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诗润心,以情育人唐靖·

(2018-12-25 21:18:09)

以诗润心,以情育人

——提升小学古诗教学的情感体验

 ·

(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摘要】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评价标准功利化、古今语言差距大、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导致目前小学古诗教学出现诸如教师教法单一、流程固化,缺乏系统性,忽视诵读感悟和课外指导不足等问题,笔者以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遵循自主、体验、发展的原则,在班级古诗教学中采取多种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古诗在课堂中血肉丰满起来。

【关键词】古诗教学;情感体验

 

古诗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古诗教学是古典文学教学的起点,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将古诗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课改进行近二十年的今天,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的精神,提高古诗等传统文学篇目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成为一线教师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

但是目前的小学古诗教学趋向于“释题目——解难字——译全篇——说情感——齐背诵”的模式,陷入“偏向单篇教学,缺乏系统构建;重视翻译默背,轻视诵读感悟;忽视推荐篇目,课外指导不足”的困境中。因而学生虽然能快速地

辨识字词句的意思,理清诗歌的结构甚至写作方法,但学生得到的却是支离破碎的文辞,索然无味的套话,缺少整体感知和情感的体验与共鸣。严重破坏了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诗歌教学无法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更不用谈传承民族文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见情感的体验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古诗凝聚着千百年的文化精髓,沉淀着无数人的共同情感,是古人与现在人精神和情感的纽带。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篇目是经过千挑万选才收入其中的,可谓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

我们该如何利用好古诗,在古诗教学中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对相关书籍、文献的学习,总结出了以下方法:

一.整合教学,以诗解诗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要求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其中小学部分共160篇,目前北师大版教材1——6年级共编排了88篇,古诗在语文课程中本身就是一套独特的系统,但教材中的古诗篇目是零碎的、孤立的,若单靠课堂中的时间进行单篇教学,缺乏条理,效率不高,学生容易遗忘。

根据系统论系统整理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观点,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这些诗歌按学段重新进行整合,将其构建成一个系统,制定出单独的古诗教学计划,为学生为搭建起一个优化的记忆平台,根据小学生概括能力以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为主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以下两种整合古诗教学的方式:

    1.同题材整合

     古诗数量众多,教师可按诗歌题材内容把古诗分类,如山水田园、塞北江南、离情别意、爱国情怀、四季景色等等,同题材的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扩大阅读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生在这首诗中的阅读空白点也许就在另一首诗中找到了答案,这样的方式比逐字分析、逐句翻译能更快地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描绘的情境,整体的学习氛围沉浸在古诗之中,而不是游离于古诗外进行生硬的解释。这样的整合可以以点带面,让学生有能力旁征博引。学生还可以在同题材作品中找诗歌在描写和表达上的差距,根据实际能力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意蕴。

    笔者在一年级上册执教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就将一年级的下册的《静夜思》一起进行教学,《静夜思》对学生来讲耳熟能详,这两首古诗同样都是描写月亮,且都是李白的作品,因此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月亮的认识。在中高年级再学关于月亮的古诗时就可引入更多描写月亮的古诗,开展“中国的月亮”诗歌朗诵会,在不同的古诗中品味月亮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了解月亮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同作者整合

要真正认识一位诗人不是让学生背背诗人的生平资料就可以的,还需要大量阅读诗人的诗作,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很多,其中小学生最为熟知的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李白的古诗共有8首,杜甫的有6首,王维的有5首,还有白居易、李商隐、陆游、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平均都有四五首,教师可根据学段分化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作一起展开学习,形成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主题活动,在同诗人不同的诗作中挖掘相同的精神内涵,促使学生和诗人之间有对话体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可以上升一个层次。如在四年级上册执教王维的《鸟鸣涧》时就可将教材中王维的几首写景的《山居秋暝》《竹里馆》《鹿寨》等诗一起进行教学,体会诗歌所描绘的静谧,感知诗人的佛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并非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把学习者原有的只是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经验。这样的古诗教学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便于学生做知识的迁移,还可使学生在立体的系统中形成多角度的认知,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品读能力,增强学生在诗歌中的情感体验。

二.层级诵读,以读促悟

《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在 6—13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段时间其记忆的发展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这一时期诵读的古诗会进入其潜意识,伴随他一生的发展,可见诵读在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性。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诵诗时就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加强古诗的诵读,诵读具有层次性,是指通读与思读、品读的有机结合。

    (1)通读

    通读即初读,其要求是大声朗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能读出诗的一半节奏与韵律。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时,眼,耳,口并用,所谓“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2)思读

    古人认为,诵读和精思密不可分相伴相随,唐代韩愈认为读书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只有对古诗的内容及意境正确的理解,才能读出其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指导朗读前教师应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体味古诗的意境及其情感基调。

   3)品读

   周振甫在《论诵读》中总结了诵读的方法,他说:“读时分轻重缓急,恰好和文中情事的起伏相应,足以帮助对文章的了解,领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情绪;懂得音节和情绪的关系,到写作时,自会采取适宜的音响节奏来表达胸中的情意。”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传授基本的朗读技巧,如把握速度和停顿、读准语音和语调、明辨重读和韵律。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诗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学习古诗重在感悟,因此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儿童的自主体验,而不能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儿童的体验。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给学生读诗的时间多了,教师“传道授业”的机会少了,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生拥有了充分的自主空间才会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真的“活”起来了,其解读也才是真实具有儿童眼光的,才是个性化的,也才是最符合儿童自我情感需求的。也许学生的解读并不一定准确,但对孩子的发展来讲,绝对是有价值的,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是“学会学习”而并非拥有知识本身。

三.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音画诗尚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引发他们的兴趣,且其记忆也以无意记忆为主导,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音乐和图画及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如利用《古诗新唱100首》开展教学古诗,让古诗学习活起来,同时也利于低段学生的背诵。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所学古诗的书页都有一幅和诗歌内容十分贴切的插图,这是进行诗歌教学的一大资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鉴赏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我们得教学中。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赋予形体化,更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诗意。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看插图,然后自己来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不久就有学生发现“儿童急走追黄蝶”这句诗中的“走”和图画中的“跑”不相符,笔者根据学生的疑惑为其解答在古代“走”表示的意思就是“跑”,而“行”则是指“走”。通过插图学习,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还发现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距。

    2.化诗为文,读写结合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关注儿童终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注重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组织有阶段性、层次性的学习,不该只停留在古诗积累的原始学习阶段,到中高年级时就可以进行古诗学习的拓展练习。

古诗语言精练,耐人寻味,虽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价值不只在于品读,它还是极好的写作材料。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其想象的能力,可在古诗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古诗指导学生将古诗改写为小故事或者写景抒情的小散文。改写过程中必将融入一些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这就形成了个性化的解读,而且有古诗本身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做支撑,学生在这样的小练笔中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笔者在执教《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就要求学生把它以第一人称“我”将其改写为一篇小短文。该诗出自杜甫生活在成都期间,诗中有人物,有动物,有景物,孩子们还可以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想象杜甫当时生活在草堂的情景,以主人公“我”的身份体验看到繁花似锦时的愉悦心情,这样的体验才是真实而深刻的。

    3.活动拓展,加强检测

小学语文教学中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对综合学习活动做了要求,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也有对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古诗教学不该只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古诗学习效果也不该只依靠试卷,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将古诗学习迁移到课外,将古诗学习的检测摆脱开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在一二年级共编排了四首“对韵歌”,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将《笠翁对韵》作为补充材料进行教学,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中国文字的音韵美。有了这样的学习铺垫,教师可在中高年级时在班级开展“对对子”比赛,教师出题与学生出题相互结合,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还起到了一定的检测作用。此外还可进行一些展示性的活动,如前文中提及改写古诗,教师可将学生改写的优秀文章装订成册以示表彰,可在古诗的整合学习后定一主题让学生进行古诗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古诗学习的快乐。

四.拓宽内容,落实数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60首,而教材中只有88首,数量上相差接近一半,因此教师在指导教材内的古诗学习时要有意识地以教材中的古诗为中心,牵引出其它相关的古诗供学生品味学习,这些古诗可参考课标给出的推荐篇目,基本方法与前文所述的整合古诗雷同,可引用同题材古诗,也可引用同作者古诗,形成“群诗”阅读学习,逐渐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落实课标在古诗学习数量上的要求。如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笔者就引入了推荐诗文中的其它描写西湖的古诗一起进行教学。

不同的古诗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我们低年级的古诗内容主要体现为爱父母、爱朋友、爱大自然等情感因素,而到了中高年级就会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爱祖国人民等更为宏大的情感因素,有的古诗甚至可以从多种角度去体会其情感。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去发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情感,使得师、生、文形成情感的共鸣。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朱光潜曾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语文教育的极境当是诗意人生的教育。古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凝结,这是其它文体不能企及的。而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情感因素,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古诗教学不单只是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而是通过古诗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且让古诗发挥其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使古诗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可以在读诗、品诗的过程中感知千百年来民族的智慧与操守,让古诗浸润孩子的心灵,

当每个孩子心中满怀充沛的积极的情感时,语文教育才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现代教育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18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张云.民主·教育·经验  杜威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02

[4]()切克兰德(ChecklandP.)著;左晓斯,史 然译.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

   版社,1990.08

[5](瑞士)皮亚杰(J.Piaget)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6]朱光潜.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2

[7]朱自清.荷塘清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1

[8]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9]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10]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01

[11]王海霞.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策略探析[J].学周刊.2013(6).117

[12]易兴华.小学古诗自主阅读及素养培养[J].2007.09

[13]王东芳.万水千山总是情——谈小学古诗教学[J].职业教育.2011(1).91

[14]邵清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美育探索[J].2012.03

[15]牛红梅.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漫谈[J].语文研究.2006(6).25-27

[16]王薇.基于脑科学的小学古诗课堂教学实践研究.2010.09

[17]杨峰.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是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J].科学教育.2003(6).53-54

[18]邱纯纯.倾听古诗  感受音律  创新教学[J].读与写杂志.2009.09.151

[19]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

.2002(5).17-22

[20]蔡先地.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古诗教学中[J].新课程研究.2008.01(1).70-72

[21]汪冲.展示古诗的吸引力和意境——小学古诗教学方法初探[J].2008.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