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2015-10-26 14:05:47)
标签:
教育 |
分类: 精品课堂 |
《哈姆雷特》教学设计
扶风县第二高级中学
流程 |
具 |
方法指导 |
学习 目标 |
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
|
重点难点 |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
|
使用说明 |
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
|
一. 自 主 学 习 |
课前识记: 《哈姆莱特》经典语句
16.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 一、导入 同学们,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莱》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位忧郁王子,今天我们将更近距离地去触摸这颗耀眼的钻石。
1、回忆逃亡,上天注定
2、答应比剑,落入圈套
3、阴错阳差,同归于尽 (破解阴谋→嘲弄小丑→答应比剑→同归于尽) |
课前学生摘抄,并诵读识记,积累作文素材。 |
二. 合 作 探 究 |
三、品评人物形象 思考: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最后与对手同归于尽,对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 参考示例: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 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 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从他的语言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小结:①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②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名家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苏联•阿尼克斯特) 哈姆雷特是一位公子,不是一位英雄,报仇的事他不配干,所以迁延不决。(歌德) 四、体会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 1、动作化的语言,说说这些话表现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国王 (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 2、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教师小结: 在《哈姆莱特》中,作者的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灵魂的底部,反映出了他们的忧虑与悲哀、愤懑与激越、苦闷与彷徨;通过对白的巧妙运用,透视出了他们复杂深邃的感情世界。另外,通过想象而构成的一幕幕奇特怪异的场景,诸如夜半城楼鬼魂的显现,“戏中戏”的巧置机关,荒芜墓地中的戏谑与格斗等等,更是引人注目,动人心弦,充满了浪漫诡谲的色调。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领略《哈姆莱特》的魅力。 |
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温馨提示: 学生讨论并展示,分享时可以使用用“从 _ (的人)”这样的句式。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分角色朗读并体会语言的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
三. 课 堂 检 测 |
有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种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明哈姆雷特的思想性格具有丰富的内涵。 B. 这充分说明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和复杂性。 C. 说明观众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 D. 这正是戏剧通过冲突塑造典型性格的艺术特色的表现。 (C) |
|
四. 固 练 习 |
1、请你以《我与哈姆莱特》为题,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篇300字的小文章。 2、哈姆莱特为什么迟迟不动手复仇?这一直是莎士比亚研究者争论不休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去搜集资料,做更深入的研究,撰写一篇小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