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2019-01-27 10:08:28)
标签: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红山文化古玉

田园玉翁

都市田园

田园玉舍

分类: 古玉文章精华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
文章转自网络
(1)

       红山文化玉器的工及工痕是一个不好谈明白的题目,因为谈明白工痕需要先搞清楚工具,很可惜老祖宗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化期制玉工具的记载,或者即使留下了我们还没出土和发现。关于红山文化的工具问题已经争论多年,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作为我等民间草根,位卑言轻之徒谈论此话题,似乎有点不自量力,然心中有话不吐不快,网友可以批判扬弃之心态阅读,但凡得到点点些许认同,也倍感欣慰了。                
      关于红山文化的制玉工具观点无怪乎两种:
      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处在新石器时期,那时工具还很落后,制玉水平还很落后,工具还很原始。原料一般来自捡拾的成料(籽料),还没有掌握开料的技术;制玉的工具大略是硬度比较高的石核、玛瑙、和硬度达到莫氏7度以上的优质黄玉,打磨工具主要是砂岩等,至于方法无怪乎是原始的敲打、钻磨、琢磨、刮擦、划刻、原始的管钻工法(老鹰的骨骼、竹管加解玉砂)、原始的实心钻功法(木棒加解玉砂)、原始的线裁法(麻绳、兽皮加解玉砂)等,制玉难度大,耗时费力,玉器图案简单纯朴,成品玉器朴拙有原始的美感。
       另一种观点认为:红山文化时期古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开料技术、有尺寸较大的片状轮式开料工具,甚至已经有了高级的管钻、高级的砣机等,利用砣具雕刻、抛磨,制玉工具先进,工艺先进,速度快捷,功法精妙,图案精美,朴素中显露智慧。
       究竟何种观点正确呢?各位网友还是看完帖子自己选择吧!
      本人观点:先进和落后的制玉工具同时存在,先进和原始的制玉方法和谐并生。

      一般书本认为隋唐时期出现脚踏式砣机,杨伯达先生提出良渚时期出现原始的跽式砣机,商代已有铜砣具,战汉时期究竟有没有砣具还都没有定论,红山时期的砣具问题就更是个不解之谜了。
        
      其实研究红山的制玉工具、制玉方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研究学习的过程,锤炼自己的眼睛,找到这些玉器的自身所具有的特征,为鉴别玉器提供帮助。(田园玉翁注:本人与多名古玉高手探讨,我认为鉴定真假对于古玉收藏者而言重要性要高于研究其到底是如何做出来的,你知道真品是这个特征就基本行了,而且很多博物馆的很多真品都是这个特征就行了,具有普遍代表性就可以了。这方面很多人走偏了,他是以博物馆里某件不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征集而来的藏品为标准去抬杠或指导自己的收藏,那就有些走偏了)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我们将这个话题简单化,从线裁痕、片裁痕、实心钻痕、管钻(空心钻)痕、刮擦痕、打磨痕、砣痕等几方面揣摩红山工痕,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红山制玉工艺也是综合使用的,在一件玉器上存在多道工序,多种制玉手法并用的现象,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为了学习方便,分解了而已!
      声明:本人不是学术专家,无意搞学术研究,所述观点仅是自自己的想法,无意冒犯任何学术权威。不当之处欢迎斧正!
      声明: 所用图片大部分来自馆藏,一部分是我的好友自己照的,很多图片是引用网友的图片,不再单独感谢,一并谢过!
       感谢:摄影师sl先生、rp先生。

第一部分:线裁痕

      红山玉器馆藏品带线裁痕的不多,能够找到的就三件。“线裁”功法,主要用于玉器曲面开料和圆形玉器贯穿掏芯,可见的有瓦型器、箍型器(马蹄型器)等。因为线比较软,沾上泡水的解玉砂后,两手拉磨容易控制方向,加工出曲面的玉料,这是其他工具所不具备的。哪究竟先祖用的什么“线”来裁的呢?其实这不重要,很多教授用麻绳、兽皮做过实验,效果不错。重要的是通过观察线裁痕的曲线的自然分布和皮壳氧化特征,找到辨别真假线裁痕迹的方法。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第二部分    片裁(片切割)痕

   在很多馆藏玉器上能找到片裁痕迹,哪究竟是用什么“片”呢?是铜砣?我们不得而知了。但通过这些图品我们确实能感到片裁的工艺存在!甚至为片切割的工艺所惊奇。

      谈到片裁(片切割)首先必须提起牛河梁二ZM27,出土的这件勾云佩,该佩尺寸:长28.6厘米,宽9.5厘米,厚0.65厘米(田园玉翁注:非常薄,难度极大) 开料难度可见一斑,令人震撼!如果用砣具来切割,砣片的直径至少要在60厘米以上。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这件黄玉的小佩,专家们认为是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年龄最大的,器型简洁,双面都未打磨抛光,片裁的典范。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这件勾云佩的痕迹非常典型的说明古人用砣片的技艺已经是炉火纯清了,斜着用片连切带磨,快刀切豆腐,丝毫不迟疑。
http://bbs.sssc.cn/static/image/smiley/default/biggrin.gif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发个台湾资料的片切割的示意图,大家欣赏!

http://attach2.scimg.cn/month_1210/28/139ecde11ed70a54a3e2de972fc63b76_orig.jpg 

东山嘴这件芯材的多面都有片切割的痕迹: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台湾故宫这件玉枭的背部,也是片切割的,切痕犹在!切痕犹在!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这几把斧子,看刃部,不象磨制,象片切!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谈谈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1)

偶然间发现故宫博物馆这个猪龙的耳朵尖部是平的,更为惊奇的是两面的尖部都是平的。究竟何种原因导致的不知道,估计是开料时留下的,镜面感觉明显!

第三部分   管钻痕

       红山玉器大量使用管钻技术,管钻一般用于开孔,也用于雕刻,大多数是钻后敲断,所以管钻底沟虽然无法抛光,但是由于慢工加水湿解玉砂缓慢的转磨,形成了边钻边磨的工艺,钻底光滑无比,完工后钻芯被敲击而断,因此断面自然断裂痕迹明显
       有人认为新石器时期北方气候湿润生长竹子,用竹子管当管钻。有人认为使用动物的骨骼当管钻,如鹰骨等。

http://attach2.scimg.cn/month_1210/28/d71bd6f77d2192966ebd14711c7aea68_thumb.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