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石造像塔修复记
张应运
有山、有水、有古塔,此方土地必有灵气。
宋代石造像塔,遭劫难五年后得以修复,实属一件幸事。它以其古朴、纤细、清秀的身影重现于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院内,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专家学者,成为合水县境内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宋代石造像塔位于合水县太白镇塔儿湾行政村。从子午岭涧水坡岭下山,东行30余华里就到了塔儿湾。这里原有寺院,早年被毁,只留下石造像塔和一片瓦砾。明、清二代均有修复碑记,现存在合水县博物馆。
石塔以凿磨的红砂岩石条镶砌而成,平面八角形、密檐式、11层、高18米。形体如锥,清癯纤细,塔顶为石制刹柱。相轮二匝、花盖一层,上置宝珠。塔身各层有檐。檐角有仿木转角斗拱,檐上有瓦垄。据有关部门考证,“是中国最细的塔,应列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胜类之中”。
塔基由黄土孱白灰、糯米汁夯筑,上铺互参合缝的基石2块。塔座由8块单面雕像(四大天王和四个力士)的石块合缝组成。塔身9层,层层缩小、缩短。第一层高2.24米,直径1.41米,各面全是浮雕造像,满布其间,共约600余身,十分壮观。造像画面各异,姿态不同,穿插布局,构思严谨。内容多以佛说法为主,即一佛居中,或结跏、或善跏、或交脚,坐于束腰莲座,或须弥山座,或金刚座上。身披通肩大衣,或右袒袈裟。手施说法印,或禅定印,或施于印,或降魔印。雕刻细腻、生动、巧夺天工。五百罗汉,或侧立,或对坐交谈,或行走沉思,或前呼后拥,或匍匐跪拜,或静坐冥思,或簇拥在佛四周,表现出对佛的无限虔诚。南壁雕有文珠菩萨,普贤菩萨出行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我于1997年2月由合水县委宣传部调到县文化局任局长。在宣传部几年多干些务虚的工作,实在干得有些烦,况且又是“二返长安”。调到文化局能干点务实的事,也是天从人愿,正合了我的心意。2002年3月,省文物局副局长贾若男同志率工作组来到庆阳地区,检查野外文物安全保护情况。到合水境内检查野外文物安全保护情况时,我一直陪同到底。在县宾馆座谈时,贾局长对合水的野外文物管护工作非常满意,说:“合水是连续五年文物安全无事故县”。要我写一份总结材料,等回到省文物局研究后将在全省通报表扬。我心中暗想,文物安全无小事,说不准那天就会出事,因而迟迟拖延未报。县内668处各类文物点,均分布在距县城较远的荒僻野外,各点仅靠一名文物管护人员看护,确实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文化局每年都要组织四次文物安全大检查,虽然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也未必有效。“心疑生暗鬼”,千虑也难免有一失。
2002年5月14日子夜,一伙胆大妄为的文物盗窃分子,采取打眼爆破的手段,将石塔基部北侧炸了一个深达12米、直径2米大的洞,妄图盗窃塔内文物,但未得逞。凌晨接到文物管护人员闫某的报案后,我们立即向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和省、市委及行政部门作了汇报,同时也向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并同县委主管书记黄耀龙和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经公安人员现场勘查,断定文物盗窃分子是用了一种TNT的新型炸药,而且剂量较大。采取的是定向爆破方法,目的是要盗走塔基下面的文物,殊不知塔的下面什么也没有。但由于炸药的威力太大,致使石塔1至5层严重受损,造成粉碎性伤痕,而且塔体严重倾斜,似有风吹欲倒的危险。我们立即采取了现场抢救和保护措施,先分头到群众家里借来木椽把塔体支撑住,再用数根长而粗的钢管把古塔四周围住固定了起来。待省、市来人后,一切善后工作已就绪,他们觉得采取的临时保护措施做得还不错。为了使古塔不再受损,经请示省文物局同意,决定拆卸后运回县博物馆择地修复。
拆卸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用吊车从上而下一层一层小心翼翼地进行拆卸,并详细地进行编码标号,对遭到严重损坏的碎石,采取了技术处理,尽量收拢到一块保持原状。当拆卸到最底层,也就是塔体的第一层时,奇迹发现了。原来塔体的上部是凿空的,内置小石棺一件,打开石棺,内睡玉卧佛一尊,身披袈裟,闭目酣睡。初打开时袈裟呈紫蓝色而发光,稍时因遇空气而变为黑色。卧佛周围置有4幅小铜镜和7枚铜钱币。经国家文物部门专家鉴定,均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根据棺内的宋代钱币分析,此塔建于北宋中期。寺院有待发掘,也许还会有新的奇迹出现。
拉回来的石塔碎块,就堆放在原县博物馆院内(现在的文化局、图书馆院内),有雕刻饰纹的一层塔体和珍贵部分放在了博物馆的古石刻造像库房中。根据县上规划和省文物局的意图,打算将石造像塔竖立在即将兴建的县城北区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
馆院内,既便于保护,又可为游人增添一处观光景点。
当我每次走进县博物馆的古石刻造像库房里,看到伤痕累累的石塔,又见散落在院子里的石塔碎块,无不感到心痛和悲凉。2003年6月,我调任县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宣传委员会主任。此时,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正在大动土木,尚在兴建之中,因而石塔还不能修复。此塔在我任文化局长期间遭劫难,未能在我任期内得以修复,心中实感不快,也成了我寝食难安、魂牵梦绕的一件心事。前些日子,听县博物馆馆长贾彦廉同志说,他们请了能工巧匠,已将石塔照原样修复,就竖立在博物馆院内的西北角。而且还修建了“地宫”,准备陈列出土的塔内文物。我闻后异常高兴,立即打电话和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相约,“元旦”放假时同去观赏古塔身影,以饱眼福,也就此拂去笼罩在我心头三年来的阴影。
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正好下在了2007年新年的前一夜,是个吉祥的兆头,预示着一年的吉庆和希望。雪花如鹅毛似的棉絮,飞飞扬扬、飘飘洒洒,从天而降,悠然而落。一夜之间,就让这五光十色的世界变成了白色王国。好像要荡尽宇宙间的一切污浊和尘埃,从此尘世上就不会再有丑陋和邪恶。翌日,瑞雪初霁,银装素裹,漫天皆白。早八时许,我们相邀来到县城北区乐蟠广场。遥见宋代石造像塔,竖立在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院内一片古建筑群中,在初冬的雪景里,在琼楼玉宇的背景中,似白鹤孤立,更加峤美。我们踏雪踩玉,走进山门、通过“神路”、绕过几座大殿、穿过碑廊、在曲径通幽中寻找古人散落的足迹和超然离俗的情怀。接近塔身时,我们不约而同的举目凝望相看两不厌。此时,正值旭日临塔,阳光照在塔顶的宝珠上,折射出七色祥光,映衬在桂殿兰宫,飞阁翔丹之间。加之远近羊脂玉似的树挂,在冬日的静溢中,更增加了几分变幻莫测的神秘和悠然落雪的自然美。雪景中产生的这种美妙感觉,坚定了我超越凡俗的信念,这大概就是美学老师讲的“移情于物”产生的效果吧。此塔结构严谨,建造清秀华丽,修复后,一切重归于纯真,如无瑕的雪,仍不失原来靓丽峤美的气韵和古朴姿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令人留恋往返,忘而思归。
从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回来后,思绪纷飞,浮想联翩,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爱护文物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我想,我有责任把宋代石造像塔的遭劫、搬迁、文物出土和修复情况真实地记录下来,以此警示后人,并能在冷峻的现实中解读世情风霜。
终审:李娟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