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浅论唐诗中的借景抒情
(2016-08-23 22:42:30)
标签:
365古诗词教育微课小课题 |
中华漫漫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应该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巅峰。唐诗学习是学生品味民族文化,内化高尚情怀的重要途径。而借景抒情类诗歌是学生最易理解,最能直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类型。
诗歌,当然可以直接抒情,但因为其太过于直露,所以为诗人们所忌。蒋兆兰在《词说》中这样说:“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若舍景言情,正恐粗浅直白,了无蕴藉,索然意尽耳。”因此,借景抒情,成为抒情诗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
情因景生,触景生情。诗人们的主观感情,是由客观外在的景致引发而来的,在诗歌创作中,“情是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李渔《窥词管见》)情与景的自然融合,是诗人们追求的艺术境地。
唐诗中借景抒情、融合情景,创造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
一、借景抒情
诗人们在观察客观景物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于是生发出一种感情。这所“触”之“景”,与所“生”之“情”,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如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着力渲染登楼所见的山水壮观景象。诗人运用粗线条大笔勾勒画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其着眼点不在楼之一隅,而是从远眺及鸟瞰的角度去把握山水楼阁的总体。单就写景而言,非常有气势,但除了写出鹳雀楼的高峻和登临所见的雄奇景色以外,它能再告诉人们什么呢?诗人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如果于心情一无所涉,即使景物描绘得再好,其作用也仅仅限于使人认识这些景物而已。因此,诗人笔锋一转,饱含激情,写下了千古佳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若要穷极千里之遥,让全部的山河之美尽入胸怀,就需要不断前进,这虽然写的是诗人的当前实感,却也隐含了诗人的胸襟抱负。这样,雄奇之“景”与诗人豪迈之“情”交融一起,展现出壮阔的境界。
同为登高望远的诗作,杜甫的《望岳》和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艺术构思却又各臻奇妙。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着重表现了一种欲凌绝顶的雄心壮志;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着重表现一种高瞻远瞩的豪迈胸襟。但不论怎样,他们的这种情感都是借前面壮阔景物而生发出的。正所谓“有天空海阔之怀,方能道此旷达之句。”
又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的这首诗实为咏黄鹤楼的千古名篇,即使是“诗仙”李白也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这首诗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写得是想象、是传说,后四句则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尾联点题,由颈联所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
诗人们的感情在诗中不是直接表白出来,而是融化、寓含在景物描写之中,即所谓的“景中情”。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李白的《子夜吴歌》确是融情于景的佳作: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首诗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正使思妇增添离愁。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多么伤感呵!“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玉关情”自浓。无怪王夫之说:“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
还有些诗,句句写景,而情就在景中,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番送别,情自依依。然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诗的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起来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真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唐诗之美,在那美轮美奂的画面,在那感人至深的情愫,在那寓意深刻的哲理,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让我们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