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政治、商业——尹燕忠
(2016-06-04 16:00:06)分类: 文坛诗话 |
狄金森是位谜一样的诗人。200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其诗集,书名就叫《我们无法猜出的谜》。她一生未婚,遁世隐居,极少与人会面。她写了近1800首诗,但活着的时候只发表不到十首。尽管如此,在一些批评家眼中,她却是一位能够与莎士比亚齐名的诗人。
“我们能猜出的谜,我们很快就瞧不起”,这是艾米莉·狄金森的一句诗。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她自己,以及众多作家、诗人为什么宁愿将自己隔绝在公开世界之外。他们宁可自己是一个谜,用距离来维护自己作品的纯粹与高尚。
比如《麦田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以后退隐乡间,仿佛从地球上蒸发;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默默地在图书馆上班,同事们都不知道他的写作成就:“有一次,一位同事在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这个名字,发现那个人的名字及生日跟我的完全相同,大吃一惊”;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希姆博尔斯卡,获奖后搬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人们仅仅通过为数不多的诗歌感到她的存在。
而一些作家的隐居,是出于自己的哲学理念。在狄金森的时代,不少人认为最好的作品应该是私下流传,狄金森也认为“发表是拍卖人的心灵”,是让“人的精神遭受价格的辱没”。
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历史上,有两位获奖者拒绝接受,一位是帕斯捷尔纳克,另一位是萨特。帕斯捷尔纳克的拒绝并非他的本意,是政治环境的结果;而萨特的拒绝则更多地出于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认知。
萨特本人并不避世,相反他积极参与社会乃至政治活动。但他拒绝一切来源于官方的荣誉,他的声明或许可以解释很多作家的离群索居:“我希望我的书能由那些想读我的书的人,而不是那些沽名钓誉的人来读……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作家们的低调或许是一种静水深流,缺席有时候比在场更有力量。
著名作家孙犁老先生曾说:“作家宜散不宜聚,远离政治与商业习气好。”从文的别成官迷,别把写作当成敲门砖,一旦敲开了,就弃之如敝屣如鸡肋如牛粪了。沉寂、沉静、老实、努力,狠下苦力,不信神、不信佛,更不信鬼,也不迷信任何人,鲁迅言:“文章得失不由天”,写出好文章,抒发健康情思,自勉,自策,自励,自信,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