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栾农事7
(2015-12-04 13:35:25)分类: 乡土百科 |
发生和蔓延。
棉花立枯、黄萎病,1964~1976年逐步蔓延。采用拔除病株、轮做换茬、多菌灵侵种等措施防治,至1987年基本得到控制。
建国前,农民在病虫害前无能为力,虽然用 人力捕捉、坑埋、驱赶等方法保护作物,但杯水车薪,收效甚微。清嘉庆十八年(1789)镇内遭受飞蝗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1944年,又发生了严重的蝗虫灾害,飞蝗遮天蔽日,黑云一般,落下后树叶压弯,作物秸秆被折,所到之处,树木和作物几乎全被吃光,庄稼大面积减产和绝产。建国后,实行“以人工捕打为主,重点防治与普通防治相结合”的方针。1952年后,开始改为以机械喷施农药防治为主,以人工抓捕为辅,采用喷雾器和喷粉器喷施六六六、敌敌涕、波尔多液和石灰硫磺合剂等药剂消灭病虫害。1957年后,开始用“1605”“1059”剧毒农药对小麦、棉花拌种,防止地下病虫害,推广使用敌锈钠、乐果乳剂、3911、1605等有机磷制剂防害病虫害。1970年后,增用磷铵、代森锌、马拉硫磷、辛硫磷防治病虫害。80年代后,使用敌敌畏、久效磷、氧化乐果、甲基一硫磷、高效低毒的菊脂类杀虫剂、氨基酸类杀虫剂、粉锈宁和多菌灵等杀菌农药。在使用技术上,采取了喷雾、喷粉、拌种、毒饵和泼洗等方法。在综合防治中,采取了诱杀毒虫和高温杀菌等物理方法,并通过改进耕作制度,调整播种时间,选用抗病虫害的品种等方法防治病虫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农业技术教育与推广
农技与科技科协等部门,利用广播、喇叭,夜校、文化站发放图书等形式进行农业技术教育,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科技人员进农家传经送宝,颇受广大群众称赞,安城人民称赞他们为“财神爷”,安城人民在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土壤改良 建国前小农经济分散经营,农民无力改良土壤。几次黄水泛滥,黄河决堤,十几万亩良田被水冲沙压,淤沙30-70厘米。建国后政府组织沿黄地区农民翻淤压沙,改良土壤6万多亩。对2万多亩粘性过大的红胶泥地,每亩掺沙20多立方米,土壤得到改良。对山区丘陵地发动群众修梯田、整地堰、挖排水沟、修水簸箕、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对栾湾大洼、东张营大洼都进行了翻淤压沙,1996年又对栾湾洼进行了综合治理,挖台田,高垫台,起到了提高经效的作用。
科学施肥
磷肥
磷肥主要用作底肥,也有的适量掺入堆肥和绿肥中。使用的磷肥主要有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钾肥
钾肥主要是磷酸钾,用于缺钾的地块、用量较少。
复合肥
20世纪80年代,使用硫酸二胺等复合肥。复合肥肥效高,施用方便,多为底肥和种肥。
微量元素肥
20世纪80年代,使用硫酸锌,用作底肥,亩施1公斤。硫酸锌0.1%的水溶液可做喷肥,每亩75~100公斤,多用于喷洒小麦、棉花、蔬菜等。
施肥方法:
基肥
基肥亦称作底肥,多以土杂肥为主,耕地前均匀撒在田间,耕翻地下。也有的在耕地时撒至嘀沟内。20世纪60年代后,推广磷肥做底肥。也有硫酸铵、尿素、碳酸氢铵做底肥。
追肥
追肥就是在作物生长期间加施肥料有撒施、穴施、耧串施等方法。追肥数量及次数,因作物而定,一般2-4次。
种肥
种肥就是播种时施肥,有用肥拌种和播前耧串肥等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大粪、饼肥、煮熟的大豆及优质圈肥为种肥。60年代后,施用氮素化肥做种肥。80年代后,增用氮磷复合肥作种肥。
喷肥
喷肥多在作物生长后期对叶面喷施肥料,多用作磷酸二氢钾3和尿素水溶液对小麦叶面喷肥,后亦对玉米、花生、棉花、蔬菜等喷肥。
1965年,让庄铺村有农大毕业生孙洪熙指导农业科学试验,栾湾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李天庆同志经常步行到村和孙洪熙商讨技术推广问题,并建立了科学技术推广站,推广玉米优良品种,1976年农大毕业生刘友惠到让庄铺蹲点指导农业生产,青年农民宋梅婷、尹燕忠、知青卢金山先后在科技对个人工作,培育优良品种,使本村小麦产量在60年代、70年代达到1045斤,被山东省委,泰安地委授予“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在栾湾农委先后任职的有刘友惠、苏道海。
现在安城镇领导农业的是镇长卞伟、副镇长郭超、主任张冬梅、农委主任尹燕明,副主任侯伟,农技站长时丕广,指导安城镇唱响主旋律,抖出三大亮点,万亩红心地瓜上台阶,薄皮核桃上水平,山药西瓜销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