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浅见李秋兰
(2018-12-25 21:15:14)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浅见
成都市新都区西街小学
去年九月,国家出台统一的部编教材。温儒敏先生在部编教材培训会中提到: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建议老师们采取1加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那么,要想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小学阶段150万字的阅读总量,就要通过学生大量的阅读实践来实现。
可见,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在课改的时代潮流里,群文阅读正在成为阅读课堂的一种常态。究竟什么是群文阅读?赵镜中教授这样描述:即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的阅读教学。也就是说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有的是围绕一个主题,有的是同一种表达方式,有的是同一个知识点,有的是同一种体裁……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这一组文本猜想、比较、整合、分析、判断、评价等方式阅读,快速提取和筛选信息,发现作者隐藏在文本深处的秘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思考力。我就以我校一节研讨课片段为例,谈谈对群文阅读教学的粗浅认识。
我校优秀青年教师李晓燕选择《多文本同步进阶阅读》一书(三年级下册),尝试以六单元《诗歌中的节日》中的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堤清明即事》、《京都元夕》)进行一组群文阅读教学。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学习一首古诗的基本方法,我们希望通过三首古诗的对比学习,学生能了解不同节日有不同习俗;通过三首古诗的对比朗读,学生能体会古诗表达的不同情感。以此培养学生对比,提炼,归纳,发现的能力。
一、表格梳理,比较内容异同
教师在教学群文阅读过程中,要明确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一种意识:一组文章的学习,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的推敲,而要整体观照,快速提取重要的信息;不要只是一篇一篇地读,而要一组一组比较着阅读,发现文本间的异同。
如何化繁为简,帮助三年级的学生用较短的时间提取重要信息,发现三首古诗中的节日和习俗,做到调理清晰,又不落入单篇课文教学时的精耕细读?表格梳理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在师生合作读准字音,读出古诗节奏的基础上,进入内容梳理和理解的环节。
师:那究竟这几首古诗写的是什么节日,和你刚才的猜想一不一样?到底这些节日里人们在做些什么呢?请你仔细读古诗去发现,如果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你打算怎么办呢?
生1: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
师:你发现书中的小秘密,真细心!
生2:还可以用我们课前查找的资料。
师:这些资料用处可不小,的确应该用上。
生3:我们还可以想想平时我们在这些节日里做的事情。
师:你想到了联系生活来思考,给你点个赞。请孩子们用上刚才说的方法,默读古诗,完成表格吧!
|
题目 |
节日 |
人们在做什么 |
从哪行诗知道的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
|
第 |
|
苏堤清明即事 |
|
|
第 |
|
京都元夕 |
|
|
第 |
学生梳理完表格后,进行全班汇报。每一首古诗的梳理,在抓诗题、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侧重一种方法:交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导学生利用查找的资料补充重阳节还会喝菊花酒;交流《苏堤清明即事》,启发学生联系已学的另一首古诗《清明》,发现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还可以踏青寻春;交流《京都元夕》,提醒学生寻找生活记忆,重现元宵吃汤圆、猜灯谜的热闹。
如果教学只进行到这个环节,那么,学生还没有真正进行群文的学习。此时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单独对三首古诗内容的梳理上,古诗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行为和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能被激发出来。因此表格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对内容的梳理、归纳与提炼,更在于学生能通过表格对比并发现。
师:孩子们再仔细阅读你手中的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三首诗都讲到节日里人们要做很多事情。
师:是的,你发现了三首古诗的相同之处。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呢?
生:三首古诗讲的节日不一样,人们做的事情也不一样。
师:你发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了古诗内容上的异同,真不错!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两翼协同扇动,才能飞得高远。群文阅读的精髓在于整合,在于形成结构化理解,在于更有效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二、感情朗读,比较情感异同
师:其实每首诗除了内容上不一样,诗人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古诗。
学生自读古诗后,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思亲的情感;《苏堤清明即事》则表现出一种轻松愉悦;《京都元夕》呈现出节日的欢快,传递诗人溢于言表的高兴。
师: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练一练,注意,要表达出这样的情感哦!
生练习朗读——指名三位同学展示
师:其他孩子要认真倾听,看看他们读的有没有打动你,让你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对话,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求同存异。学生明白读诗时,用不一样的语速,不一样的节奏,读的时候突出不同的重点词就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当然,“读”的方式有很多种:“跳读”“选读”“浏览”“扫读”等。教师应根据阅读情境(目的)和文本特质的不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方法,避免单一地精讲精读。“读”还包括课堂教学前对所选文本整体文意的“前学习”和课堂教学后的拓展、加深阅读。
李老师在结课时这样做:
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习俗,书上不仅选了古诗,还选入了歌谣,比如--《端午节》、《春节》、《我的思念是圆的》,同学们可以自制表格阅读三首歌谣,了解其它节日的习俗……其实除了书上选出来的,还有很多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也写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课后,孩子们可以找一找,读一读,下次我们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聊。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学生对节日习俗的探究才刚刚开始。学习就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被动转变为主动。
群文阅读最大化地提高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关注儿童的阅读体验、感悟与思辨。群文阅读与课内阅读携手并进,立德树人,为学生的终生阅读奠基,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