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和浮夸——尹燕忠
(2016-04-30 09:34:27)分类: 杂文随笔 |
两人的第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都满怀帝王的梦想,却因为不是嫡长子而被排除在外。但是,他们都没有纨绔之气,而且才华出众,深受各自父皇信任。
杨广13岁被封为晋王,并被任命为并州总管,授武卫大将军。20岁那年,他被任命为50万大军的统帅攻打南陈,因为指挥得当,以极少的代价取得了胜利。仗打完之后,杨广命令下属收取南陈的政治档案和典章文物,“封存库府,金银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在兄弟几人中“声誉独著”。统一江南后,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尽心政事,希望将杰出人才都延揽到自己府中,为己所用;又主动学习南方方言,尽力资助当地的文化事业,获得了江南上层人士的好感。
朱棣同样表现不错。朱元璋的儿子普遍有流氓气,在封国内纸醉金迷、好色如命、为非作歹、不守法度,只有朱棣“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也正因为极其欣赏这个儿子,朱元璋才将北京这样的军事要地交给朱棣防守。
杨广后来做了太子,顺理成章成了皇帝;朱棣直到父亲去世依然只是燕王,不过在父亲死后,他通过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取了皇位,算是心想事成。两人都经过一些波折才登上了大位,朱棣活了64岁,身死之后明朝江山延续了220年;杨广只活了50岁,隋朝在他手里灰飞烟灭。
两人后期的人生际遇迥然不同,主要在于他们的个性相去甚远。杨广浮躁冒进,做事不计后果,上任之初就大修各种工程、四处征战。公元604年十一月初四,他征发数十万民工,在洛阳以北挖了一条长逾千里的长堑,用于预防突厥骑兵南下。不久,他又公布了营造东都的计划。第二年三月十七,兴建命令正式下达,数百万民工被征调到洛阳,洛阳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地。杨广又发布开凿大运河的命令,百余万民工奔赴通济渠。紧接着,杨广喜欢折腾的性情再次发作:六名大臣被派往江南,建造万艘巨船,以备五个月后的南巡之用。公元609年,杨广亲征并平定吐谷浑,又下诏征兵准备进攻高句丽,之后三次用兵,死伤惨重。征发劳役这样猛,老百姓的痛苦可想而知。修运河时,“僵仆而毙者十四五”,为了逃避劳役,许多人开始逃离家高丽的劳民伤财,更是直接打开了民变的魔盒,公元618年,杨广命丧叛将之手。
朱棣充分吸取了杨广的教训,做事比较顾及民众的感受。朱棣也建新都,但没有像杨广一样不顾众死活地催工期。杨广建都十个月,东都就现了轮廓;朱棣却耐心地等了五年,民众所受劳苦尚在可容忍的范围内。朱棣也四处征战,一生五征漠北,最后甚至身死军中,但由于采取了军事屯田制、收取盐业交易税以充军饷的做法,老百姓的军粮负担并不太重。他的战争组织也较得法,不像隋军一样动辄死亡数十万人。朱棣还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之本,因此鼓励民众开垦荒地。他在赈灾方面也做得不错,这一方面使国家税款有了长久的保障,“赋入盈羡”,达到了明代最高峰,另一方面也让老百姓获得了较为富裕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杨广其实是替朱棣死了一次,而朱棣则是磨砺了心性的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