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2015-05-14 14:45:42)
标签:
教育 |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研究》开题报告
一、
本次课题研究的题目是《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以往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充分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性、充分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加之知识的传播方式、课堂的概念、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及行为、教与学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生活的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我们看到小学语文的情境教学法革除了传统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机械注入”、“低效分析”,压抑儿童身心发展、阻碍儿童智力、情感、审美、个性特长和健全人格等弊端。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情境,开展审美活动,给人以全人教育。情境教学将“育人以情”为中心和纽带,沟通“育人以德”和“育人以智”的关系。
我的《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研究》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是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智慧思考、知识积淀、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二是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让他们从被动的能力、知识的受训者、接受者转变为能力、知识的共同的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我所研究的《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实践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课标及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依据,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如果没有有效情境创设,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难以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能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希望利用各种现实、生动、丰富的情境去激发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和吸收,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但是,由于缺乏对有效情境的把握,有些课堂教学中情境设置控制不当,在一堂课后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情境,而没有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就是无效的情境教学。我利用语言或借助图片、文字、音像等情境材料,创设仿真的生活情境和思维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理论依据:
主要是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论及窦桂梅、于永正、李卫东的教学理论等。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利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进行情境创设。
小学语文许多内容都需要借助语言的优势来创设情境。如果教师总是摆着一副苦面孔、平铺直叙地罗列介绍,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削减了一大半。根据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课堂上情感丰富、自然、平易近人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通过实物、图片、挂图等直观性素材创设情境。
教师的叙述无论多么动听,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印象不会太深、教育效果不如视觉看见的好。利用真实图片、图表、挂图等直观教具,可帮助再现现象,帮助学生缩短同距离遥远且难理解的距离,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3.多媒体展示音像资料创设情境。
许多课文内容,通过音像资料放映,既可增加课堂容量,节约时间,同时也是教师语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因为它创设的身临其境,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器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通过挖掘、表演生活中的故事创设情境。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小学语文》教材源于社会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教学中,围绕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教师亦可场外指导。课堂上,参与表演的学生亲身体会学习效果比较好,观众学生看自己班同学的表演也是非常有兴趣,而且表演小品要比老师直接讲出来的道理更能给学生以深刻印象,更能达到教育目的。
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研究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学习《小学语文》课的兴趣;
2.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视角,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
3.将相关的教学材料写成总结或论文。
4.综合分析法。看待问题不能只是片面的理解,应该更全面地,综合性地评价分析我们的教学艺术。
研究内容:
本课题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将(1)入情境,诱动机;(2)现场景,悟文意;(3)创情境,拓思维;(4)感场景,激活情这四个子课题,从前提、基础、动因、重点、手段五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
预期目标:
2015年7月以前结题。
1.探讨开展“情境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效果;
2.探讨“情境教学”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合作探究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创新要点:
1.在《小学语文》课改中,选用优化的教学方式很重要和很迫切。只有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尝试,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努力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使新课程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2.“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情境教学”可以整合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既联系生活实际又反映课本的知识,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增添学科的趣味性。
五、研究过程与方案: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使用半年的时间,选题、制定实验方案、立项、组织课题实验小组。积极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最新的教学理论,多积累知识。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我尝试自己学到的各种关于情境教学的方法,(实物演示发、生活实践、播放音乐……)借助图画,扮演角色,运用多媒体教学等上好每节课。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6月):用这段时间,将用问卷调查法、对照比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来验证“情境教学”引入课堂的效果。主要是两方面的效果:一是课堂效果,看学生的兴趣如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是否热烈;二是考试效果,考试是一种很好的检测手段,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是很重要的标量。同时把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改善、不断的改革,不断规范实验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总结出一套适合情境的教学方法,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数据统计,做好阶段性总结及研究的总结或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学中通过课堂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在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积累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做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