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一九七六年环县山城行

(2024-12-05 19:13:47)
标签:

文化

历史

情感

教育

按:一九七六年,我到环县山城公社参加路线教育验收,下面几则日记,记载了当年的行程

1.十月十日  星期日 
幼时住在山区。这多年来,也未少到过山区,大概彼时未曾注意,也许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山区吧,总觉得山就是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今日,为搞路线教育工作验收,来到了山城(或作“仙城”),这可真是山区——地处庆阳地区的最北部,距西峰约四佰余里——纵然没有奇峰峻岭,也不高耸入云,然而,却亘绵不断,起伏蜿蜒,给人以磅礴感。山,无苍松翠柏,也无丰草茂林,光秃秃的圆丘,一个挨着一个,一个连着一个,四望皆是如此,直入天际。隔几里路,才有几户人家,在山坡上耕几片地,这并未破坏山的原貌。站在山城古堡上,举目北望,山丘绵延,越来越高。在地平线上,山连着天,天接着山,阴雨蒙蒙,直入山后,山丘秃秃,望不见人家,看不见树林,延伸天中,偶尔山头上有几个高耸的古堆,我怀疑这就是古时的烽火台吧!遐想古时戍边的将士,遥望不尽的山峦,真有到了天荒地尽头之感。
自古以来,这里的人是以广种薄收来度生活的。土地贫瘠,雨水奇缺,人口稀少。种一亩,打几升,农民只好广种了,甚至一个人达到几十亩地。终年辛劳,所获无几,世世代代受着大自然的奴役。近年来,农业学大寨,也修整了一点梯田,但他们广种的思想并未改变。这样下去,是没有出路的。要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必须农林牧并举(当然,他们的牧业还是可以的),不应再搞广种,而应当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把人口集中一下,在低湿处、近水处,每人整他二三亩稳产高产田,确保食量,在山上、沟里大种特种其树,待到林木成荫之时,这里的气候也可望改变,经济状况也才可望改变。
2.十月十三日  星期三 
汽车离开了山城(公社所在地),吃力地在山坡上爬着,一会儿到了山顶,车速稍快。道路坎坷不平,车很颠簸。很想领略一下山区风光,但雾很大,视不过百米,就只好回头和同行的老薛聊天。“这就是山城梁么?”我问。“对,这就是有名的山城梁。长四十里,荒无人烟。在旧社会,土匪头子赵老五就出没在这山梁上,拦截商客,残害百姓,弄得路断人稀,大白天,没有一二十人是不敢从这里过的。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消灭了土匪,修了公路,这里才成了通车大道。”老薛向我讲述着这里的历史。不一会儿,车到了丰台,我们——同行八人,就下了车。因为我们要到郝掌大队搞验收去。郝掌在公路西北方的山区里,没有公路,只得步行。
雾,渐渐地散开去,在郝掌蹲点的张局长在前面引路。登上路旁的土坎,便是一条山梁,长望不到边,宽约二百余米,两边高,中间低,颇为平坦,全荒芜着。“光把咱们眼前的这些地开垦了,不就够一个生产队种了么?”我说。“这里没有水,人怎么生活呀?”同行的一个同志回答我说。“要是在这里全部载上树,那也好处不少了。一可以改造气候,二可增加收入,三可保持水土。为什么不栽树呢?”我问。他说:“风沙太大,树栽不活。再说,人们哪里顾得上栽树呢?”听到反驳,我就不啃声了。我想,树真的栽不活吗?为什么偶尔还会看到孤立的一两株颇为茂盛的树呢?大概是当地没有重视这项工作,而社员们还没有栽树的习惯吧!大量的山地荒芜着,山区人民的贫穷状态又得不到彻底的改善,这多么遗憾呀。这样的山区,不发展林业,无论如何是改变不了发展农业的条件的。
“路在哪里呀?”到山边了,看到山很陡,王局长问道。“跟我来,这里哪有成型的路呀?”张局长说着,就带头向前走去。于是,我们就跟着他,顺着羊踩出来的蜿蜒小道,向下走去。所谓“羊肠小道”,用在这里,是在恰当不过了。
走了七八里路,才到沟底。一股澈清的溪水,潺潺向前流去。我不禁怀疑起来,就问道:“都说环县的水很苦,这水也是苦的吗?”生长在环县的老景说:“哪能不苦呢?这水连牲口都不喝。要是大便不畅,喝上一口这水,保管拉肚子。不信,你喝一口试试。”过河时,我掬了一捧水,尝了尝,真的又苦又涩,难以下咽。
过了小河,又当山上走去,陡坡上例外的有一条架子车路。“这么陡的坡,能走架子车么?”我问。“能,送公粮就走的这条路。这路是前半年社员们夜战赶修出来的。”张局长向我解释道。这么陡的坡,空车子也难以行走,他们却拉着重车走。山区人民的干劲、毅力真大呀!我想。
走完陡坡,上到一个较为平坦的台上,稍事休息一会儿。张局长便给我们指点这里的山川地势。只见眼前有一个由四周高山
又前进了。走上一个慢坡,拐了两个崾岘,便望见一处庄子,约有三、四户人。一会儿,传来了犬吠。到了李台子队——今天的宿营地了。
十二日的前进目标是代老庄。清晨,从张家走出,便遇到迎面耸立着的一个陡峭的巍巍高峰。这时,同行的只有老王、老景——山城公社路线教育工作组的两个同志。老王便指着山说:“这就是昨天张局长指的那个海拔二千八百米的山峰,我们今天就要从它上面翻过去。”
爬呀爬,半小时后,到了山顶,往前走了一阵,便看见山的主峰,顶上矗立着一个铁架——三条腿,上面顶着一个圆柱形的木质构造物——大概是测量人员搞的标记吧。
路,从主峰的旁边绕了过去。在我的提议下,我们特意绕道爬上顶峰。特立高峰,纵目四望,真有“仰摩蓝天低,俯视群山小”之感。之间四周山脉绵绵,起伏不平,或成长城,或成盆地,沟壑纵横,真不枉了“山大沟深”四字。观赏了一会儿,老景说:“要是有个大型推土机,把这些山山峁峁都推平,这就是万顷良田呀。”我说:“再过几十年,人们也可能用人工爆破的方法,把这些山炸掉,搞成人造小平原吧!”赞叹了一会儿,就下山了。
中午,在陈庄吃过饭,又继续向下走去。一会儿到了沟底,顺沟向前走。沟极狭,底部仅五、六尺宽。两边碎石悬挂,稍有风吹草动,便飞滚而下。踩着羊走出来的道,走了一会儿,遇到一个山水冲下的断崖,只好爬上山坡,从旁边爬下去。一会儿又遇见一片水汪,挡住去路,只好踮着脚尖,紧贴着岩壁走了过去。老王说:“要是把我们的行动拍成影片,也够艰苦的。”“真是爬山涉水啊”。我默默地想。议论一番,又向前走去。过了河,又是上山。
3.十月十八日  星期一 
“再见!”“你忙着吧”“你走啊!”“不用送了!”十七日五十二时,饱餐了大队给我们送行的羊肉后,从陈庄离别了郝掌大队。又是下山,又是上坡,爬了一道很长的山梁之后,下午五时许,上到了赵原。
所谓赵原者,乃是一道平坦一些的山梁,宽约一里,长数十里。土地颇为平坦,都种着庄稼。在山城公社境内,这样的原还是少见的。每人仍达十余亩耕地。据说,只要不遇旱灾,要达到人产千斤粮,是轻而易举的事。
山里呆久了,一到原上,眼前霍然开朗,天地顿显宽阔。疲惫的同行者也提高了兴趣,又说又笑,脚步加快了许多。一会儿,望见雷达站耸立的天线,我们便走到了跟前,在墙外看了一会儿。院内有十余幢半地下的房屋,大概是雷达兵的宿舍吧。还有停放着的汽车,单杠,球场。墙外种着一片萝卜,叶子碧绿清翠。正走得口渴,我便走过去,信手拔了一个。呵,好大的萝卜,足有三斤重。看到我提的萝卜,同行的伙伴,嬉笑着围了过来,便把萝卜分开,一餐了之。
路旁又展现出一片胡麻,足有一百多亩。后来问了人,得知这是赵原队的。我暗自思忖,这个队有这么多胡麻,除完成交售任务,留作集体使用外,每人可分十多斤油。土地宽阔,人烟稀少,是这里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又是这里发展的有利条件。只要路线正确,领导得法,大干特干,搞好农田基建,发展林牧业,广种经济作物,要提高生活水平,是很容易的。
晚上,住宿在薛原队。适值该队放电影。自到环县来,很少有看电影的机会,一月余,才看了一次。就怂恿几个人前去看电影。在山坡上的一个院子里,栽上木桩,挂起银幕,放映员用自备的发电机,发起了电,就开映了。社员们忙,晚十时,还有未放工的,翌日清晨五点又要上工,所以观众只有二十余人。
开演了,银幕上出现了周总理亲切的面容。总理的言谈举止,栩栩如生。影片依然放映着,而总理却已经不在世了。想着想着,心内一阵悲痛。
一会儿,又映出《沙漠的春天》。当看到娜仁花从北京回来,向群众讲述她见到毛主席的幸福情景时,我的心内又是一阵绞痛。
看着看着,逐渐将情思融入影片中去了。娜仁花坚持八年,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又与错误的领导斗,毫不妥协,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的巨大胜利,迎来了沙漠的春天。这个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坚持斗争——只要路线正确,方法得当,并且紧密的依靠群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而阶级斗争,始终是纲。
4.十月二十一日  星期四 
行行复行行,道路阻且长。
暮涉环江水,晨登山城梁。
投宿尽农家,山中岁月长。
世事进步急,老大我徒伤!
5.十月二十二日  星期五 
“呼……,呼……”急促的吼声将我从酣睡中惊醒。初闻,恰似恰似山洪爆发,江河奔腾,又似暴雨突袭;继听,原是狂风呼啸。昨日还是艳阳当空,微风徐徐,转眼之间,就起了如此大的变化。清早,上到山梁上,只见狂风卷起黄土,漫天迷蒙。粗大的白杨,摇摆着树头,发出尖利的啸叫,拼命地反抗着。未黄的树叶,被迫离开树枝,纷纷向南飞去。弱小的柳树,已经弯下腰身,发出呜呜的哀鸣。风,只顾呼啸着,毫不减弱。
饭后,离开赵原,向刘口子村走去。这时,已是阴云密布了。狂风卷着沙尘,刮的人连眼睛都睁不开,身体也只能斜着走。一会儿,下起了高粱米大小的雪球,风卷着打在脸上,生痛。一行人踉踉跄跄地向前走去。
下到沟底了,云越来越低,黑沉沉的。突然,“轰隆隆”,响起了惊雷。看到天色不好,我们都加快了步伐。上山时,风已卷着雪花漫天而下了。风,越来越猛;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漫天皆白。
终于上到了山顶。这是一块小原,走了约二三里路,风雪中望见前面约有百余人在平田整地。走到跟前一问,原来这就是刘口子大队的社员。找到队干部,说明情况,他就领着我们乡村庄走去。
风,一个劲地吹着,风,一个劲地下着。风卷着雪,形成一阵阵白雾,向前推去。放眼望去,已是白雪皑皑,大地披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