收。
1969年2月10日,黄河出现特大凌洪,栾湾公社的王营、辛庄、中栾湾、南栾湾、被冰水包围,淹麦田2.3万亩。
1974年干旱。1973年11月~1974年7月上旬长达8个半月全县平均降水47.1毫米。7.7万亩夏播作物因旱未种上,已种作物旱死3.6万亩。
1975年7月26日,黄河水漫溢,栾湾公社10多个村庄5000多人受灾,淹地1.5万亩。
1977年干旱继续发生。出现井枯塘干,地下水位下降,山区有20多个大队人畜吃水发生困难。
1978年秋季连降大雨,沿黄地区2000多亩受灾绝产。
1983年6~9月下旬全县普遍出现干旱,平均降水2.58毫米,受旱作物37.5万亩,其中11.4万亩受灾较重,减产6~8成。
1949年9月24日黄河泛滥,山洪暴发,沿黄受灾村庄98个,淹死6人,淹地14万亩,倒塌房屋3809间。
1049年5月建成平阴县南栾湾第一个基层供销社。
减产828万公斤,棉花减产3.8万公斤,倒塌房屋7000间。
1955年秋季沿黄和沿汇地区遭受涝灾,淹地9万亩。
16.2万亩,倒塌房屋26330间。
1958年7月21日黄河水漫溢。淹地18万亩,倒塌房屋5900间。
1959年5月建成东毛铺青龙水库,属小(一)型。
1959年11月济平干渠栾湾段开工。
1960年7月到11月,山东省地质局108钻井队,为冷饭店、林洼村打出第一眼岩心深井。
山区冲毁地堰2.8万条,倒塌房屋2764间。
1964年7~9月降雨30次, 全县平均降雨533.4毫米,山洪暴发,同时黄河水漫溢,受灾村庄189个,淹地19.9万亩,粮食作物减产1306.15万公斤,倒塌房屋4669间,冲毁地堰9800条。
1966年至1968年大官、东风、安城、北栾、宋庄建成小(二)水库。
1972年10月望口山排灌站建成。
1982年8月6日黄河水涨,旧县、东阿、孔集、城关4个公社破堤滞洪,受灾庄80个、 8.7万人,淹地10.5万亩,损失粮食2541.5万公斤,倒塌房屋1680间,冲毁桥涵等306座、石渠20条、机井24眼、国防公路34公里。
第二节
境内冰雹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个别年份一年发生两次。降雹较大,对农业造成较大危害的平均3~5年1次。
冰雹多发生在6、7月份,一般出现在下午2~8点,同时伴有雷雨大风。 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分钟左右。
1840年以来发生较大雹灾17次:
1985年7月19日凌晨栾湾遭受雹灾,并伴有8~9级大风,冰雹持续10~20分钟,最大直径8厘米,受灾面积9万亩,倒塌房屋20间,刮倒树木2800棵、电线杆20根,总计直接经济损失49万元。
1868年(清同治七年五月十七)大风。
第三节
第四节 地震
1858年(清咸丰八年五月)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