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至1968年大官、东风、安城、北栾、宋庄建成小(二)水库。
1969年2月10日黄河出现特大凌洪,城关、栾湾两公社的刘官、石庄、前阮二、下盆王、王营、新庄、中栾湾7个大队被冰水包围,淹麦田5.5万亩。
1972年10月望口山排灌站建成。
1973年7月4日暴雨成灾,淹地5.3万亩。
1974年7月16日~8月10日全县平均降雨400毫米, 受涝8.6万亩,其中5.4万亩绝产。
1975年7月6日黄河水漫溢,东阿、栾湾两公社30个村1.3万人受灾,淹地3.2万田。
1976年9月初黄河水暴涨, 沿黄破堤滞洪,受灾村庄106个、22886户、10.4万人, 淹地14.9万亩,倒房1000间,损失粮食2340万公斤,冲毁石渠4.2万米、桥涵建筑物202座、机井74眼、国防公路27.2公里。
1978年秋季连降大雨,沿黄地区5万亩作物受涝绝产。
1982年8月6日黄河水涨,旧县、东阿、孔集、城关4个公社破堤滞洪,受灾庄80个、 8.7万人,淹地10.5万亩,损失粮食2541.5万公斤,倒塌房屋1680间,冲毁桥涵等306座、石渠20条、机井24眼、国防公路34公里。
风
雹
境内冰雹平均两年发生一次,个别年份一年发生两次。降雹较大,对农业造成较大危害的平均3~5年1次。
冰雹多发生在6、7月份,一般出现在下午2~8点,同时伴有雷雨大风。 降雹持续时间多在10分钟左右。 冰雹颗粒一般为5~10毫米。
1840年以来发生较大雹灾17次: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四月)雹伤麦。
1935年(民国24年)四月大风雹。
1949年全镇有23个村受雹灾,面积2700亩,减产粮食11.5万公斤。
1952年4月13日和6月上旬全镇连续3次遭受雹灾,受灾小麦860亩,减产小麦7.25万公斤。
1960年7月17日降雹,雹如枣大。
1962年5月15日降雹。同年6月21日又降雹,雹大如杏核。
1964年4月29日安城、栾湾公社有12个大队遭受雹灾、风灾,冰雹大的像馒头,一般像鸡蛋,最重达0.7公斤。3千亩小麦绝产。
1965年4月29日下午两公社遭受雹灾,持续10~15分钟,20多个村庄受灾,麦田628亩、春田880亩被砸,减产小麦6万公斤。
1967年4月26日下午安城栾湾20多个大队个大队遭受雹灾,受灾作物面积1万亩。
1976年6月6日栾湾10个村遭受雹灾,大的像杏,小的似枣,持续5~7分钟,受灾作物2万亩。并伴有9级大风,棉花被砸成光杆,春苗和未收的小麦遭受了损失。
1980年7月底和9月初, 栾湾12个大队两次遭受冰雹袭击,受灾面积2000多亩亩。其中受灾较重的栾湾公社降雹时间14分钟,最大的重36克。
1982年9月冰雹,受灾面积2000多亩亩。
1985年7月19日凌晨栾湾遭受雹灾,并伴有8~9级大风,冰雹持续10~20分钟,最大直径8厘米,受灾面积9万亩,倒塌房屋20间,刮倒树木2800棵、电线杆20根,总计直接经济损失49万元。
1868年(清同治七年五月十七)大风。
1877年(清光绪三年二月)黄风数日。
1952年4月、6月发生两次8级以上的大风,刮坏小麦4612亩,损失小麦6.6万公斤。
1980年7月底和9月上旬发生两次8级以上的大北风, 伴有暴雨冰雹,玉米等高杆作物被刮倒,受灾面积12万亩,刮倒树株2万多棵。
1983年4月25日沿黄平洛、望口山、柳河圈、靳镇、三皇栾湾、张营、贵平7个村庄遭受暴风雨袭击,倒伏小麦1万多亩,减产小麦6万多公斤。大牲畜45头, 猪、羊255头(只);林果等损失1099.7万元;供电通讯线路等损失100.35万元,公路损失1.5万元。
霜 冻
境内累年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0月22日,10月4日,最晚的年份日期在11月10日,终霜期最早结束的年份日期在3月9日,最晚结束的年份在5月二日,无霜期一般200天,最长无霜期年份时长202天,最短无霜功能期年份时长142天,平均无霜期165天。
地震
1858年(清咸丰八年五月)地震。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五月初四)地震。
1909年(清宣统元年)12月14日半夜地震,有声如雷;29日又震。
1937年(民国26年))8月1日菏泽地震,安城房屋有倒塌。
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地区发生7.2级地震,安城震感强烈,倒塌房屋20余间。
1970年望口山西发生1.6级地震。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安城震感强烈。
1981年11月9日宁津县发生6.1级地震,安城有震感。
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发生5.9级地震,安城震感强烈,个别老屋有倒塌。
1985年11月30日河北巨鹿邢家湾发生5.3级地震,安城有震感。
虫
灾
境内虫灾主要为蝗灾。1840年以来共发生各种严重虫灾16次:
1856年(清咸丰六年)"飞蝗害稼,禾茎并尽"。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六月)"蝗虫成灾,遮天旬日,庄稼草木叶子具被食尽,饿殍枕野"。
1928年5月"飞蝗遍野,早苗无余"。6月"蝗蝻后生,晚禾殆尽"。
1941年大旱,蝗虫为害,土地失收。
1949年发生各种虫灾6万亩,小麦3.9万亩发生黑穗病,减产56万公斤。
1959年5月旧县湖区发生蝗灾,县组织人工捕杀,省派飞机支援灭蝗。
1960年湖、洼地区发生蝗灾8万亩。
1962年秋发生蝗灾3万亩,每平方米有虫10~30头。
1965年8月全县发生各种虫害24万亩, 其中粘虫2.4万亩,豆虫8.7万亩,大豆造桥虫4万多亩,其它虫害8.9万亩。虫害密度每平方米3~5头,多者30~50头。
1972年7月全县发生三代粘虫5.02万亩, 钻心虫9.5万亩, 高粱、 大豆蚜虫10.92万亩,棉花蚜虫3.8万亩。
1973年8月全县发生各种虫灾14.8万亩。
1974年8月全县发生各种虫灾10.6万亩。
1975年8月发生各种虫害24.1万亩,其中严重的22万亩。
1979年发生大豆造桥虫害5万亩。
1987年张营洼发生蝗灾1400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