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论》课后反思
(2018-11-28 11:06:10)分类: 教学反思 |
高三二轮复习课《辩证唯物论》课后反思
本节课依据“SCE项目教学系统”模式,以热点材料为载体,以多媒体为教学辅助形式,以高考考查题型为主要表现形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在上课之前必须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内容。通过钻研教材,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对一些知识进行扩展。尤其是要分清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时间分配方面,要注意合理利用,把与高考考点有关的知识一定要分析细致,讲解透彻。对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是非常必要的,在“热点透析”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热词学生已经不陌生,但其中的“全要素生产率”等词汇要介绍给学生。
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二、要讲准重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精力和时间讲准重点,解决主要矛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或喧宾夺主、主次颠倒。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要讲透难点。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难点,攻克难点,讲透讲懂。哪怕是花一节课的时间去讲透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值得的!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要想尽办法用形象的比喻或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去弄懂对他们来说很深奥很抽象的理论。
第四、要讲明疑点。讲明疑点贵在讲清疑因,学生明确了疑因,疑点便迎刃而解。在讲解中,可采取“设疑、质疑、释疑”的程序和方法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第五、要讲活热点。随着高考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灵活性试题日渐增多,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课本的知识去解释、分析这些问题,使课本知识与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要讲出知识的规律。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在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总之,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第八、注意讲练结合,充分发挥好例题、巩固题、变式题、检测题的作用,把原理与材料紧密结合,以知识带题,在做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对学习方式的反思。
我认为这一点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上还是讲得太多,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活动形式单一,尤其是后半段对主观题的训练,形式单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大多数情况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探讨,充分发表见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使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活动调动学生参与。
1、辩论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2、专题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师生双方通过平等探讨,畅所欲言,沟通思想,从而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
3、开辟“时事论坛”。 增强对重大时政的敏感性,并养成及时反馈和及时积累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