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方案(原创)
(2016-06-18 18:44:40)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已完全步入信息社会。而信息的传递、处理和交流的形式是多种的。其中口语是最便捷、最基础的交际手段。使用口语进行人际交流,是人类生存、发展、并能顺利融入未来社会首要条件。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且未来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际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旧大纲的重要区别之一。《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课标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培养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是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和发展合作精神的需要,也是一个人学习知识、经验的第一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很多农村小学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这方面的教学,使口语交际课走于形式,走马观花,有的教师甚至不上,对口语交际教学不重视,从而造成学生有感情有想法时却不知如何表达,或怯于表达。农村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诸能力中,最薄弱的就要数“说”的能力,较为普遍的学生“不会说话”。正如早些年在社会上颇多争议的“哑巴英语”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已经走入了“哑巴语文”的死胡同,陷入师生两难的尴尬境地。有关统计显示,农村的学生在数理化方面比城市学生成绩高,而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城市学生弱,农村学生普遍不善于用口语与他人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如无话可说,有话不敢说,不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得体等。农村孩子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学生见识少、语言环境较差、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加强对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开展对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课题的研究更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2)、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3)、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促使农村孩子知行统一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口语交际训练的途径不仅关注课外,而且更重视从语文课内入手。郝美仙(《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认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有以下途径:在丰富的教学生活中寻求口语交际的话题;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信息源;拓展空间,激发参与,给学生实践机会。董彩虹(《依托教材、随文练说——浅论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教学》)认为口语交际训练应立足教材,依托教材,随文练说。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利用课后问题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此外,引领学生模仿课文中一些儿歌、散文,联系实际训练、表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王宁波(《关于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研究与实验的几点思考》)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阅读、写作能力培养间有互为补充和发展的作用。阅读教学中实施口语交际训练的一般途径是挖掘教材所蕴藏的教育因素,进行思维训练;续(新)编故事;演课本剧;充分利用教材的背景知识进行训练。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内容
1、研究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胆小内向学生不敢与同学、周围人交际的原因。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策略的研究。
目标
1、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广泛的实践研究,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形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这门学科的兴趣。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行规范学生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对应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以点带面,总结推广,探索一系列有关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策略,构建农村学校口语交际课的新思路、新模式。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上网,上图书馆等方式查阅有关文献,学习相关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并借鉴理论基础去指导实践。
2、实验研究法:按照制定目标,认真实验本课题的研究,并在实验过程中努力,探讨学法指导,并及时进行每阶段的研究总结。
3、调查法: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口语交际存在的困惑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相应的实验策略。采用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一次口语交际测试,从中了解里面存在的问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对每一项、每一阶段实验情况的观察、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实验措施,使研究的层次不断提高。
5、个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对象中存在代表性人物进行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
6、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形成理论然后去指导实践。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2016、5—2016、7)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学生目前已有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习惯作调查分析,制定实验方案。
2、对与本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现在成果的收集、整理、学习。
第二阶段(2016、8—2016、10)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每周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或谈天说地课。
2、进行各阶段的调查、问卷、检测、分析。
3、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收集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第三阶段(2016、11—2016、12 )课题研究总结阶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后测分析。
2、全面回顾研究的过程,对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和个案分析记录。
3、整合课题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或论文。
课题负责人:何映
课题组成员:袁燕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通过近年来对学生“口语交际”的关注,时常在思考,不断实践、摸索,创新口语交际的“面孔”,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研究操作起来更为轻车熟路。与此同时还具备了较为专业的理论素养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经验,能为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