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继营散文六篇

(2016-01-21 14:54:56)

                                张继营散文六篇

故乡情

    人之常情,人越老越怀旧,特别想念生我养我的故乡。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黄河岸边的玫瑰之乡,平阴县安城镇望口山村,她就像一页页尘封的  典籍,写满了沧桑和传说,让过往的岁月凄迷而美丽。                                   

   淳朴的乡情,是我脑海深处的记忆,永远抹不掉。这缕缕爱意总是萦绕在心田,激励着   

我永不忘本。温馨的乡情,是那淳朴厚道的乡音,是亲人们和蔼可亲的面容,是问寒问暖的牵挂。她温暖着我的心,让我永远难以忘怀。无暇的乡情,是儿时伙伴们聚在一起的回忆。泪花里闪出童年的星辰,总让我在梦中回想起童年的身影,总让我难以忘怀。绵长的乡情,是走南闯北坎坷人生的旅程,她都有永远的牵挂和眷恋,无论我走到哪里,乡音、乡俗、乡情永远与我紧紧相随。         

                               美丽的神话                                 

    很久以前,二郎神杨戬骑马携犬外出打猎。一日来到黄河岸边的云盘山上,放眼一望,发现山北面地势低洼处有好多野兔正在啃食庄稼,他立即降下云端去追赶野兔。野兔四散逃命,二郎神跳下马背,在云盘山后将方天画戟变成一根天棍,瞄准逃跑的野兔一棍打去,这可了不得了,把云盘山西邻的孙家山整个山尖削平,打到了离他三里多地的西南黄河中;棍棒被他打断,飞落在离他、六里开外的山脚下。因此缘故,南山脚下的两个村庄得名“东平洛”、“西平洛”。二郎神只顾去追打野兔,却把宠物哮天犬忘在了云盘山下,由此我们村得名“忘狗山”.后世定名为“望口山”村。传说中二郎神的脚印、坐骑的马蹄印、哮天犬的足印都深深地印在云盘山后山梁上,现在仍清晰可见。被二郎神打到黄河中的小山头一直矗立在黄河河道间,直到新中国诞生后,因疏通航道被政府清除。                                  

                                   村庄的变迁

    望口山村依山傍水,东西长三华里之多西临黄河、北依云盘山。青年离乡、花甲归来, 

家乡已是人事倥偬、沧海桑田、物转星移,乡亲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记忆深处的石砌老屋变成了砖混结构霸明亮的大房子;村中那条坑洼不平的土路, 变成水泥平整的“近东路”;村前那条经上桥子”到“闸口”、直通黄河的小溪也被名为“安栾河”,以内流河的名份在此汇入黄;田间的引黄灌溉水渠确保了旱涝保收,农为吨粮田;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将有莱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城乡居民的菜篮子里桌上;道路两旁杨柳绿树成荫、随风飘舞间劳作的乡亲们在树荫下歇息、乘凉;城巴开到了村头、老人们老有所依有了养老姑娘媳妇们傍晚在健身广场上跳起了的舞蹈,村民收入逐年增长……             

 

                        永远的乡情

    童年和小伙伴们攀上云盘山顶眺望黄河和村庄;在黄河岸边的沙土上光着脚丫玩沙坑;

在邻居于四奶奶门前的场院上玩琉璃球、敲铜钱、打楫、砸城隍、打转楫、滚铁环、踢毽子、

跳方字、傍晚捉迷藏……这一幕幕童年的游戏至今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深。现如今,我们这

一代人也都做了爷爷、奶奶了,见了面更加亲切和热情,温馨体贴、相互问候、相互祝福,

眼神中、话语间传递的都是浓厚的情和爱,说不完的往事、叙不尽的情怀:回想我们一起玩

耍、一起上学、一起长大成人、一起锄禾、共同收获、一同扮玩、一起演戏……

    走过曾经居住过的老屋,那时四邻八舍互相帮助、共同生活的情景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夏日在门前石条上乘凉聊天,冬天老人将怀里的小火炉塞给淘气的孩子暖手;谁家缺少了柴

米油盐都是互相拆借,谁家的石榴树上采下的果子都是掰成八瓣送给四邻分享….           

    永远的乡情,难忘的记忆。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刻满了我生活的足迹,积淀了   

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亲情永恒                               

    忘不了故乡情,更难忘故乡亲,亲情高于天,亲情深似海。                           

    姥姥家在同乡镇的西土寨村,离我们家四公里,姥姥家总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牵着我。   

儿时经常跟着父母去姥姥家,上学后每到星期天自己就会跑到姥姥家去。小孩子腿脚利索,   

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跑到了。                   

    未曾谋面的姥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就过世了,姥姥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贫穷与挫折,生   

活的重担压弯了她的腰,严重的咳喘使她常常透不过气来,岁月早早霜染了她的头发,但是   

她永远乐观,脾气很好。她会做很多家务活,忙里忙外总也闲不住,与四邻乡亲都和睦相处, 

他特别对我更是爱护有加。只要我去了,姥姥总会想方设法的给我包水饺吃,姥姥慈祥的面   

容、和蔼温情的举止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 

  舅舅尊名娄兆贞,刚强自正,我非常尊敬他。舅舅十几岁就学徒做木匠,学得一手好手

艺,十里乡村都夸他人品好、手艺高,二十几岁就带了六七个徒弟。舅母料理家务,有时也

帮舅舅拉大锯,他们都深得乡亲们的称赞。姨妈和姨夫都在部队,每次来信都叮嘱我好好学

习,不时的邮寄学习用品和衣物,鼓励我成长进步。

    姑妈家的婊哥婊姐经常来我家,他们不光对我父母尊重而且特别孝顺,我看在眼里记在

心上。我从小就对他们特别尊敬。

    这就是亲情,这亲情是永恒的,这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情,这种情谊已经融化在血液里,铭刻在心灵中。

 

                 情感

    平阴田山引黄灌溉工程于1968年由国家政府批准并投资,当时的泰安地区组织兴建,

主要施工力量是平阴县的民工。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是落实毛泽东主席10.30《兴修水利、造福人民》重要指示的时候,显而易见是政治上的头等大事。经过全民动员,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平阴县是人人皆知。我初中毕业回村后担任了生产二队的副队长,在参加了栾湾公社农业学大寨培训后,有缘被抽调去建设平阴田山引黄灌溉工程的田山一级扬水站。

    一级扬水站位于平阴县城北5公里处黄河岸边的田山脚下。山前是田山村,山后是翟庄村,工程位于田山西面黄河岸边。要在这里开山劈岭建起一座承担平阴、肥城两县212万公顷捉田灌溉任务的大型引黄电灌站,工程规模宏伟壮观、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年代和形势要求组织施工实行“军事化”,平阴县所有民工按照团级编制。县指挥部称团郭,各公社指挥部称营部,几个行政村组建一个连,下设排、班。我所在的望口山村与东平洛、西平洛村组建为栾湾三连,共有180多名青壮劳力,分为四个排,居住在田山村租借的民房或沿墙搭建的临时工棚里,负责一级站地槽的施工。

    我们连部由6人组成。连长是西平洛村党支部书记靳绪亭同志、指导员是东平洛村大队

长张玉臣同志、副连长副指导员由望口山村一队队长张继海和我分别担任、会计兼文书由望

口山村翟宪坡同志担任、司务长由东平洛村赵世孟同志担任。连部租住在田山村公路北面勤

劳忠厚、热情好客的军属田礼家大爷家。

    在田山施工和生活的两年间,学到了很多农村基层工作的知识和经验。靳绪亭连长多年

农村党支部书记工作的经验,在工地施工和连队建设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张玉臣指导员入情

入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做的到位到家;副连长张继海同志在施工中身先士卒,实干加巧

干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我利用与大家一起劳动的机会,在施工现场了解情况、掌握信息、

及时报道好人好事,总结经验,激励民工们更好的发挥积、主动性,为完成施工量抢时

间、争速度。三连施工中的好人好事和经验经常在指挥部的简报和工地高音喇叭上播报,极大的鼓舞了大家的积极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连施工中都按时按量完成了每个阶段的

任务。在田山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深受连部各位领导工作精神的感染,同时也在他们身

上学到了很多农村工作的知识。

    在田山使我倍受感动也使我一生忘不了的是房东田礼家大爷和热心肠的田大娘,还有心

灵手巧在无声世界里吃苦耐劳、无怨无悔的田二叔。大哥憨厚直实,二哥田振琪在部队里是

五好战士,出嫁的大姐经常来家探望父母,三弟田振勇、小弟田宝山、小英、小芹妹妹都因

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学校、在农村都勤奋好学、品德高尚,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由于我经常在连部写总结、报导材料,他们一家问寒问暖、沏茶倒水、热情周到。冬天怕我

冷、夏天怕我热,让我和三弟田振勇住在一间房子里,有时做点好吃的,还经常给我留着。

在那个年代,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一家人的情,使我永远忘不了。

    营部离我们连部很近,营教导员、公社社长秦永岭同志、副教导员公社文教助理李金淼

同志经常到三连指导工作。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对我教育帮助很大,同时让我看到基层

领导干部、政府官员在那个年代那种脚踏实地、群众路线、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好传统、好思想、好作风、好精神,他们那种慈祥、谦和、认真的工作精神至今留在我的脑海里。   

    一九七0年底,一级站的清基施工已近尾声,我因为工作关系离开了田山。但一想起那  段在田山的日子,我总有一种凝聚在脑海中抹不去的情。    j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