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2015-10-26 14:06:52)
标签:
教育 |
分类: 精品课堂 |
《哈姆雷特》教学反思
扶风县第二高级中学
今天上了《哈姆雷特》第二课时,课堂效果较为满意。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发愁这一节课怎么上。不仅因为学生心理上对外国文学作品畏难、排斥,还因为戏剧作品本身就不好教,难以消化理解。但既然教材上安排了,只能是“既来之则安之”了。
《哈姆雷特》是一个五幕剧,课本节选的只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戏剧的结局部分,这一部分与前文的关系密切,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的最终命运。如果不是对整个剧本较为熟悉的话,很多内容的把握学生无从下手。
为此,我先安排学生课前利用早读时间两人一组采用问答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除此之外,让学生搜集整理莎士比亚其他戏剧作品如《罗尼欧与朱丽叶》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尽可能的亲近作者,减少排外心理。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节选章节的内容和事件。因为戏剧作品离不开戏剧冲突,所以让学生先讨论分析节选部分的人物关系,然后说说他们间有哪些矛盾冲突。这就为后面理解分析人物形象打好基础。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二课时我决定从把握哈姆雷特的性格入手,我请同学们思考讨论这场戏中的两个主要情节分别体现哈姆雷特持什么样的性格,哈姆雷特想雷拉旭讲叙他乘船去英国途中的经历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哈姆雷特答应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比剑有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从这场戏中可看出在哈姆雷特的人生后一阶段一直有一种什么样的思想在支配着他?这些问题都不太难,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学生一般都能分析出来。关于他宿命及思想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学生都能注意到。我再由他的宿命思想将开去,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介绍了哈姆雷特的经历,他的苦痛,他的改变,他性格中的主要特点,从而使学生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在激起他们对哈姆雷特的兴趣之后,我有引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和创新设计上面节选的文段,有引导学生求读人物语言,以奥菲利娅的语言为例,“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学生能够感受到莎士比亚的诗化语言,多用比喻等修辞句等特点,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莎士比亚的语言跟《雷雨》、《窦娥冤》的语言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对这几课的人物语言爱有了更明晰的印象。
其次,我引导学生找出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对话,体会二人语言上的不同,进而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性格这一特点。关于语言的动作性,找出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比剑时的话语及舞台说明中的动作描写,找两个学生上前模拟表演,学生恍然大悟,发出来会心的微笑。
当然,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安排上不尽合理,所以课堂检测反馈来不及完成,只能留作课后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