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四课,也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平面图、路线图并在掌握了认路和寻路的方法后,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帮助学生认识基本的交通规则,教育学生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中小学生交通事故大多都是由于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引起的,如:随意横穿马路、乱闯红灯、在马路上追逐打闹、甚至追赶车辆等。我校靠近街道,校门前前有一条马路,这条马路车量多,无疑是学生在安全上面临的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始终以这个隐患为主线,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我们身边,知道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案例描述:
片段一: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像,你们想看吗?
生:想。
(课件一:播放三汊河小学门前的场景,人来车往,十分拥堵……)
师:你们对这个地方熟悉吗?
生:熟悉。这是我们的学校和学校前面的马路。
师:每天在你上下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会怎样嘱咐你们呢?
生:嘱咐我们路上要小心。
师:家长为什么总是这样不厌其烦的嘱咐我们呢?
生:担心我们路上出危险。路上的车太多了。现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太多了。
片段二:
师: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便捷,但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交通事故。下面请同学们先在本组为内交流,然后选取你们组最为令人震撼的交通事故讲给大家听。
小组内交流并选取最打动人心的事例在全班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都做了充分的调查,老师课前也搜集到几组数据。
课件出示:近两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次数,死伤人数,以及死伤中小学生人数。
师:这些是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的数据,你们看完有何感触呢?
片段三:
组织学生观看交通警示片:《坐在篮球里的小女孩》
屏幕上出现一个小女孩,不见双腿,下身坐在篮球里,用双手支着向前爬着,在凄凉的二胡声中,一个女孩的声音缓缓响起——
我叫钱红燕,今年七岁了,六岁的时候,我们几个小朋友去给正在地里干活的妈妈送钥匙,在我们要穿过马路的时候,几辆大汽车向我们猛扑过来……,等我醒过来的时候,我只觉得我的两只脚冷冰冰的。我叫妈妈给我穿上鞋子,妈妈什么也不说,泪水滴到我的脸上。原来我今生今世再也不用穿袜子、穿鞋子了,甚至连裤子也不用穿了。我走路的鞋子是一个篮球,到今天为止,我已经磨破了六个篮球了。每天,好多的叔叔阿姨来看我,他们总是给我买一些糖果呀饼干什么的,可我多么希望他们给我买一个新篮球和一个新书包啊!驾驶员叔叔阿姨们,你们飞快地开着汽车,又飞快地跑的时候,请你们想想我,想想我这个坐在篮球里的女孩儿,我天天在想,谁能给我像你们一样的两条腿呢?
(画外低沉的解说音):这只特别的篮球再一次牵动我们的心,相信没有一个人肯将这种特别移植到自己身上,那就请所有的人,特别是司机和儿童记住这个一生将坐在篮球里的孩子吧。
师:同学们,看完了刚才的录像,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小女孩很可怜,这么小就失去了双腿。
生:老师,我也想帮她买个篮球。
师:小燕失去的仅仅是双腿吗?(不)这场车祸带给她家庭的是什么?给社会又带来了什么?
生:这场车祸给她们全家都带来了痛苦。他们家再也没有欢乐了
生:小女孩的遭遇给驾驶员叔叔们提个醒,告诉人们出门要小心,开车时要注意安全。
师: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不要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应该要做到什么?(遵守交通规则)下面请小组讨论:我们小学生到底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呢?
生:在路上不喧哗,不乱扔杂物,不打闹。
生:过马路要看人行横道信号灯。
生:横穿马路时,应走斑马线。
............
片段四:
师:面对频频敲响的警钟,面对如此痛苦的回忆,我们是否就已经自觉遵守交通法规了呢?
播放小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录像
生:有的同学没有走人行横道。
生:有的同学在马路上嬉戏,把马路当成了游戏场……
师:看到这一录像,你想对身边的同学说些什么呢?
生:我们应该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生:我们要提醒周围的人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案例分析:
一、
融合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发展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在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这一课时,利用周边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作为品德课的课程资源,课一开始,我播放校园门前的录像,问:“这个地方你们熟悉吗?”这样就让学生置身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拉近了学生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课的开始就使学生能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为本节课的教学拉开了轻松的序幕。
二、
巧妙运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教学更加深入人心。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品德是在个体的生活、活动中发生和形成的,品德的提升和完善也是在他们在自己的生活、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和品德。道德离不开日常生活实际,也就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道德的素材,而且从中也在接受道德的影响。
课的进行中,我展示收集到的近两年所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些数据,继而播放真实的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情景,真实数据的呈现,真实场景的呈现,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整节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仅拘泥于教材本身,让课程资源更加鲜活,更贴近学生实际,更有教育意义。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提倡教师不唯书,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断挖掘运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也正是由于我所选取的是鲜活的学生的生活,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就显得更加深刻。
三、
灵活运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更加鲜活。
品德课堂教学应从儿童生活出发,以儿童经验为起点,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置于真实的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愿望,鼓励儿童袒露自己真实的思想,让学生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看法在课堂生活中呈现出来,把自己的困惑说出来,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鲜活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衔接起来,这样的品德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
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去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发生过或知道哪些交通事故,这些交通事故给自己本身和他人带来了哪些伤害。通过学生的调查、相互汇报,学生们深深的体会到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和严重的后果,有的学生在介绍自己亲人发生交通事故时甚至失声痛哭,这无疑给每个学生心灵中敲响了警钟,从而知道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而且在课前还为学生准备了一段学生违反交通规则的录像,让学生发现小学生在遵守交通法规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讨论,明辨是非。这正符合了《课程标准》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得要求。
品德教育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实际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并加以巧妙运用,提高品德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