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小结
(2018-06-29 01:16:16)
标签:
教育 |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精神财富,而对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青少年一代。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深感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既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进一步丰富数学学科内容的内在要求。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数学价值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优越感.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体会数学的文化品味,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注重对一些数学家相关的故事进行收集并作熟悉的了解,这样当在课堂上讲到相关内容、与学生交流、数学课外活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插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教育。如,在讲解“圆的周长”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祖冲之的小故事;在进行“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教学时,可以先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在学习“倍数和因数”时可以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等等。总之,以数学家为线索的数学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我们可根据教材所涉及的知识介绍不同层次的相关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尤其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课堂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小故事和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另外,通过这些小故事和数学趣闻,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加以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