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竹雕笔筒

标签:
都市田园开门红股侠田园玉翁明清竹雕欣赏 |
分类: 明清竹雕 |
清代竹雕笔筒
观赏「清代竹雕笔筒」
图文:陈宗岳
2014年4月19日下午,品尝西湖龙井时,特地自好友处搜来一些竹雕笔筒比较一下个中差异,通常高浮雕与深雕层次愈多的愈接近清朝初期,常见的图案是悠游于山野间的香山九老、竹林七贤、苏东坡游赤壁等文人可「余心向往」的户外风光,反倒是佛教的18罗汉与仕女图等主题较少见着,雕得好的更少,观赏完后,分享其中九个。
一、评鉴竹雕的法则
判断竹雕文物的年代,可从以下四端来判定:
1、从竹的颜色
一般年代越久色泽越深,
明末~褐红
清初~棕红
青中~棕黄
清末~浅棕黄。
2、从竹的横断面
竹中的竹丝,在断面可形成点状突出面于竹肉之中,越久落差越大。清末可看出点突出,清中期以上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肉中有如鱼卵子分布其中,明末清初以放大镜观察可看到竹丝的突出点晶莹半透明如琥珀色,竹丝的突出点明显破裂情形。
3、从整个构图
如雕刻的是人物,明末清初以近景为构图中心,人物占画面较大,可清晰看到人物表情,及身后枝叶细致刻划。清中期以后,只见人形。
阴刻山水受周芝岩影响流行于清中至清末。
金石图流行于清末民初。
4、从雕刻工法
雕刻工法通常年代越久雕凿的越深,年代越近雕凿的越浅。
透雕~明末清初
高浮雕~明末清初
陷地雕~盛行清初至清中
浅浮雕及薄地阳文~明末清初
深雕~清中期
浅雕~清中晚
毛雕~清末
二、竹雕的收藏与投资(转载自2009年02月鉴宝杂志)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由考古而知,中国对竹子的利用可追溯至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竹制的箭镞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各时代连续出现的各种竹简、竹扇、簪、笔杆、篾盒、竹席、竹胎漆器等等都充分证明了竹雕与古人的生活密不可分。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浮雕龙纹彩漆竹勺,日本正仓院藏传世唐代留青竹刻“尺八”,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陵出土竹雕庭苑残片,表明竹雕始终占据历史生活的重要位置,可惜竹材不易保存,显得过于零散而缺乏系统。可以说,在明中期以前,竹雕囿于日用,功能介于收藏品和日用品之间,还不能称为独立的门类,只是为其自身的勃兴准备了条件。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萌芽的出现,大量文人的喜爱与追捧,竹刻的艺术性得以大幅提高,影响及于牙、木雕等领域,逐渐成熟。雕刻技艺超越了前代,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明清时期的竹雕与流派
竹雕在明中期开始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在某些地区孕育出竹雕的流派,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涌现出大批杰出的艺人,依据不完全的计算,明清时载名典籍的竹刻家达二、三百人之多。明代的竹雕风格大多浑厚质朴、构图饱满。刀工深峻,而且线条刚劲有力,图案纹饰布满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制品带有明代的遗风,但表现技法更为丰富多样,浅刻、浅浮雕的技法同时并用。想要在竹雕的收藏领域入门,了解明清竹雕的流派就显得非常重要。
1、嘉定派竹雕
嘉定(今属上海)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竹雕中心。其竹雕工艺的开拓者和代表者是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他们合称“嘉定三朱”,共同创造并完善了多层浮雕与镂雕的风格,开启了嘉定竹刻的传统。在他们周围还有秦一爵、侯崤曾、沈大生等众多竹刻家。
大约在康熙至乾隆时期,嘉定竹雕迎来了全盛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大家和数代经营的世家,如创制了去地浅浮雕——“薄地阳文”法的吴之璠;善制圆雕人物并曾供职宫廷造办处的封锡禄,及其兄弟锡爵、锡璋,子侄始镐、始歧,弟子施天章;开创纯以阴刻表现笔墨皴点影响及于后世百多年的周灏;其余以浅刻芭蕉丛竹著称的周乃始、细巧近于微雕的顾珏、雕镂小像的好手蔡时敏和张宏裕、七代刻竹的时钰、时学庭等人,以及王易、邓孚嘉等,均各有所长;知名文人和画家李流芳、钱大晰和吴历等,也爱好竹雕,显示了当时竹雕的风行。而竹雕的各种技法,如圆雕、浮雕、镂雕、留青、阴刻、文竹等,都已经非常成熟,有一整套工艺程序、技法口诀和制作工具,单是作为纹饰衬托的地子处理就有平地、砂地、麻地、蓑衣地等多种。器型丰富多样,以文具居多,陈设、日用品次之,包括:笔筒、臂搁、笔洗、水丞、山子、如意、香筒、冠架、簪钗、扇骨、人物、动物、花果等。纹饰内容多为历史典故、吉祥图案、山水人物、书法篆刻等。构图深受版画艺术影响,善于变通名家墨迹。
道光以后,嘉定竹雕逐渐势微,虽然有程庭鹭、陈凝福等名家,但以阴刻及浅浮雕金石文字为主,技法与题材日益狭窄。倒是嘉定城中州桥西的竹刻街开始闻名全国,时大经的“时文秀斋”、张学海的“张文玉斋”、朱渔甫的“酉阳俎”等,经营甚为成功。
成书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的《竹人录》,作者是金元钰,书中对竹雕历史作了初步总结,并以介绍嘉定竹人为主,是研究嘉定竹雕的重要著作。
2、金陵派竹雕
金陵(今南京)派竹雕由名艺人濮仲谦(1582-?)开创,以注重选材,随形施艺,不事雕琢著称。
濮仲谦活跃于明末清初时,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陶庵梦忆》称“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南京三山街上靠贩卖他的作品得厚利者就有数十人之多。而濮氏的雕刻确有独特面目,“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经其手略刮摩之而遂得重价”,可知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代表性风格。这与“嘉定三朱”所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所以清代金元钰《竹人录》将濮氏列为与“嘉定派”并称的“金陵派”创始人。
濮仲谦之后,乾隆年间寓居扬州的潘西凤,被看作是自觉追随金陵派风格的另一位大家。他与郑板桥相友善,擅长浅刻,刀法简练传神。传世竹根雕梅花笔筒,疤痕错落,稚拙可喜,体现了潘氏的技巧。
总体而言,金陵派不象嘉定派那样集中一地,传统深厚,名手辈出,而是较为松散,更多情况是艺人倾慕濮仲谦开创的风格所做出的个人选择,但不论如何,金陵派还是形成了不同的面目,丰富了竹雕的表现力。
3、其他竹刻名家的鉴识
除去嘉定派与金陵派外,各地还有若干竹刻名家也都有非凡的造诣。
张希黄,清代初期竹刻艺术家。江苏江阴人,或谓浙江嘉兴人。刻竹能另辟蹊径,拓展了留青技法的表现力,成为可同嘉定竹刻分庭抗礼的人物。他能将极薄的竹皮切分层次,通过所留厚度的变化,烘托“墨分五色”的效果,如运笔渲染。雕刻题材则以近似界画的山水楼阁为主,施于笔筒、臂搁之上。作品传世极少,却多为精品。
清中期竹刻家尚勋,善于留青、浮雕等技术,还兼能雕牙、木、石等材料,无所不精。
晚清时擅摹画本的浙江萧山人蔡照、多刻行楷的临安人韩潮、喜镌金石文字的江苏吴江人杨澥和长洲人周之礼等,均各有所长。
同时,在文人化的艺术竹刻之外,乾隆时宫廷造办处还生产出仿效商周青铜器器型纹样的竹器以及一批文竹制品,更强调古典的韵味和精密的技巧。它们与民间日用竹刻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画面。
竹刻的当下市场行情
竹刻艺术品的上拍时间较早,1994年达到1996年这两年间,苏富比、佳士得、朵云轩、嘉德、翰海等五大甩卖行都有竹刻作品的拍卖,也有不少高价成交的明清竹雕珍品。但让人印象较为深刻的要数2000年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一件明末清初的《竹林七贤》拍出了42.35万元高价,随后2001年,巴黎塔尚一件直径14.7厘米《人物楼阁庆桂笔筒》以54万法郎(约416万元人民币)成交。当时国内的精品竹刻价格仍然较低,未有百万天价出现,直至2003年秋,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拍,取得了极好的成绩,其中两件竹雕作品成交价格上百万,分别是明代朱三松竹根雕老僧拍出264万元,另一件明朱小松归去来辞图笔筒被上海博物馆定向购买,这才真正标志竹雕行情发生变化,此后竹雕价格一路看涨。有业内人士称,如果这批竹雕放在两三年后拍,成交价格后应该再加一个零。
究其原因,首先拍卖的时间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艺术品价格全面升温的时间段里,竹雕作为较为重要文玩门类出现在拍场上。其次,王世襄先生收藏的一批作品的确精良。
2004年至2006年,拍卖价格屡创新高,2004年成交上百万的有三件,2005年成交上百万的竹刻作品各占2件,上千万的1件,这个纪录一直保存到现在尚未打破,即香港佳士得2005年春季拍卖会上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图笔筒以1215万元成交。2006年成交上百万的藏品5件,分别由香港佳士得(2件)、中国嘉德(2件)、北京翰海(1件)拍出。
2007年艺术市场整体有下滑趋势,北京匡时、上海嘉泰和香港佳士得仍有三件竹刻作品以百元成交。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艺术品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如期举行的香港佳士得2008秋季拍卖会上,推出了“好善簃竹雕珍藏”专场,全场52件上拍,总成交额:1,260.78万元 成交率为59.62%,成交已算喜人。同时也显现出竹雕艺术品较良好的抗跌性。
竹木牙角四类材质的雕刻大多为小件,却是中国雕刻史上独特且重要的艺术门类。将人们根据材料不同施以各种技艺,创造出各有特色的艺术瑰宝。从市场价格评判,竹雕的材质不及象牙犀角和名贵木材珍贵,所以价格更主要的体现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附加值上。具体来说,艺术价值主要包括雕刻技法和创作构思。雕刻技法是技术层面上的,好的匠人好的雕刻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创造构思巧妙、意境深远,器物的身份将会由一件优质的“工艺品”上升为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时下人们总关注名家名作,在意竹雕艺术品是否有名家刻款签名,也是因为名家的文化素养和修为远在匠人之上,其作品的高远意境和将诗书画结合的特色非常人能及。这也是前面所述的附加值。此外,作为有机材质的竹雕器不易保存,所以品相也是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
对于竹雕的鉴定,我们必须把握住几条要点:刀工;年代;艺术水平;与标准器和文献记载的对应关系;保存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认清是否名家真迹,价值几何。
竹雕的收藏与保养
竹材为易损材料,保藏技术不可轻忽,如受潮涨起,干燥收缩,干干湿湿就会开裂,因此竹雕理想的保藏环境是控制温度在20左右,湿度约为60%。在南方,黄梅天可将竹雕放入有樟脑的塑料袋,扎紧密封,以免吸潮;伏天要防止干裂,尽量不拿出玩赏,切忌太阳曝晒。一般隔1-2年要用生桐油或胡桃油、松子油轻擦一遍,可使其保持润泽。其法只需将胡桃、松子仁包于纱布中,在竹雕制品上擦摩即可。
关于竹刻的研究书籍
除《竹人录》外,明清笔记中记载竹刻人物与作品的不在少数,但大多比较零散,可资参考的还有嘉定等地历年所修的地方志,其中“物产”部分也会收集这一方面的材料。
近人金西厓以竹刻家身份,撰写《刻竹小言》一稿,由其甥王世襄整理成书,是第一部系统记录竹刻历史与创作技巧的著作。王世襄为《中国美术全集·竹木牙角》卷所作的长篇导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早年致力于收藏竹雕的叶义医生,着有《中国竹刻艺术》,并且他的收藏和研究成果,对港台地区和海外竹雕的收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上海博物馆「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
文/施远(上海博物馆副研究员)
转载自典藏古美术237期-2012年6月1日
「竹镂文心──竹刻艺术特展」是上海博物馆为纪念建馆60周年,所举办系列活动的首场专题展览。此次随展并特别放映专题纪录片「竹刻工艺」,亦邀请当代中国大陆最具代表性的竹刻家表演工艺制程。在展览闭幕前,并举办史上首次的中国竹刻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人竹刻,格高韵雅
本次竹刻展览特以「竹镂文心」为名,意在向观众揭示中国竹刻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传统。展览遴选代表竹刻艺术和美学品格的文人竹刻精品,进行系统的展示,构成中国文人竹刻发展历程的完整序列。文人竹刻家精通雕刻艺术,同时拥有书法、篆刻、绘画,乃至于诗文、园艺、医学、术数方面的精深素养,因而能将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化为竹刻作品的精神和意境。文人竹刻不仅在题材、造形、构图等层面直接汲取自书画艺术,其中佳作更是熔诗文、书法、绘画、篆印、雕刻和器物造形等多种艺术手段之美感于一炉。在作品的格调上,基于传统儒、道及佛禅文化审美理念的要求,文人竹刻常标举自然、古朴的品格,偏好温润、雅洁的质感,重视平实与洗练的设计,讲究诗情画境,追求以刀代笔。在论述中,一般将这种强烈表现文人审美趣味的、并且由文人和富有文化修养的专业雕刻家制作的艺术竹刻,与以竹为材料制作和雕刻的竹制工艺品分别开来,特别称之为「文人竹刻」,以突显中国竹刻艺术的特质及其所达到的文化高度。
「文人竹刻」突显出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文人艺术理念的影响深度和实现,是具有纯美术和工艺美术双重属性的造型艺术。此特点既在形式和技法上与各种门类的工艺雕刻联系密切,又深受文人艺术的濡染,有着独特的造形语言和审美品格。因此这些具有优雅气息的精美之作,不但是中国竹刻艺术的代表,也是竹刻得以被视为独立艺术的前提和基础。若是将「文人竹刻」视为是自足的整体而非零碎的断片来开展研究,则对于吾人探索文人因素在中国艺术中的特殊地位和强大影响,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流派纷呈,名家鼎峙
作为展览主体的竹刻作品,主要是由「嘉定独诣」、「金陵宗风」、「留青别裁」三个部分所构成,每一部分再分若干小节,系统地展示了明、清、近现代的竹刻名家名作,以及不同流派、地域风格的竹刻精品。展品包括明代朱鹤、朱缨、朱稚征、濮仲谦、李流芳、侯崤曾、秦一爵、沈大生;清代张希黄、周乃始、王永芳、封锡禄、封始豳、顾珏、周颢、周笠、潘西凤、刘起、严煜、沈全林、邓孚嘉、尚勋、邓渭、蔡时敏、徐裕基、马国珍、陈鸿寿、赵之琛、韩潮、杨澥、曹世楷、曹世模、庄绶纶、时澄之、封鼎、王梅邻、程庭鹭、朱鋐、孙韡、马根仙、黄浚、方絜、蔡照、袁馨、张辛、徐三庚、丁文蔚、任远、陈春熙、岳鸿庆、胡镢、金之骏、朱芾、周之礼、徐熙、陈源、王勋;现代张楫如、陈澹如、王杰人、谭维德、庞仲经、张石园、黄山泉、支慈庵、汤岱山、薛佛影、杨云康、冯力远、徐素白、余仲嘉、花剑南、盛丙云等名家的作品,阵容空前。
「嘉定独诣」部分则再细分为「勃兴」、「鼎盛」、「传蓦」、「守成」四个小节,可说是具体呈现了竹刻艺术中「嘉定派」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明代嘉定竹刻在民间雕刻工艺基础上,吸收明代绘画中院体与浙派的营养,具有风格写实,装饰色彩强烈等特色。作品以圆雕、浮雕、高浮雕等所谓「深刻」为特征,造型丰满、层次丰富、刀法劲健、意境宏深。而「深刻」的工艺传统在清代前期,得到进一步的开拓和提升,创作群体迅速扩大,递相师授,形成十分成熟的体系。嘉定竹刻的另一发展方向,是追求用刻刀表现文人书画的神韵,这路作风在清代中期一跃成为竹刻的主流。嘉定竹刻的这两种艺术倾向,在展览作品中更能得到鲜明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