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豹川修路碑记碑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在栾湾乡兴隆镇村中,当地存称“八棱碑”。建造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属县级重量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镇在肥城、平阴、长清三县交界处,这里峰峦鸯蟑,沟壑纵横。虎豹川是条崎岖狭长的大山沟,昔时,荛鲁中一带南北交通要道。但沟深路险,通行艰难,四方义士行客,踊跃捐资修路。时经五年之余,“用钱九万八千缗”,“崎岖危径,飚成坦途”,遂建修路碑,留传后世。
修路碑记碑及其碑亭,取材于当地的青石,由当地石作艺人张传芹、刘振文、张绪珠等人主持建制。碑由八块高2.3米,宽0.6米的巨石扣结成八面体碑柱。修路记事碑文及募捐者姓名,就刻在这八面体碑柱上。碑文由肥城人,曾任临清、聊城等县知县的李传煦撰写,由平阴人,清末翰林院翰林朱名熠书丹。记事碑文,述其险要:“山径也,而以虎豹名意险极矣”,“虎豹川虽不在经传,然昔为齐鲁要塞,今为平肥通衢,群山拱抱,泉壑萦回”,“蜿蜒约四十里强,连峰叠嶂,崇罔漫阜”,“或崟耸峙,高不可攀,或断涧悬绝,深不可测”。记修路之艰难:“好义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募集巨金,自备赀斧,度越峻巉岩,不辞劳瘁”,“培洼缺,补崖隤,伐乱石,崎岖危径,飚成坦途”。赞修路之盛举:“自弃晋平阴之战迄今,……,沧桑屡变,世代迭更,历二千余年,而此川之险恶如故,未闻有恤行旅乏困,兴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险为夷,易陂为平”,“旅客征宦,飞刍挽粟,牵车服贾,千暮百朝,负扶挈携,万趾鱼贯。
八面体碑柱上复三层与碑柱相应的八面体石沿。一层沿每面宽0.
65米,高0.30米,外出0.08米。每面都刻有不同种类的花木浮雕图案。二层沿每面宽0.
69水’厚0.18米,外出0.05米,三层沿每面宽0.
85米,厚0.22米,外出0.30米。二、三层沿素面无饰。碑柱下为八面体碑座。座每面宽0.
85米,高0.55米,外出碑体0.
30米。碑座每面都有造形生动、雕琢精细的浮雕图案,浮雕内容各不相同。有“王祥冰鱼”、“郭巨埋儿”等二十四孝中的四孝图,有“三羊开泰”、“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和民间传说图案。
修路碑记碑外复罩八角挑檐攒顶式碑亭,通高约5.50米,内径3.
20米。砷亭由八根面宽0.33米,高2.
85米的方形石柱支撑,每根柱外侧阴刻楹联一条,楹联颂扬虎豹川地势睑要和修路之壮举(见附联)。联由当地名人高道远书写。石柱下有高0.
55米,周长1.63米的鼓形柱础。部分柱础浮雕精美的龙虎、果蔬、花卉、草木的图案。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及碑亭,除具较高的历史价值外,也有很大的书法艺术价值和石刻艺术价值。
附:碑亭楹联:
齐晋此兵争古道崎岖留战绩,
陵谷今夷易征轮杂逐度康庄。
折阪擎人畏道王阳嗟返辔,
周行示我失途管仲识随骖。
牧马到襄城途迷七圣,
石牛纳蜀道力借五丁。
山径辟蚕丛几见畏途来李白,
邮亭逢驿使谁犹岐路问杨朱。
杨书杰
尹燕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