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与民意
(2024-12-25 15:53:07)
标签:
历史教育文化 |
天意与民意
有一种说法:西方重民意而中国重天意。这种说法似乎也符合事实。然而,二者孰是孰非?孰高孰低?论者未给出答案。姑妄言之:西方的民意,一般指当下的、直接的民意,这种民意反映的民们当下的感受,当下的需求,当下的愿望,当下的情绪。既然出现、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处。視民如水,自视如舟的当政者,当然不能不顾及这种民意,水能覆舟啊!重民意,視民如水者,比那些防民之口的弭谤者、视民如寇仇者,强多了。这种“重民意”,体现了现代民主的精神。然而,这种当下的“民意”,往往缺乏长远的考虑,缺乏对历史规律的了解,具有很浓厚的短视、自私色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也是一种民意,“今日有酒今日醉,哪管明日喝凉水”,也是一种民意,“过一把瘾就死”,也是一种民意。“有奶便是娘”更是一种民意。如果过分重视这种民意,当政者就会被短视、自私的民意绑架,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沉沦。当今,欧洲发达国家的民主不就是如此吗?
“天意”常常被弄得很玄,似乎有一个具有人格意旨的天在那里主宰着。这种“天意”常常成为宿命论的依据。然而,一旦换一个角度,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与观点来看待问题那么,“天意”就是规律,就是历史的必然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其内在的规律的(“上帝不掷骰子”)。既是天意,那么,就非得如此不可了。
民意与天意有一致的时候,也有不一致的时候。好逸恶劳是民意,不劳者不得食是天意。长生不死是民意,有生必有死是天意。获得无限自由是民意,人必须受制于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自身的规律,这是天意。天意,既是规律,那么,它就体现着民的根本利益,应该是更深层次、更为长远、更具根本性的民意。从这个角度来看,重天意,岂可不顾天意?重民意,难道可以漠视天意?可见,好的执政者,真正为民负责的民主,不仅要重民意,而且要重天意。民意易懂,直接倾听就可获知,投票也可获知;天意难得,“自古天意高难问”,但也不是无法获知,“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善于吸收民智,就可获知天意了。只是道理好讲,能力难得,有悠久历史与深厚的历史感的民族,不仅深知民意应该顺从,而且也深知天意难违,而那些注重当下,缺乏历史与历史感的民族,要弄清这个道理,的确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