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岳成:《土地的誓言》教学点评
(2016-04-08 08:54: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高效课堂 |
《土地的誓言》教学点评
榆阳区教研室
前言:3月28日至4月6日,榆阳区教研室对全区“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学校的“语文主题学习”教学情况进行全面督查。我在初中组主要工作是深入语文课堂听课,了解“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情况。在督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回味的好课,于是就用拙笔记录了自己的感想。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语文课程改革强调人文性,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是必要的,也是改革的一个亮点,但不能偏执,不能离开语文教学的规律,否则会淘空了语文,适得其反。”现在很多语文老师上课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但在这节课中,老师是“种自己的地,让别人无地可种”。这是一节真正突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味很浓的回归本真的语文课。
突出亮点:
1.落脚点找得准。一是表现在放手学生通过“找、读、悟”来品味文章的语言语特点;二是表现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人称变化、景物叠加的写作手法,学习呼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习《土地的誓言》不仅仅是让学了解九一八历中事件,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日本人的可恶,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品味优美的语言,学习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写作手法。这节课教学内容定位准确,有效地将阅读教学成果转化为一种写作的方法和能力。
2.新理念落得实。一是从“语文主题学习”的角度突出“课内阅读”、“一课一得”的理念,课上让学生拓展阅读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故乡的榕树》一文,从写法上比较《故乡的榕树》与《土地的誓言》相同之处,紧扣教学目标;二是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突出学生的自主阅读、展示交流,课上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找句子、品语言、谈感受,成为真正的主人,也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改进建议:
1.加强诵读。品味语言时,学生找出来的优美的句段应该让学生尽情的朗读。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我想起幽远的车铃……。”学生通过朗读才能真正从内心受到触动,认识到故乡的物产是多么丰富;才能实现语言的品味,增加学生的语言积淀。
2.明确主题。这节课是以《土地的誓言》和《故乡的榕树》两个文本为载体,实际教学目标、主题可以定为“走近土地品味语言”。确定一个主题,更有利用教师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也有利用学生有方向性的进行学习。
(文中没有出现学校和教师姓名)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学习文章的写法技巧。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方法:教学辐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二、范读课文。
1.同学们,说了这么久,到底作者对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朗读。学生按要求听读。
(要求)A.感受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B.注意人家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2.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这篇课文,结合历史背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我感受到了东北人民十分热爱他们的家乡;我感受到了东北人们十分希望重返故园……)
三、研读课文,品析语句,体会情感。
问题一:语言品析
学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明确:
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它召唤我回去。
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
问题二: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4)最后让学生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写法探究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景物叠加)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
再次朗读课文,运用朗读的技巧来表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五、根据本课的写法技巧辐射朗读《故乡的榕树》。
(一)读课文,从写法上找出《故乡的榕树》与《土地的誓言》相同的地方。
教师明确:
1.P174第4段写了故乡榕树周围的景色,尽情铺叙故乡的景象,选取感情色彩浓郁,形象优美、能牵动情思的事物写景抒情,景物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还有,注意一下句子的衔接特点,颇似顶针格修辞。好处是有连绵不绝之势,仿佛悠长的乡思,缠绵温馨。(景物叠加)
“我怀念(从故乡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
2.P17第3段“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拟人,紧紧抓住了故乡榕树的主要特征,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之情,“浓得化不开”,给人以“凝碧”之感。如果说这个分句主要写榕树的形的话,“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比喻,“碧玉”,色泽鲜亮;“晃动如耳坠”形状优美。绘色绘声地展现了榕树的美。(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3.结尾处,呼告手法的运用和巧妙变换人称。
六、课堂练笔
运用两篇文章中所学到的写法技巧,写一段描写自己家乡景物的句子。
板书设计:
呼告
人称的恰当运用
景物叠加
排比、比喻
两篇文章均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故土之爱,和爱国情感、
课后反思:
学习本文后,学生最好能够增加一些爱国诗句的积累。两篇文章中,优美语句除了掌握其写法之外,最好能熟读成诵。