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容量的有效性
(2015-09-07 15:42:06)
标签:
课堂容量研究 |
分类: 科研论文 |
提高课堂容量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教学有没有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在生物课堂上,只有控制好适当的容量和节奏,使教师教的量和教的速度与学生学的量和学的速度相匹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容量把握不当的两种典型案例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把握不住课堂容量的情况:
【案例1】低容量的”慢三步”型听完一节生物课,课间我听到一些学生议论:”生物课真没劲,老师也不怕累,这么简单的内容,我早就看会了,老师还一直在重复,没完没了地讲……”“老师讲的时候我压根儿没听,反正作业练习中老师会重复讲,索性我和同桌就不高兴听了,我们一直在玩猜谜……”“老师真像’催眠先生’,听着他不紧不慢的语音我就想睡觉……”等等。
【案例2】超容量的”迪斯科”型初二学年在会考的压力下教学,生物教师每堂课都有打仗般的感觉。今天这堂课讲《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看着写得满满的备课本和小黑板,加上这堂课内容的难度较大,郭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可是连续叫了两三个学生还是没有回答上来,郭老师不由得叹了一口气,想想今天上课的内容不少,压力不小,于是怕学生拖延了时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因此,当还有学生举手时,郭老师不得不中止了继续请学生回答,而是继续重复讲了一遍新授的内容,然后再自问自答把题目的答案讲了出来。我发现许多学生还是云里雾里尚存疑惑,但郭老师还是接着讲下面的内容。在此,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郭老师直接把答案交给了学生。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定要能够和谐统一,教学进度的快与慢要和学生的学习接受度步调一致,才能够使教与学都有效。也就是教与学协同共进,才可能做到教学相长,真正起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二.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必须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低容量的”慢三步”型,是指课堂信息量不足,过低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内容上过多重复,速度缓慢,目标单一,课堂教学缺少兴奋中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上面案例1中,教师总怕学生不理解,基础不够,反复讲解,教学节奏太慢,缺乏足够的知识容量,不仅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不够,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他们的意志,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妨碍他们思维的发展,从而让他们对知识渴求的火花熄灭,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会从生物课上挪开,学生的厌倦情绪便油然而生,以为上不上生物课都无所谓,不就是那些东西在翻来覆去地炒吗?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这种类型,就需要增加课堂信息量。当然并不是仅仅简单地增加些知识内容,或者故意提高些难度和加快些进度,而是要看单位时间内学生是否能获得比较多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两者的同步发展。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删除没有必要重复的内容,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反复的”炒冷饭”,注重知识的量和质。生物学科的教学必须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课本,学生只能死读书本,缺乏活力、思维与创新。生物教师必须关注新的信息,关注有时代性或是热点问题,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联在一起,开拓思维,学以致用。其次,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生物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任意增加教学难度或降低标准,当所有的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准确地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时,就要考虑所提的问题是否有质量。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善于恰当地增加课堂信息难度和处理密度,提高任务价值,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它转动起来,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在生疑、质疑、解疑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只有有了足够的信息量,恰当地设置学习疑点,引发学生思考,才有可能引起相应的刺激,激发学生兴趣,才有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进而去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三.高容量的教学进度一定要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相一致超容量的”迪斯科”型,是指课堂信息量过多,过高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所教知识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学速度过快。上面案例2中,不少学生在某个知识点上卡住了,但是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是将教学继续进行下去,而没有关注学生究竟学到了多少,也没有因此而停下来,这种赶进度的教学方式有可能离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越来越远,大多数学生在经过短期的挣扎之后,最终都因教学进度超越了学习接受能力而放弃继续认真听课。学生上完这种高容量的课,不仅疲惫不堪,而且知识转化为能力,几乎等于零。
这种类型,需要教师精简内容,减少课堂信息容量,调整教学进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接受度。首先,要因材施教。具体某一节课来说,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够充分地了解学生、学情,要把教材从”厚”读到”薄”,难慢易快,主要的强化,次要的弱化,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不搞”倾盆大雨”,要用自己的教学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具体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可以为不同的学生区分教学内容,即在所有学生的学习不低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条件下,有区分地对待学习有差异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所以这里的分层教学,不仅指学生的分层,还包括教学内容的分层。”有所失才能有所得”,面面俱到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教学,才可能真正做到更快的进度与更好的效果共存。其次,要求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有充分的了解,因为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教学和评价的依据,要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机地分解到各个学期的每周每节课里面,明确哪些内容是一堂课就能解决的,哪些内容需要前串后连起来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和教辅的关系。利用教材基础性的特点,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同时利用教辅材料概括性的特点,指导学生总结提高,引导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巩固提高。新课程倡导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辅作为参考,分清主次、区别重、难点,不能要求学生每个点都必须掌握,那就难免顾此失彼,为了赶进度而赶进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课标是依据,学情是基础,教材是扶梯,教辅是辅助。”有效教学应该是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果只是教得又多又快,教师的教学进度超过了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让学生没有时间充分消化知识,那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高容量的教学进度只有与学生的学习接受度相一致起来时,我们的教学才有效、高效。
四.师生协同合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是有效还是无效,既需要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就像齿轮一样,尽管需要每个轮子都尽力转动,但要向外输出动力,就必须要求轮子与轮子之间协同转动。如果轮子之间各顾各转动,往往是内耗动力而不是外输动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影响因素颇多、关系复杂的过程,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并不在教师自己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如果我们的落脚点错了,那我们的方法再高明、教的内容再多,教学效果反而越差,而且会弄得师生都很辛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适当的课堂容量,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接受度,让师生在课堂能协同合作,真正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